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愛台灣與國際觀 (台灣時報 專論 2011.6.18)

愛台灣與國際觀   杜震華 

 在台灣,因為政黨競爭的程度非常激烈,各方人馬言必稱「愛台灣」,甚至要比賽誰是真的愛台灣、誰愛台灣更多,搞得民眾經常一頭霧水,不知誰是真心、誰是假意!

 然而,在愛台灣的口號之下,還是要檢驗實際的作為,以及對台灣的影響,才能夠分辨甚麼樣的做法是真的愛台,甚麼樣的做法可能害台。只是,檢驗的方法經常並不容易,民眾的知識水準也沒有高到可以理解精微的檢驗方法,乃至於各方人馬各擁群眾,互噴口水或謾罵,不僅擾亂了一般人民的生活寧靜,也讓社會的進步緩慢不前。

 其實,如果是一個真正愛台灣的人,對於政策的所作所為應該是沒有預設立場的。對於錯誤或有問題的做法,當然可以加以批判;但如果政策是對的或是大體值得肯定的,在讚賞之下應該加以肯定,如果對執政者沒有好感至少也應該保持沉默。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台灣媒體,卻幾乎全部是政黨惡鬥的場景。不管執政黨的政策好壞,反對黨一定加以批判,連不錯的政策也要挑點小毛病,甚至造個稻草人來加以狠狠地批鬥一番,才表示忠於自己的政黨。而政黨的領袖也礙於「自己人」的情面,不忍加以苛責,助長了這種情況!這種現象不是哪一個政黨的專利,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已經成為惡性循環。

 於是乎,政黨一面倒地對立、批鬥。媒體為了增加閱聽人的生意經更擴大報導、激化。政府的效能不足,使得部分批判得以證實。大多數民眾的知識程度不足,難以分辨是非,使得台灣人民心頭鬱卒無比。加上中國大陸玩弄兩面手法,一面宣稱「讓利」但又一面「打壓」台灣,更讓我們心悶與不平。為何心存善良、認真打拼的台灣人,會受到政客的玩弄和大陸的「欺負」!

 只是,這種現況是暫時無法改變的,要提升台灣整體的人民素質,讓政客和投機分子無法利用人民的無知獲利,在兩岸間和世界上受到別人的尊敬與重視,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世界不可能一夕之間改變,進步也不會一步到位。唯有不斷的努力、持續地提升,日久才會看到進步的軌跡。三十年前的台灣,上車時爭先恐後、推擠搶位的景況和今天的中國大陸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如果有足夠的座位和規劃良好的排隊維護制度,就可以早日解決許多問題。因此,人的素質加上好的制度設施才是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但是,提升人的素質較慢,了解有甚麼好的制度和設施卻可以提早解決許多問題。這就需要對於世界的現況、趨勢有所了解。許多愛台灣、善良而純樸的一般人民,沒有足夠的世界知識,而政客們也不願意提供他們了解世界的機會,只想利用他們的「無知」來灌輸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偏見。這雖然是台灣許多問題的來源,但是民眾自己也必須承擔部分責任。在一個全球化、資訊化的環境中,自己有責任吸收最多的新知,建立足以判斷是非的能力,才能夠避免被充滿意識形態的政客俘虜和利用!

 舉個最簡單的案例,當我們看到有人要推動「教育國際化」,要開放外國到台灣來設立外國大學分校時,立刻會有許多「利害相關人」跳出來反對,舉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同樣的,當政府要開放外國律 師或 醫師可以來報考國內律 師或 醫師執照時,同樣有一大堆人跳出來反對。其實原因很簡單,開放會愛來競爭,影響到某些人既有的利益。而一個沒有擔當的政府只要有反對聲浪,就繼續現狀地保護既得利益者。久而久之就落後在其他不斷開放、持續進步的國家之後。以教育而言,目前東亞各國除了最落後的緬甸等幾個國家,幾乎都有外國著名大學的分校,帶來良好的競爭和學生們更多的選擇機會,甚至讓高等教育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出口」大量的教育服務,獲取大量的出口收入、透過外國畢業生擴大境外的影響力和捐款!而在號稱教育先進的台灣,竟然連一所外國分校也沒有,連對岸都不如。

 人人都宣稱愛台灣,但要具有國際觀、了解世界脈動和台灣長遠利益的,才能達成愛台灣的效果! (作者為台大國家發展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