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怎收尾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3.4.1)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怎收尾(杜震華)




20130401


 




從今年元月份開始,海基會就不斷表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經進入收尾階段。」近日對岸國台辦也呼應這種說法,宣稱服務貿易協議將會在近期簽署。如果所言為真,那似乎已經創造了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紀錄,因為印象中沒有任何一個自由貿易協定的「服務貿易協定」超前了「貨品貿易協定」,能在短短幾個月就談定的,真是可喜可賀。


 


由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後續諮商完全保密,外界無法得知談判過程與內涵,因此在簽署公布之前完全沒有任何資訊。有趣的是,即便是由美國主導,政治上已無矛盾的諮商國之間,刻正如火如荼進行諮商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其諮商內容和主要爭議,還是會由媒體透露一些訊息,外界多少了解其狀況。但政治上仍存在巨大矛盾的兩岸,對這個經濟「合作」協議的保密竟能如此「合作」良好,不露半點口風,可真讓專家們跌碎了滿地的眼鏡。




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完成服務貿易協議的諮商,有幾種可能。最大的可能,也是最好的模式,就是它採取先進國家偏好的「負面表列」模式,也就是將雙方認為特別敏感,必須排除在自由化範圍之外的部門明白列出,沒列出的部門就是開放。











服務業開放是關鍵




如果真採這個模式,那不只是雙贏,台灣將大大受惠;往後絕大多數服務業當可堂堂正正進入對岸市場練兵,許多企業將藉由對岸的廣大腹地快速成長茁壯為國際企業。而由於台灣市場相對有限,對岸的企業會到台灣發展的,多半也只是來「插旗」而已,不致造成太大威脅。


 

當然還有幾種其他可能:其一,也是最壞的一種,是複製中國大陸和香港的CEPA模式,先就雙方皆無異議的部門進行有限的開放,然後每年簽一個「補充協議」來擴大開放。如此一來,台灣以後每年就會向對岸索取一次「經濟施捨」,連帶就像孫悟空被緊箍咒套住,難以自主決策,看看政府目前對待達賴喇嘛等人的困境,就知道這模式將會付出巨大的「非經濟」代價。




其二,是介於上述兩者的模式;也就是針對目前香港已獲開放的服務部門,對岸都提供給我們;但額外要到一些我們急迫獲得的部門,只是我方卻不提供相對開放,強迫對岸「讓利」。
表面上看來這模式並不差,對內可以交代、邀功。但其實台灣服務業走在對岸之前,雙方相互開放程度越高對台灣越有利;無法進行最大程度開放,對岸必然相應減少開放程度,損及我方服務業的成長空間。




我方對FTA少做研究,諮商中經常被對方牽著走,ECFA照單全收複製中國和東協的FTA,當時若非筆者點出,連個「退場機制」都沒有;這種「模式」是否會複製到後續的兩個協議,令人擔憂。若再複製上述協定,則對岸和較先進國家簽署的協定中所規範的海關程序、衛生檢疫、技術規範及標準和一致性估價程序、自然人移動、智財權保護都不會出現,更別談政府採購、公營企業補貼、競爭政策等更先進的規範。

無論如何收尾,最怕被「香港化」的台灣,至少不要再選629日和對岸簽署,因為中港CEPA和兩岸ECFA的簽署竟然都是在那一天!




〈經濟人語〉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