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由ECFA周年看台灣社會的急功近利 (台灣商報 商論 2011.9.6)

ECFA週年看台灣社會的急功近利


 


杜震華


 


台大國家發展所副教授 美國約翰或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去年(2010)六月二十九日簽署,通過立法院審查之後在去年九月十二日生效。「早收計畫」清單的降稅期程則在今年元旦開始,將在兩年內分三階段完成涵蓋產品的降稅工作。


 


    雖然簽署的時間已經一年,但是生效時間不到一年,「早收計畫」清單產品的降稅幅度只完成了第一個期程,時間也只有半年;完整的ECFA還要等到後續的「商品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兩個主要協議完成諮商、通過立法、正式生效之後,才是ECFA真正實施的時候。因此,無論從何種標準來看,目前其實都不是適當評估ECFA「效益」的時候;在國際間,也不會有人對目前的「成效」感到有興趣瞭解的。


 


然而,在國內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學術單位或非學術單位,從今年的六月起,就陸續在舉辦各種「ECFA週年」的相關座談會、研討會、甚至於學術期刊也出版專刊;在野黨火力十足地批判其成效,政府則手握數據、義正辭嚴地捍衛其成效。就是不見任何有公信力的機構出面,為大家澆澆冷水說「別急別急,ECFA還沒有談完,等完成諮商正式實施之後再來評估績效不遲!」整個社會都將ECFA操作成「各取所需」的工具在利用,朝、野、學、研熱鬧非常,卻只暴露了這個社會的膚淺與焦躁,正反兩方毫無意義地吵成一團,真相如何沒有人真正關心,只希望從這場爭鬥的盛會中獲得對己方有利的結果,真的令人遺憾!


 


即使應該是比較清醒理智的學術界,也不會比政界高明多少。國際間的研討會通常會在半年甚至一年之前就開始作業,才可能辦得出一場像樣的研討會。但是國內為了趕辦ECFA「簽署週年研討會」的某龍頭大學研究所,卻是在不到兩個月之內辦出了國內第一場的學術研討會;其結果當然就是正反雙方「何各言爾志」地重申自己帶有意識型態的主張,不少作者甚至連接受詢問討論的機會都不提供。其成果似乎只是在「消化預算」兼為該研究所「打打廣告」而已!


 


報紙上也熱中地找到正反意見的「專家」各抒己見,其實並沒有就重要課題進行討論溝通,和研討會的「何各言爾志」的狀況如出一轍。事實上,根本還不到評估的時候,硬要這些專家去評估的結果就只是各自尋找能夠支持自己觀點或立場的局部性資料,來佐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非學術上應該秉持立場開放,讓事實和資料來告訴作者真相的學術道德或倫理。即便這種現象相當嚴重,但是因為各自都會有眾多政治上狂熱的「支持者」來附和這些「專家」的看法,所以即使根本在學術上站不住腳的分析或推論,還是可以博得喝采,甚至於被在朝或在野的一方奉為上賓、吃香喝辣,自我感覺良好!


 


朝野之間、學界、報界都處於這種急功近利、政治至上的心態之下,台灣距離一個已開發的社會其實還遠得很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