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兩岸服務合作商機 |
| ||
新年新氣象,除了在國內除舊布新之外,以海外市場為腹地來發展茁壯,當然是「小型開放經濟」無可迴避的發展策略。除了傳統上以製造業出口來帶動成長以外,如何促進服務業出口已是朝野一致的共識。然而,礙於台灣服務業者一般規模小、研發少、國際化能力不足,通常只能從同文同種的對岸開始。
然而,服務出口是相對複雜的貿易行為。國際分類上有四種服務貿易:一是跨境供給,如廠商在國內為國外撰寫程式;二是國外消費,如入境旅客的在台消費;三是商業呈現,如餐廳在海外設點提供餐飲;四是個人移動,如企管顧問到海外提供諮詢服務。兩岸間服務貿易,屬第一和第四類者有限;第二類已透過觀光旅遊掌握;目前談論者多屬第三類,也就是以商業呈現方式到對方提供服務。
國際間對服務市場都相對保護,若無自由貿易協定,則開放都僅限於世貿組織(WTO)規範下所做之局部性承諾;例如,大部分國家都不允許外人前來設立學校,除非專案特許。而即使開放,也有各種股權、雇員、營業範圍等限制。
兩岸開放經貿交流迄今,服務貿易重要性逐漸升高。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下,將大力提升服務業生產總值,比重從43%增加到47%。這提供服務業領先的台灣不小的商機,無論是企業、學研機構或政府,都認為應把握機會進軍大陸服務業,借力使力讓台灣服務業走上國際。
只是,台灣服務業要進入對岸,存在許多困難或障礙;最嚴重的有四大項:一是大陸市場不開放、規範不明確或不穩定;二是台灣企業對大陸社會環境所知有限,但卻自認了解;三是對岸人治色彩太濃、各種「潛規則」太多;四是企業體制不同導致經營認知有異、調適困難。這些問題只要遇到一項,極可能就讓經營無法持續、投資血本無歸。
然而,在人口眾多、經濟成長快速下,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仍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以紮實的研析和經驗的傳承來避開風險、掌握「高風險高利潤」商機;否則,蜷縮於腹地有限的台灣,又無力拓展到語文差異更大的國際市場時,台灣經濟的未來大概只能停滯不前。
過去,台商進入對岸經常僅考量「資本投資」的模式。然而,資本投資只是合作的最深度模式;在較低層次的合作上,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選擇,即所謂「策略聯盟」。風險較小的合作模式,是先進行小型、有限的合作,例如小型的創新經營模式試點合作、代訓門市或經營幹部、管理模式出售及移轉、企業經營診斷諮詢、協助開發管理資訊軟體等等;其優點是交易簡單明確,並可逐步了解合作者及對方市場;待對方法治環境、市場開放、社會孰悉度等時機成熟後,再思考風險較高的投資行為。
目前,無論是企業或政府,思考的服務合作幾乎都在於「哪些」行業可以合作,極少觸及「如何」合作的問題;其結果自然將合作導向「投資」的合作模式,導致在條件未臻成熟下即貿然投資,乃至於以悲劇收場的案例不勝枚舉。今年,ECFA服務貿易協議的完成將使雙方大幅開放市場,提供台商眾多的合作空間;在台商掌握地理和語文優勢下,可謂捨我其誰的最佳時機。政府宜和智庫及公協會合作,深入剖析各種次產業的服務流程和配件,針對可行的合作流程提供建議;進一步打造合作機會的資訊和交流平台,引導兩岸服務合作走向合宜的途徑,方能為台灣服務業之未來開拓新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