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美中將會因匯率引爆貿易戰?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10.14)

美中將會因匯率引爆「貿易戰」?



 ││中國過度干預匯率,除了增強中國出口競爭力外,更促使該國成為美國的債務大戶,但也引起美國的反彈。


 



 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了「二一一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要求美國商務部必須在符合條件的美國企業提出申請時,調查外國政府是否透過壓低匯率來補貼出口。如果查證屬實,則必須對該國實施「反補貼稅」。此外,美國聯邦政府也可以停止向幣值低估的國家採購商品。這項法案在參院一通過,立刻遭到中國的強烈批評,中國官方的新華社發表英文評論,指出「美國一些政客再次將人民幣匯率做為美國經濟困頓的代罪羔羊。」中美之間因匯率引發的「貿易戰爭」,看來有一觸即發的態勢!


 



 「匯率」是一國貨幣以外國貨幣衡量的價格,例如一美元的價格為人民幣六元,當美元升值時,也許就可以兌換到人民幣六點五元。如果美元兌換人民幣升值,也就是人民幣兌換美元貶值時,中國大陸貨品以美元報價就會讓美國感覺到「變便宜了」,因為同樣人民幣價格的物品,中國廠商可以用較低的美元價格向國際間,特別是美國報價。這就會產生「國際競爭優勢」,讓中國大陸的出口增加。相反地,在人民幣貶值之下,美元是升值的,對中國來自美國的進口產品而言,必須要用更多的人民幣才能買到原來的進口貨,也就是美國貨物在中國變得更貴了,這會造成中國對美國的進口減少。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的結果就是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加而進口減少,促使中國對美國的貿易盈餘(或是美國對中國貿易的赤字)增加。


 



 如果中國人民銀行不去干預中國的外匯市場的話,中國對美國貿易產生大量盈餘的結果,基本上是會讓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美元兌人民幣貶值的,因為外匯市場將會充斥著過多的美元供給和較少的人民必需求,美元自然會走貶。但是,如果中國人民銀行刻意阻擋人民幣升值,它可以在外匯市場買進美元、釋出人民幣,就可以讓人民幣趨於貶值、美元相反地升值,來造成有利於中國貨物對美國出口的競爭優勢,因為中國貨物對美國而言就會比較低廉。而在大量貿易逆差之下,美國朝野認為讓美國經濟難以復甦,工作機會也大量減少!


 



 由於過去長期以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存在著大量的順差,理論上人民幣應該對美元顯著升值,但由於中國人民銀行為了確保人民幣不要快速升值來打擊中國貨物對美國的出口,因此經常性地去購入美元,使得中國政府手上握有的美元外匯已超過三兆美元,繼續朝四兆美元邁進!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每年以「大麥克指數」來評估全球各種貨幣可能高低估的狀況,也發現人民幣其實被低估了四成左以上,算是相當嚴重的。雖然有一些假設可能不成立,所以「大麥克指數」不一定正確,但是人民幣「被低估」大概是可以確定的,這種手段在傳統貿易理論被稱為「以鄰為壑」,難怪美國在是過種種施壓之後,還沒有獲得中國足夠的「善意回應」之下,使出了目前這個法案的殺手? - 讓美國政府不得不對目前的貿易逆差做出一些較嚴厲的反應。



 然而,如果美國真的去執行這個法案,中國大陸為了「面子」和「裡子」問題,可能會祭出貿易大戰的法寶來回應,同樣報復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十餘年前美國因為中國對於美國的智慧財產權未加保護而對中國紡織品、成衣施加懲罰性關稅時,中國立刻取消對波音飛機的大量訂單,迫使美國退讓,而中國也做了一些「取締仿冒表演」來互相妥協。可以想見,如果這個法案進一步被眾議院通過的話,中國不會坐以待斃,必然準備好「以牙還牙」!

 其實,國際間喜歡以刻意壓低匯率來促進進口的國家還有韓國,但韓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沒有大到讓美國受不了,所以就暫時不理。其實,使用這種手法的國家通常會讓國內的本國貨幣充斥(因為中央銀行以本國貨幣購買美元來稱高美元),使得國內物價高漲。這樣的代價其實很大,消費者是直接受害者。中國大陸和韓國的物價上漲率遠遠超過台灣,就是這種匯率政策的結果。這使得用「購買力平價」來評量的人均所得,台灣超過韓國二成以上。



 我們認為,中美兩國的貿易戰不會因匯率法案而開打,因為成本很高,對雙方都不利。但是美國大選在即,法案通過是極有可能的,也順便給北京一些壓力,讓它自己做出更多退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