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中信:服貿協議爭執 勿忽略消費觀點 (杜震華)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各種質疑聲浪不斷,立法院也破天荒做出了「逐條審查,逐條表決」決議。這些意料之外的發展對政府施加了無比壓力,促使政府必須正視、密集座談以消除外界疑慮。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只有「可能」受損廠商的聲音,卻完全沒有消費者的聲音?理論上,政府是為人民而存在,不是為企業存在的。政府協助企業的目的,是因為企業會對人民生活產生助益,包括提供工作機會、生產更佳產品、提供更好服務、創造更高所得。因此,服務企業是手段,服務人民才是目的。若企業利益和人民福祉衝突,政府不能為手段而犧牲目的。
自由貿易的推動也是如此,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發現,自由貿易可以創造最大產出,在比較優勢指引下專業生產,經由自由貿易互通有無,參與者都獲得更大福利。他們也都清楚,自由貿易下廠商可能獲利或受損,但為了更高的生活水準,產業調整是必要的——以獲得的利益對損失進行補償。畢竟,全民福利是終極考量。在自由貿易的競爭下,物價更低、產品品質更高、服務更好且更多樣化。
品質更高選擇多元
在這種思維下,香港和新加坡政府主動不課徵關稅、開放絕大多數服務市場,吸引到大量外資、薪資節節攀高、沒有顯著失業,也沒有人抗議市場開放。韓國在2000年後全力衝刺,迄今簽署10個自由貿易協定,出口競爭力大增,但同時開放國內市場,在遭遇不少反對下提出顯著資源來支持產業調整,逐步獲得人民諒解。各大市場都已將台灣拋諸腦後,顯著的就是彰化社頭的製襪業,在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訂單大量流失。若明年韓國和北京搶先我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那將是我國經濟的重大災難。
回來看看兩岸服貿協議:對大陸開放的產業其實只開放其投資,除了業主和高級幹部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衍生的管理辦法中嚴格控管以外,並不開放一般勞工來台,因此若陸企來台投資越多,就會僱用越多的台灣勞工,造成台灣勞工就業機會增加、薪資上升。因此,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資方的觀點也許有差異,但是勞方應該是一面倒支持才對。此外,消費者在競爭可能增加、服務價格應該下降、品質更高,以及選擇更多元之下,當然應該全力支持。
強化競爭建立信賴
但迄今為止,只看到可能受損產業反彈激烈、受惠產業(如銀行等)悶不吭聲,消費者聲音也銷聲匿跡。當然,在一般情況下消費者是一盤散沙,無力或無意凝聚發聲表達看法,但是,經常代表消費者發聲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卻不宜置身事外。即使不願得罪相關產業,充其量也只是提醒政府多關照、協助那些產業進行調整即可。看到社會上有所爭議,就殆於表達消費者立場,恐有欺善怕惡之嫌。
身為消費者,我們當然樂見所有的貿易協議,包括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但提醒政府也該多照顧弱勢企業,即便它們並非真正弱勢,但強化其競爭力、建立其信賴感,才可能在自由貿易的漫漫長路上快步向前。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政策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