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這一波的「無薪假」
│無薪假事實上就是停薪留職,資方節省了資遣費,勞方卻受到沒有收入的打擊,政府有義務照顧勞方。
勞委會表示,國內目前有三家企業宣布放「無薪假」,一家在中部地區,兩家在南部科學園區。這引發了社會大眾的關心,唯恐三年前開始的無薪假浪潮又會席捲台灣。我們認為無須對這些零星事件過於恐慌,但政府必須更積極地面對失業,以更有效的做法來面對問題,才可能解決問題!
「無薪假」其實有兩種意涵:廣義的無薪假包括一般不計薪的請假行為,如部分企業的事假、留職停薪、長假、超過有天數限制的病假等。但是,在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來襲時,台積電創造了這個名詞的新意涵:公司不解聘員工,但是在無薪假期間沒有薪支,隨時等候公司在景氣恢復時再回歸正常有薪上班。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曾經說:發明無薪假的人應該得諾貝爾獎。這樣的言詞曾經被勞工團體批評地體無完膚,認為吳院長無血無淚,拿勞工的痛苦開玩笑。
然而,平心靜氣地思考,「無薪假」從經濟邏輯的眼光來看,其實還是有其正面意義。如果沒有無薪假,企業在面臨不景氣時的一般做法,可能就是裁員,而裁員要支付「資遣費」三個月之多,對廠商是一項不小的負擔。如果半年之後景氣恢復又要雇用新員工時,又要花費成本去「找到」新員工,還要花費心血去訓練他們,而其績效可能還是無法立刻跟上舊員工。因此,在景氣變動激烈之時,無薪假可以較有彈性地調整對於勞動的需求量,而長期下來的人力轉換成本會比較低。反過來說,在面對景氣劇降時,勞工們如果沒有無薪假,幸運的話他將會拿到三個月的資遣費,開始重新找工作,但可以找到的工作可能在內涵或待遇上並不滿意,而且還要重新適應,可能在職場上換來換去,也無法獲得滿意的工作。因此,如果有無薪假的設計,似乎對雙方都有好處。
只是,無薪假其實對勞工還是不太公平,特別是當它是突然發生時,勞工根本沒有機會去進行各種「調整」。因此,勞委會對這種做法加以規範:它必須經過勞資協商同意、勞方必須有「最低工資」(否則可以要求資遣)、無薪假期間的雇主負擔健保部分不可免除、無薪假期間雇主不得明示或暗示員工仍然上班、資遣費和退休金不會因為無薪假而受到影響。在這些規範之下,勞方的權益就比較受到保障。如果不讓廠商在不景氣時放無薪假,在這種景氣變化劇烈的環境下,極可能迫使廠商選擇採用「派遣工」,其待遇及福利一般會較差,不見得對勞工比較有利。因此,在受到政府規範之下,無薪假的機制其實對經濟是有利的。只是,有關機關必須嚴格把關,要求廠商務必依照規範去落實勞工權益!
但是,會落到廠商必須放無薪假,顯然是訂單大量流失所致。如果是外銷產業,它反映了國內的國際競爭力衰落,必須加以解決才是根本之計。比較國際間今年三月到九月半年期間的失業率變動狀況,我們發現部分國家和經濟體的失業率有明顯的下降:俄羅斯降一%、巴西降○.三%、加拿大降○.六%、義大利降○.五%、德國降○.三%、菲律賓降○.三%、印尼降○.三%、馬來西亞降○.二%、新加坡降○.一%、韓國降一.三%、香港降○.二%、日本降○.三%;然而還是有惡化的國家:美國升○.三%、法國升○.三%、英國升○.四%。也有持平的,如泰國還是保持在超級完美的○.七%,這當然是水災之前的狀況。我國約略降○.二%的表現和韓國大降一.三%比較起來是非常差的!
因此,台灣在許多競爭國家都有顯著改善的情況下,失業率卻沒有良好的表現,是應該檢討的。這可能來自於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產業過於集中於高科技資訊業,高度和國際景氣連動;企業研發投入過低,讓「藍海」快速成為「紅海」(只能靠價格競爭):中央銀行過於保守,讓韓國出口搶奪了台灣的市場;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陸續生效,排擠了台灣的商機;拓展海外商機相對於韓國不夠積極,喪失了可能的機會;資訊業生產過於依賴中國勞力,產業升級速度太慢;和韓國比較,政府對「經濟智庫」的投入太少,根本不清楚如何變成相對落後的!
總之,企業的「無薪假」可以是權宜之計,但不應該以勞工的長期權益為代價;政府更應該負起責任,強化經濟競爭力來根本解決失業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