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糧食安全政策 不知所云 (蘋果日報 論壇 2011.5.16)

糧食安全政策 不知所云(杜震華)


2011 0516


 


法國年均工作小時數為1600小時,是台灣2250小時的3分之2;沒有法國人會因為休閒時間較多就是「低度就業」或處於「半失業」狀態,非得將空閒時間填滿工作才不覺得「浪費生命」。他們利用閒暇去旅遊休閒、思考反省、和家人相處,欣賞生命和生活的奧妙。然而,台灣目前有20萬公頃的農田處於休耕狀態,大家看了難過認為過於「浪費」,非得將它「活化」一下──即使生產的成本高於進口,也要透過關稅保護和政府補貼來做「虧本生意」;上下「無所不用其極」地拼農業,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日前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就是這種情境下的產物。它最大的「成就」,就是獲得台灣「糧食自給率」要由目前30%強提升到2020年的40%的結論,而且還得到馬總統和行政院高層的背書。接下來,農政單位大可在尚方寶劍加持之下推動農地活化,要開始大種玉米、小麥、甘蔗……,農業再生有望,糧食安全第一,農業重獲生機!





若政府的財政剩餘還像蔣經國時代,也沒有每年200億元的老農津貼支出,要如此揮霍財政倒也無傷大雅。但擺在眼前的是:國家早已負債累累,寅吃卯糧每下愈況,《預算法》的赤字大限即將到頂。若在兩三年後,擴產的糧食因為國際糧價走跌而衝擊國內糧價,強烈施壓政府保價收購的話,不知政府如何善了?在明顯沒「比較優勢」下,和中、星兩國談完自由貿易協定後,和其他國家諮商貿易協定時,須對農業大幅度開放的話,障礙和阻力更大可有化解之道?

農政單位沒有遠見,看到眼前糧價上漲、農地休耕,就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思考其他更有利的解決之道,令人為台灣農業前景擔憂。糧價是否持續上漲?台灣糧食自給率是否真的太低?增加國內糧產是否為降低風險的唯一途徑?台灣農業是否只有增加糧產才有前途?這些問題沒獲得釐清之前,就貿然大量擴張糧產,絕對不是一個負責任、有眼光和執行力的政府!


 


農地應多元發展


 


以國際穀物價格為例,若2000年的價格為100,則2009年的181當然顯得昂貴;但別忘記1990年的穀物價格為1211980年更為1991970年還更高達204,歷史顯示沒有保證未來穀價一定會比現在貴!而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以熱量加權是30%,但若以價格加權則是70%左右,並非特別地低。而如果考量「人民糧食安全」,而非「牲畜糧食安全」的話,目前稻米的自給率已在9成上下,難不成非要確保牲畜也都有「糧食安全」才行;牲畜沒得吃時,難道不能從大陸或美、澳進口牲畜?





台灣的國家安全目前是朝和緩的方向邁進,理當有「和平紅利」反映在「安全存量」和「糧食自給率」的降低才對,如今卻反向而行,實在不可思議!沒有比較優勢的台灣,即使要提高糧食安全,可以學習韓國和中國到第三世界租地產糧運回;寶貴的台灣農地應該提供高價的蘭花、奇異果、甜瓜、高價花卉、休閒農場、出租農場、特色民宿、付費花海園區等多元方向發展;政府高層則應身體力行,示範鼓勵國人消費優質國產農品,而非只要求公部門不要送花!農委會所屬的上千名農業專家能力高強,不可能找不出農業前途的藥方。

「糧食自給率」是個假議題,換換湯藥來拼農業吧!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經濟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