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景氣寒冬猶領高年終 公營事業惹民怨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12.10)

景氣寒冬猶領高年終 公營事業惹民怨


 


    年終將近,在「金融海嘯」衝擊之下,過去令人稱羨的高科技產業,今年的年終獎金大幅縮水,甚至完全取消,這並不令人意外。但是,健保局和大型國營事業的年終獎金居然還是「高高在上」,令人感到「高不可攀」,在此金融海嘯肆虐之下,就顯得十分刺眼,甚至要發出不平之鳴!在景氣已經進入寒冬之際,我們呼籲行政院對於今年各種公部門事業單位的年終獎金發放,應該做出政策性的調降宣示,設定一個清楚的上限,作為「苦民所苦」的示範,各事業單位也應該「好自為之」,以免「有礙觀瞻」之後,被民意強迫其進行更激烈的改革!


    如果不是媒體報導,民眾可能並不知道,在景氣如此惡劣的情況下,績效不彰、虧損嚴重的健保局員工還擁有三點八個月的年終獎金;而各大國營事業的年終獎金,不管賺多少錢或不賺錢,也都幾乎領到了四個月以上的獎金;看在各方眼中,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忍受的現象!在各種民營事業都受到裁員威脅,隨時要失業的危機之際,公共部門的事業單位卻只因為屬於獨占或寡占特質,可以隨時提高價格轉嫁給消費者,就可以持續擁有穩定的工作,甚至繼續享有高額的獎金,實在是「太超過了」!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如果無法獲得有效矯正的話,公部門事業單位將成為另一種「特權階級」,成為全民討伐的對象!


    特別離譜的是,一些虧損的國營事業,像台鐵、台電等公司,照樣領取每人最高二點六個月的年終獎金。最離譜的是中油公司,除了員工的平均月薪為七萬兩千多元以外,每年還領取考核獎金、績效獎金、全勤獎金、工作獎金、職工福利金、汽柴油與天然氣使用優惠等,真是「族繁不及備載」!依照民國九十八年的預算,平均每人每年約可獲得三十四萬元的獎金,另加福利金預算時,每人另有五萬元福利金!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長期存在,但每次被社會輿論抨擊之時,經濟部或國營企業就會回應說他們「績效良好」,如果沒有獲利,是因為負擔了「政策任務」所致。然而,外界實在看不出它們的績效何在?我們要求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立即提出一個可以說服全民的獎金決策模式,這個模式必須和經濟景氣掛勾,也必須和國營企業真正的績效掛勾,才能說服人民,繼續讓他們享有高薪和穩定的工作!


    其實,要提出一個客觀衡量公營企業績效的評估模式並不困難,只要將一個企業創造出來的「真實增值」(將增值以「任務成本」調整),用來檢測其使用的各種資源,包括土地、勞動、資本的分項績效之後,再以適當的權數平均,就可以獲得相當客觀的總績效評估;再以這樣的指標變動程度,來評估績效提升的程度,再訂出獎勵的標準。這樣的辦法其實是可以大致上超脫政策任務和其他各種扭曲所帶來的影響,並形成誘因讓各事業單位盡可能讓其土地、勞動和資本獲得最有效率的使用,活化呆滯的資源;專家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提出,但是經濟部迄今為止,還是寧可「打爛仗」,不願意根本解決公營企業績效不彰的問題,無法提出有效的誘因機制;繼續給予高額獎金,來政策性地籠絡員工,令人感到心寒與不齒!


    國家資源有限,必須有效率使用;年終獎金全民矚目,在經濟狀況欠佳時更是全民關注焦點。無法提出短期和長期辦法,對此合理解決的政府,必將在非常時刻付出重大的政治代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