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是短期措施 政府需擘劃長期政策降低失業
行政院終於拍板定案,「消費券」的發放將以「人」為對象,每人都將發放消費券,額度為三千六百元;而且將「不排富」,必須在明年底以前用玩,以儘速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如果個人覺得不需要,要捐給慈善團體,也可以抵稅。整體預算需要八百二十億元,將以特別預算來推動,預期將讓九十八年度的國內生產毛額增加百分之零點六四。
我們曾經說過,這種作法等於強迫人民將整體的儲蓄提早用於消費,對於刺激短期的景氣是有幫助的。然而,在一般預算制度之外,以「特別預算」來提供資金,就會排除預算法對政府累積債務的限制,容易無限制地提高政府債務,將對已經龐大的政府債務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果,不利於未來的政府施政。而「不排富」的作法,也無法達到社會福利所追求的「所得重分配」效果。只是,比起「退稅」,「消費券」的確可以產生更快速和有效的內需效果。
然而,令我們憂心的,卻是在發放「消費券」,政府債務增加八百億之後,如何持續面對「金融海嘯」的問題。其實,各種資訊都透露出來,目前電子、觀光、金融等產業都面臨極為嚴重的不景氣;許多廠商要求員工進行不支薪休假,週休達到三天之久,希望藉此度過訂單大幅減少的衰退狀態。
到今年底或明年初,台灣就會面對另一波極為嚴重的失業潮。在這種壓力之下,行政院居然將大筆資金以「消費券」的方式消耗掉 - 這其實只是「治標而不治本」,就算可以提高百分之零點六四的經濟成長率,但未來又將如何面對即將提高的失業率?
我們不時呼籲,面對一波又一波全球金融海嘯所引起的經濟衝擊,行政部門不能以一種「打帶跑」的方式加以因應;必須要整體思考,如果景氣低迷持續個幾年之下,如何去面對困境?因此,除了「新政府」上台時所提出的短期性「促進內需方案」以外,其他各種經濟方案都應該屬於中長期方案,才能夠一方面刺激景氣,一方面提升國內勞工和企業的競爭力,方有可能在中長期維持台灣經濟的力道,不會完全「看天吃飯」、隨著全球景氣的狀況「隨波逐流」。
例如,在一九七三年底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之後,台灣陸續提出了「十大建設」的各種建設方案,不僅讓台灣早日脫離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還讓經濟成長率維持在百分之十上下,繼續創造出難得的「台灣經驗」。在這次金融海嘯之下,中國大陸也有魄力地規劃挹注四兆人民幣,提出多項交通建設來刺激內需。如果政府真的提不出更好的方案,我們願易支持政府以特別預算方式,提早進行「愛台十二項建設」的幾項重要內容 - 但必須明訂四年後中央政府的累計債務維持不變,來矯正這種「預支」所增加的債務!
換句話說,在景氣持續惡化之下,我們可以支持提早進行實體建設,來克服景氣低迷的困境;但條件是政府的累計債務不能無止境地擴大,而這也是馬政府在規劃「愛台十二項建設」時,承諾人民的。
「消費券」人人喜愛,但是不要愚弄人民,請清楚地告訴社會大眾,接下來政府要怎麼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