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政府對物價上漲的反應不能失去章法 (台灣時報社論2007.11.7)

政府對物價上漲的反應不能失去章法


 


    面對了十四年來最高的物價漲幅(百分之五點三四),以及強烈的民意反彈之下,政府迅速成立了「行政院穩定物價工作小組」並立即開會,將浮動油價機制的凍結上限由現行的百分之十五下修為百分之十二,由今年十二月起執行。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對外界表示,油價到明年三月底前不會再漲。張俊雄院長也在立院回應立委質詢時表示,將以「最快速度(穩定物價),請各界拭目以待。」面對政府這樣的回應,我們其實是「擔心」多於「安心」,因為事態的發展正在應驗著經濟學界對於政府干預的普遍說法:「政府的干預經常來得太慢,又來得太強」,結果經常是越幫越忙!


    其實,近來媒體和民間對於政府的反彈,並不表示他們認為物價不能上漲,而是在上漲的過程當中,政府給人的感受是一副「不知民間疾苦」的姿態。從「一把五元」的青菜,到三千CC「是小車」,到「米價沒有上漲,不知為何有這種報導」,乃至於「物價沒有異常,甚至還有下跌」的種種發言,都讓民眾感受到這個政府和人民是脫節的。加上這幾年經濟成長變慢,僅有的成長全集中在富人身上,面對百物齊漲的狀況,人人心中都有「一把火」,被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員們點燃之後,才釀成了燎原的火海!


    然而,是否物價就不能漲呢?任何稍有年紀的國人,都還記得197475年間,台灣遭逢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狀況。今天的情況和當年「一夕數變」的物價,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抱怨歸抱怨,沒有人會認為物價是不能上漲的。當前原物料價格上漲是世界性的現象,不管是美國、日本,或是中國、韓國、新加坡,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沒有一國可以倖免於難。台灣能源和原物料強烈依賴進口,沒有理由自外於這波物價上漲的浪潮之外!重要的是,民眾對於物價上漲之前、之下和之後,政府的應對之道,和過去遭逢物價波動之下的官方反應相較,真的有可議之處,這才是癥結所在!


    但是,今天政府的高效率反應卻又讓人擔心。油價是不是應該五個月都被凍結,不應該這麼簡單就得到答案。萬一下個月真的衝過一桶一百美元,而各國皆漲我國獨不漲的話,將會帶來許多後遺症,任何一個經濟專家都可以告訴你一堆問題,絕對不是「凍結不漲」就是最好。我們對於近來油價狂漲所不滿的,是台灣中油竟然可以在油價每上漲一元之下,還可以讓盈餘提高十億元台幣;身為國營事業,當然肩負了「穩定物價」的責任,既然國家、人民有難,豈可「發國難財」?因此,這樣的「浮動油價公式」當然是有問題的。合理的公式應該是在油價上漲之下,利潤必須逐漸減少,來「共赴國難」才是。沒有人會要求油價必須凍結,那叫做「矯枉過正」,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問題,根本無庸贅述!


    我們同樣不能接受的,是政黨輪替之後,農政單位和公平會對於各種各樣的「菜蟲」和「黑價蟲」無所作為的現況。前朝政府經常掌握農會做為選舉的樁腳,對於許多存在多年、經常哄抬價格的運銷商無動於衷,人民寄望沒有包袱的民進黨有所做為。但是,即使是在颱風期間,藉機哄抬物價隨處可見的情況下,政府還是「如此這般」,令人感慨和過去有何不同!等到事過境遷,煞有介事地開會要查察菜蟲,請問除了擾民以外,還能去哪裡找到?


    在能源威脅節節攀升之下,歐、美、日各國無不卯足了勁,發展替代能源。丹麥的風力發電已經超過全國一成的電力,發電成本降低到一度電四美分,競爭力十足,目標是全國半數的電力來自風力;日本太陽能發電成本即將進入激烈的商業競爭;巴西的生質能源逐漸取代了石油;瑞典宣稱要成為「無油國家」。「新政府」執政之後七年了,口號一個接著一個,請問在替代能源的開發、分散國家的能源風險上,有什麼可以見人的成果?


    誠然,「新手上路,經驗缺乏」;但是,在歷練仍有不足之下,為何急著將政治性不高,但擁有通膨經驗的技術官僚大幅換下,弄得今天滿頭包、卻有苦難言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期盼政府記取教訓,迅速帶領人民重新上路!


1 則留言:

  1. 章法...骯髒的手法?
    [版主回覆11/10/2007 18:59:27]藝術家果然幽默 連諷刺都押韻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