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提升勞工競爭力比解決短期就業更重要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12.7)

提升勞工競爭力比解決短期就業更重要


 


    經濟衰退,失業關廠嚴重,朝野同感憂心。在野的民進黨與台聯昨日也決定共同舉辦民間國是會議,尋求因應之道!上周在馬總統指示要推出「大型搶救失業計畫」的壓力之下,行政院立即以超高效率組成了「促進就業推動工作小組」,並且擴大原有的短期就業方案。主要是將公共部門計畫釋出的五萬六千個工作機會,增加到近七萬個;而執行的期限也會從明年的六月底延長到十月底。經建會也估計,這項為期一年的促進就業方案,將動用一百二十五億元的支出。


    另外,政務委員蔡勳雄也表示,截至十二月初,政府已經進用了兩萬兩千人,執行率達到百分之四十六;聖誕節將有五千個替代役男「入營」完畢,經濟部另有六千個河川局的工作辦理招標,年底將會完成近五萬個工作的目標。此外,內政部營建屬將推動「千人上工計畫」、教育部增加四千個「國中小弱勢照顧」工作、國科會提供兩千個博士後研究機會、青輔會提供近兩千個工作機會。不管「入營」該不該算就業,看起來的確浩浩蕩蕩,每個部會都「動了起來」,失業現象應該可以獲得相當的舒緩!


    但是,在金融海嘯肆虐,經濟結構將大幅變革、未來的工作將有更高的要求之下,提出這些「搶救失業」措施,是否真的能夠解決失業問題,實在是令人擔憂。表面上看來,失業是以各種方式得到了抒解,但事實上只是以各種方式消化了政府計畫花掉的一百多億元預算;等到明年十月底,失業計畫的期間結束,這批被進用的人員有幾人能夠繼續獲得工作,其實是極度悲觀的!依我們預測,屆時一切回歸原狀時,要被裁員的就是這批目前進用「原來不需要」的人員。而如果花了一百多億元,而目標只是要解決「短期問題」,將它轉變為一年後的「長期問題」的話,這種政策是完全無法令人「同意」,更遑論「滿意」的!


   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為何行政院從新政府上台迄今,所提出來的就業政策,一直圍繞在解決「短期失業」的思維上,而無法將大筆的預算挪出部分來提升部分競爭力不足的失業者的競爭力補強上面,或者乾脆提前執行各種基礎建設,讓較長期的基礎建設,能夠真正消化這些失業人口,並以長期的工作訓練他們未來的就業能力呢?


    觀察中國大陸的擴大內需方案,可以發現他們的四兆元人民幣主要是花費在基礎交通建設,這一方面可以強化國家整體的競爭力,一方面可以提供長期得工作機會;而且在完成之後,可以有許多衍生出來的後續地方或建設投資,來吸收這些已經有工作經驗,足堪後續工作所需的人力需求。而如果許多目前失業的青壯族,其失業的原因在於電腦、資訊能力有限,難以獲得資訊化社會所需的專業能力時,則在此刻提出工作所需的資訊能力訓練,應該是讓他們在日後可以重回社會,獲得適當工作的最佳時機。如果提出大量職業訓練機會,並依其家庭需要提供適當的生活津貼,讓其無後顧之憂地接受訓練,則整個社會的競爭力不是在金融海嘯過後可以獲得大幅提昇?如此一來,對社會而言「危機」不是反而成為「轉機」了嗎?


    這樣的「競爭力提升計畫」,或儘速提前進行「愛台十二項建設計畫」,才是根本解決失業的措施,行政院不該不用腦筋、繼續因循舊法,否則就是無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