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華人優質生活樂土 |
| ||
| ||
去年台灣入境旅客以731萬人次再破歷史紀錄,估計創造了3,400億元的觀光收益。政府也已設定目標,要在2015年達到1,000萬人次,讓台灣成為國際旅遊大國。如何善用這股潛在的龐大消費力道,讓入境旅客樂於在台灣消費及購物,已成為商家和政府須全力鑽研的要務。
要讓入境旅客購物,只要商品的製造和定價達到「物美價廉」的境界,加上適當的資訊提供或宣傳,旅客自然就會掏錢購買。至於能否讓旅客樂於在台進行生活消費-包括餐飲(大餐、小吃、飲料)、投宿(星級旅館、套裝民宿、安養中心)、玩樂(如遊樂園、景區、租車)、休閒(如按摩、水療、美容、美髮、夜店、看秀)、體驗(如選舉、捷運、24小時書店、天燈、蜂炮、跨年、追星、民國風、人情味)等,除了要看是否物美價廉,還要看消費的交通、設施、環境、服務、特色、信賴感等等。
總而言之,就是必須讓旅客能在輕鬆、愉悅、方便的情境下,對其休閒體驗回味無窮、樂不思蜀,願意一來再來,並廣為宣傳。
國立政治大學吳思華校長曾經提出將台灣建設為「華人優質生活樂土」的概念,將台灣打造成為全球華人樂於來此體驗優質生活的地方。如此,台灣可以大大拓展旅遊客源的腹地-除了歐美、港澳、星馬等地的高收入華人外,對岸大陸金字塔頂端的人士也可以成為潛在客源,產生「數量推升品質、品質吸引數量」的良性循環。相較於文化差異較大的西方人士,台灣吸引華人的比較優勢當然更強。
在過去,對於設定如此高懸的目標,幾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幾十年來,台灣逐漸展現了相當有潛力的觀光優勢,近年來不斷地在國際媒體的評選或報導中散發著誘人的光芒,例如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CNN、紐約時報等媒體,接連出現台灣擁有全球最佳的日月潭自行車道、值得冬遊的高鐵、最美的北投公共圖書館、最好的咖啡館、最值得到訪的旅遊標的、最值得嘗試的小吃、最值得看跨年煙火等等報導;連新加坡報社高層都撰文盛讚台北乾淨有序、民眾公德心高。歸納這些報導,結論就是台灣已經成為一個良好的生活所在,值得外地人前來欣賞、體會。吳校長為台灣設定的目標,的確有了實現的可能。
然而,在這些條件基礎之上,如何過渡到「華人優質生活樂土」,其實還滿具有挑戰性的;因為全球都在進步,進步不夠快的就是在退步,會成為全球競爭下的失敗者。政府和企業應該設定的追求目標,不宜停留在創造多少入境旅客數,應該在於他們願意在台灣停留多久、享受多少休閒、花費多少購物支出。例如,如何讓再次入境的旅客願意在台灣「加倍」停留時間,深入體會、享受台灣的風土民情。如果真能做到,那就是讓目前平均入境旅客停留一周的時間加倍到停留兩周,從事接近於Long Stay的旅遊模式。
這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並不是辦不到,例如只要旅客分別在北中南東4個區域分別待上三天半,自然就可以達成,而旅客是否願意在4個區域分別待上3到4天,可以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企業今後的挑戰。我們認為,台灣各區域都有極高潛力,分別發展出3到4天的行程,讓入境旅客們幸福滿載。近年來,許多星馬旅客為了體驗台灣的民宿和景觀,每年樂此不疲到訪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爆紅之後,來台的港澳旅客更可說熱到爆,台北東區和西門町的大街和巷弄之間到處都聽得到廣東腔的國語。
我們無須好高騖遠,更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擬妥計畫、築夢踏實,台灣終將成為「華人優質生活樂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