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利用兩岸服貿協議擴大出口 (某報社論 2013.4.9)





利用兩岸服貿協議擴大出口



 














 



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前副總統蕭萬長與大陸習近平主席進行歷史性的「蕭習會」,進一步促進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與經貿交流。習近平也在開幕演講中楬櫫今後五年中國大陸將進口10兆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的金額也將超越過去十年累計額,達到5,000億美元之多。台商過去20年已在大陸建立灘頭堡,應可藉此轉型機會,搶得有利商機。


 


另方面,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中的「服務貿易協議」,台灣海基會和大陸國台辦分別宣稱即將收尾,並預期在未來幾個月內簽署。如果設計和運用得宜,配合大陸政策支持進口政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有可能成為台灣對大陸擴張出口的主要途徑,值得政府相關單位深思,把握最後機會極大化協議的出口效益。


 


眾所周知,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加上其經濟成長率維持在7%以上,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台灣要維持令人滿意的經濟成長,不可能不把握這個巨大商機。然而,如果這個市場不對我們開放,或是表面上開放但實際上障礙重重,則市場大餅只能看到卻吃不到,甚至只能看著其他競爭對手吃香喝辣,經濟成長仍會停滯不前。


 


雖然面臨國內保護主義的反彈,以及部分國人意識形態的糾葛,政府還是必須為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臨深履薄地和對岸簽署制度化的貿易協議,讓兩岸貿易進入一個受規範和保障的架構,讓台灣的貿易發展獲得寬廣的空間。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簽署,它為後續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和「兩岸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奠定了架構基礎;但是一套完整的貿易協議仍有待上述三項協議陸續簽署之後,才具有完整的內涵。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諮商雖然已經進入尾聲;然而,這項諮商的內容如何、有何爭議,迄至目前雙方皆守口如瓶。有關單位如果能稍微透露一些諮商涵蓋的範圍、遭遇的障礙,事實上可以讓外界稍微了解,表達的意見也可以提供主談單位參考,反而可以在定案前獲得較高的共識。國際間此類協定的諮商幾乎都是如此;即便是三年前簽署的ECFA,經濟部甚至在定案前就公布了主要範圍和外界溝通,並獲得調整的機會。本次服務貿易協議迄今超乎尋常的保密,雖有隔離外界干擾之效果,卻也在承擔未來難以獲得民意共識的風險。


 


日前媒體披露兩岸服貿協議中對岸將對我方開放一些重要項目:在金融業中,包括同意台資銀行參股陸資銀行50%等四個項目;證券業包括提高台股額度倍增至10億美元等三個項目;保險業包括放寬參股50%以上等兩個項目。在非金融業中,醫藥衛生方面包含取消沿海省份獨資醫院限制等兩個項目;電子商務方面開放台資在福建試點投資五成以上;在影視音方面開放出版、戲院、流行音樂、電視等市場進入。


 


如果諮商的開放項目僅僅如此,我方收穫將會相當有限,因為服務貿易的內涵包羅萬象,上述項目僅是非常有限的部分,無法滿足我方未來大力發展服務業之市場所需。嚴格來說,這樣的開放幅度連香港都不如,特別是專技與支援服務業完全沒有觸及,如何來說服廣大需要對岸市場腹地的國人?


 


此外,對岸是個國家資本大力介入市場的經濟體,如果大量壟斷性的國營事業仍然在市場上競爭,政府採購又不對台資開放,開放了市場台商又能如何競爭?這些議題在服務貿易協議是否有所規範?負責諮商的政府部門可要在最後關頭好好把關,才能將服貿協議轉化為台灣出口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