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購買力所得超英趕日之後 (台灣商報 商論 2011.9.30)

購買力所得超英趕日之後


 


杜震華


 


台大國家發展所副教授 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國際貨幣基金最新公布資料,台灣以購買力評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達到三萬五千六百美元,排名緊追在德國之後,但是超越了英國、日本和韓國,位居全球第二十位,明確地已經達到先進國家的水準。許多人不太能夠接受這個事實,甚至會懷疑是否政府提供的資料有美化的嫌疑,讓許多民眾的「感覺」和這樣的排名有所差異!


 


    其實,國民生產的統計有幾個常見的資料:國民生產毛額(GNP)、國內生產毛額(GDP),以及經過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調整的人均數據。國民生產毛額衡量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在一年所生產的最終商品和勞務透過市場交易的總價值,毛額則是指它並未扣除固定資本的消耗;國內生產毛額則是將統計的範圍由「國民」改為地理疆域的「國內」,比較能夠顯示國境之內的景氣狀況,在目前失業和景氣狀況較嚴重的情況下,相對受到各方的重視。而透過「購買力平價」來調整的數據,可以消除掉各國物價水準差異,以及匯率經常波動,所帶來的統計偏差;因此,目前在經濟學界的狀況,是如果有「購買力平價」的資料時,就不會用另外兩種資料,以利於國際間的比較。


 


    台灣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的人均生產,遠遠超過韓國,並且和歐盟會員國相當的事實,其實已經存在多年;只是一般國人和媒體在每有弄清楚這些概念之下,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台灣之所以在「購買力平價」衡量的人均生產如此亮麗的原因有幾項:台灣的物價長期穩定,不像韓國等地經常有顯著的通膨,造成台灣物價低廉;使用名目物價計算的台灣GNPGDP都會被顯著地低估。其次,台灣的匯率也是相對穩定,不會因為匯率的變化而使得GNPGDP無來由地上升或下降,而這也是韓國數據在不同年度並不穩定的因素。


 


    然而,就算台灣經過PPP調整的人均生產已經「超英趕日」,其實台灣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首先,這些數據只是將總量除以人口數所得的「平均數」,並不能代表每一位國民都能夠生產如此之多;由於「所得分配」的惡化,台灣許多的國民其實平均生產遠遠不及這個平均數。歐盟各國由於所得重分配政策積極而有效,其所得分配已經比台灣平均,所得接近平均數的人民相對多於台灣,造成的社會問題會小於台灣;這種所得分配平均化的努力,台灣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其次,如何獲得這些經濟生產,這些統計完全沒有觸及。台灣的環境問題比起歐盟國家嚴重許多,也就是生產這些經濟產品和服務時,我們付出去的環境代價其實高過歐盟國家許多,人民必須忍受一個比較惡劣的生活環境,這是人均生產沒有告訴我們的。另外,我們為了要獲得如此高昂的人均生產,每個國民必須「爆肝」工作-人均工作小時數在全球排名在第五名上下,超過了法國達到一半之多。也就是說,歐盟國家雖然PPP計算的人均生產和我們類似,但其實是以比較少的時間獲得的;在其生產力較高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利用節約的時間進行其他的休閒活動或是休息,生活品質其實大大地超過了台灣!


 


    因此,當台灣PPP調整後的人均生產「超英趕日」之下,努力的空間還是很大,朝野都必須認清這種事實,繼續追求一個更好生活品質的環境才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