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糧食自給率的設定 杜震華
在一七九八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出版了著名的「人口論」。他認為人口的成長型態是「幾何級數」,而糧食的增加是「算數級數」,人類早晚會受困於糧食的嚴重缺乏,長期間會在一個穩定的水準上上下下,無法大量增加,這個陰暗的觀點為經濟學贏得了「憂鬱的科學」稱謂!
然而,距離馬氏的時代已經有兩百多年,人類並沒有受困,世界總人口從馬氏當時不到十億人爆炸性地成長到目前七十億人,原因在於一方面糧食增產的速度遠遠超過馬氏的預期,而人類也發明了控制生育的方法,使得糧食限制整體上沒有發生。事實上,大概在馬氏之後的一百年這個理論就被拋棄了│人口論第一次「槓龜」!
在二次大戰之後,世界政治大致穩定、經濟快速復甦,人口大量增加,逐漸引發「有識之士」的疑慮。在一九七二年,也就是人口論出版後的一七四年,一個以全球菁英(包括一些諾貝爾獎得主)組成的社團「羅馬俱樂部」出版了一本著名的作品「成長的極限」。它說依照人類社會的經濟成長狀態,不出三十年世界的人類社會體系就會崩潰,因為地球資源有限,無法承擔這樣的成長。然而,三十年後的西元二千年,人類社會欣欣向榮,經濟前景一片大好 - 這個被稱為「新馬爾薩斯論」的學說也槓龜了!
如今,在前幾年金融海嘯後幾輪增加貨幣的「數量寬鬆」,加上全球暖化、氣候異常等因素,各種資源和糧食投機客大肆炒作糧價、金價之下,各國人心惶惶,「末日說」大行其道,「有識之士」和糧食的「利害相關者」相互結合,對政府施壓,要大幅提高糧食生產,以免在糧價高漲,各國禁止出口時「有錢買不到糧食」,屆時要再增產糧食就來不及了!連政府也變得憂心忡忡,決定採行這種政策,不惜任何代價!
只是,如果我們在四十年前聽信「羅馬俱樂部」的建言,開始生產和囤積大量糧食來建立高水準的「安全存量」或「糧食自給率」的話,迄今四十年的光陰會造成多大的浪費,其實是難以想像的事。如果一年要因此耗用兩百億元的話,四十年就會是八千億元!我們一般不會因為聽說外頭出了車禍,就急著將自己的國產車改換成裝甲防彈車來提高安全、對抗車禍對撞,通常只會提高警覺、更小心開車,也不會因此就不上路!原因很簡單,這是個「成本-效益」的問題,如果降低風險的成本很高、效益有限,我們極可能就不會採行那種決策。
今天的情況就是如此│糧價在人為炒作下的確提高了,的確有一些因素讓我們擔心未來糧食的增產可能有問題。但這些「有識之士」不提的是:科技還是在進步,「糧食工廠」已經在快速發展,未來可能不用農地就可以大量生產糧食。大量的開發中國家在快速發展下人口成長和糧食需求提高的速度會逐漸下降,基因改良下的糧食品質提高,未來可能不需要那麼多的糧食即可提供一樣的營養。地球暖化的結果俄羅斯和加拿大正摩拳擦掌要讓解凍的農地成為世界的新穀倉…。
就算糧價持續上漲,偶爾會有國家限制出口,但那究竟是極為罕見的狀況,不太可能成為常態。我國的稻米自給率達到九成,又有半年的安全存糧,在那種極端狀態難道無法讓國民撐過幾個月,因為只要一切回歸正常之後,糧價又會下跌。我們難道就為了那極可能不會發生,而且發生之後也「餓不死人」的情況,要大幅地增產糧食,放著低廉的外國糧食不用,並且放棄讓農業轉型為生產高價農產品(像高級花卉、高價水果、休閒農業、民宿、出租農園)的機會,實在令人百思不解。
韓國和日本大概是近來極少數說要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國家,我們沒有必要跟著它們起舞。冰島的糧食自給率是零,沒聽聞該國緊張、想提高糧食自給率。只要台灣開放農品自由進口,未來幾十年大概都有一大堆國家搶著要賣糧食給我們!我們的確需要對糧食議題保持注意和關心,但草率做出錯誤決策就不是有智慧的國家!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副教授 台大農經系學士 經濟學博士)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再談糧食自給率的設定 (台灣時報 專論 2011.5.2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