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控制通膨並不差
|
主計處公布了台灣十月份的消費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5.34%,創了1994年以來的新高,印證了民間對於物價的不滿,並非來自於「媒體哄抬」。然而,今年一至十月平均的消費物價上漲率,其實只有1.35%;同期間的躉售物價上漲率倒是高達6.05%,顯示今年以來物價上漲受害最大的其實是批發或零售商,並不是消費者!
如果台灣今年全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真的如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的1.7%(低於韓國的3.0%),那麼台灣的物價在全球比較之下,應該算是「相當平穩」的,聽來頗為弔詭吧?
幕僚有失職之嫌
其實,依照IMF十月份對今年各國物價的預測,台灣消費物價1.7%的上漲率不僅低於「高所得經濟體」的平均(2.4%),在三十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五低,更遠低於中東歐(4.7%)、開發中的美洲(5.4%)、開發中亞洲(5.7%)、非洲(6.5%)、獨立國協(8.8%)、中東(9.9%),預期中的表現絕對是出色的。而在低於台灣的四個國家中,芬蘭、日本、瑞士三國的預估經濟成長率都不到2%。考量這些因素之後,台灣的消費物價情況可能是全球高所得國家中預期表現「最好」的哩!執政團隊沒能以這套數據回應社會質疑,幕僚似乎有失職之嫌,應該加油。
今年IMF預估全球消費物價表現「最好」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維德角(0.2%)、布吉納法索(0.5%)和尼日(0.9%),都是非洲的「第四世界」國家,資源極可能還在低度就業狀態,低通膨不足為奇;通膨率最高的三個國家,分別是厄立垂亞(25.6%)、查德(21.0%)、亞塞拜然(20.0%),前者經濟嚴格管制,幾乎完全禁止進口;後兩國為產油國,石油突然增產之下配套難以跟上,無法維持物價平穩和一般性的成長,被學界稱為「荷蘭病」。
物價非長期偏高
而台灣今年的物價表現是否特別出色呢?其實物價穩定一直是台灣的「優良傳統」,在IMF的資料中,1989-98和1999-2008(最後兩年是預測值)期間,台灣消費物價年增率分別為3.3%和0.8%,雖高於新加坡的2.2%和0.9%,卻遠低於韓國的6.2%和2.7%,也可說低於香港(8.3%和-0.7%)。1999-2008期間的年增長率0.8%在三十個高所得經濟體(年增率2.0%)中僅高於香港和日本,算是「資優班」的同學!
台灣今年十月份顯著的物價上漲,並不代表台灣物價長期偏高,這也正是台灣購買力平均所得仍然顯著超越韓國「兩成以上」的主因。台灣過去的優異表現,是因為政府極重視民生物價,對外貿易積極開放、撤除保護的結果。「新政府」應付通膨的經驗不足,十月份的反應稍嫌遲鈍,相信很快就可以學到教訓。接下來的課題,應該是建立一套快速預測和追蹤各流程價格的機制,讓農民免於「菜土菜金」的惡性循環,並有效打擊操縱、哄抬物價,剝削消費者的中間商。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只要有心,政府不可能束手無策!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菜土菜金.....一針見血....
回覆刪除台灣控制通膨並不差?????
回覆刪除應該是各國都無法抑制物價吧!!!!!
[版主回覆11/25/2007 20:25:51]當然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控制物價 但台灣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 物價上漲的情況算是最好的之一
請問老師
回覆刪除物價上漲跟通貨膨脹的相對關係為何呢?
而通貨膨漲的定義為何?
這個觀念我一直不夠清楚
希望老師解答!
[版主回覆11/27/2007 12:53:01]Johnson:
一般而言,通貨膨脹被定義為一定期間內,平均物價連續性的上漲 。在統計上,每月、每季和每年,政府統計單位都會計算平均物價上漲率,包括躉售〈批發〉和消費者兩種。如果上漲率普通,經濟學家就不會認為存在著〈通貨膨脹〉;但如果超過一般可接受的水準,就會稱為發生了〈通貨膨脹〉。因此,〈物價上漲〉為〈通貨膨脹〉的必要條件;但只有在程度超過可接受的程度,才會被稱為發生了〈通貨膨脹〉。例如,台灣如果過去每年的物價上漲率為百分之三,而今年卻高達百分之五,我們會說今年發生了〈通貨膨脹〉;若物價上漲了百分之二十,我們說今年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果物價上漲了百分之百或更高,我們可能說今年發生了〈超級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