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迷霧 掌握出口衰退真相 |
4月景氣對策信號雖還亮黃藍燈,卻趨近衰退的藍燈,台灣還陷在經濟悶局,出口不振是主因。經濟部日前公布4月外銷訂單,金額比去年同期衰退1.1%,這已是連三月衰退。4月進出口貿易也雙雙呈現負成長:出口年減1.9%,進口更年減達8.2%,充分顯示經濟景氣並未復甦。其中,特別是對歐洲出口大幅衰退了19.3%,單單手機就衰退五成。台灣重要的出口項目工具機,四個月來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9.6%,令人心驚膽戰。財政部表示,手機出口衰退幅度已連續兩個月縮小,若供應鏈問題逐漸解決,對出口表現會有幫助。
政府對於我國出口貿易衰退的現象,經常如同上述輕易地提出對於「病灶」的猜測,或進一步提供「藥方」,卻沒有更深入的研究,以精確地掌握病情來對症下藥。事實上,影響貿易的因素很多,包括匯率、所得、偏好、品質、行銷、競爭對手策略等,都隨時可能影響貿易的變化。在這些變因中,部分是可以掌握的,部分則難以掌握,沒有深入探討而僅憑直覺推測,往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然而,政府相關部門還是習慣以直覺反應回應媒體徵詢,而媒體也沒有足夠專業挑戰官方反應,使得我國對貿易的預期(以及經濟生產的估計),經常面臨「九降風」的尷尬情境。在缺乏深入研究下,對變因可能造成的衝擊,就無法在事前較精準地掌握,遑論提出有效對策。
舉一個明確會影響我國貿易,但卻缺乏深入探討的案例:國際間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其生效模式通常是針對不同商品(或類群)進行階段性的關稅調降。因此,其對第三國的貿易衝擊效果會分幾個階段間歇性地增加。近年來陸續生效,且對我國貿易較有影響的自由貿易協定,例如日本—東協(2008)、日本—越南(2009)、韓國—印度(2010)、印度—東協(2010)、韓國—東協(2010)、日本—印度(2011)、韓國—歐盟(2011)、韓國—美國(2012)都會持續、累加性地對我國貿易出口產生階段性的衝擊,最後綜合地反映在我國出口數據的減少。如果預先研究未來各季度和月份中,這些負面衝擊會如何呈現,就可以在貿易預測上較為精準;甚至可以提早提出因應的適當對策。 進一步探究,歐盟課徵關稅率高達14%的自行車,在韓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中適用第三種降稅模式,亦即四年內分四次降為零關稅。從2011年7月該協定生效起算,到第三年(今年)元旦開始,韓國輸往歐盟的自行車和我國比較就會享有10.5%的關稅優勢,當然會對我國今年的自行車對歐出口產生重大影響。再舉一例,歐盟對滾動承軸(roller bearing)課徵的關稅率亦達到8%,在韓—歐自貿協定中也適用模式三,那麼今年起韓國廠商相對於我國廠商也享有6%的關稅優勢,當然會顯著打擊我國廠商的該項產品出口。我國今年3月份對歐洲出口金額比起去年同月下降了19%,一般都認定歐債危機造成的需求減少是其原因;然而,如果詳細檢驗上述因素,就會瞭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性,並對政府施加壓力。
此外,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在最終財的生產,可能為我國機器、設備、零組件等中間財的出口帶來促進的效果;而若對外投資是在中間財的生產,就會為我國出口帶來替代的效果,減少我國的總出口。因此,國內外相關企業的跨國投資和生產行為的掌握,也成為預測貿易的重要變因,但我國貿易研究工作卻無法在這些環節上施加足夠功夫,當然老是意外連連。更值得憂慮的是,相關部門只願將資源投注在貿易拓展,卻不願意投資在研究工作的心態,造成貿易拓展的「邊際效用」很低,但研究工作卻遠遠不足的狀況。 若要對出口衰退對症下藥,就必須撥開迷霧,釐清真相。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