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語:尋找大三通下的會展產業 (杜震華)
2009年01月05日蘋果日報
兩岸三通後,台灣應爭取舉辦國際會議、展覽,帶動周邊產業商機。圖為去年8月世貿電腦展,辣妹勁舞熱炒。資料照片 圖片: 1 / 1
在兩岸大三通之後,一種台灣應該大力發展的產業,就是會議和展覽產業。這裡的「會議」,是指中大型的「國際會議」。不同機構對國際會議的定義不同,大體上是指每年定期舉辦,有相當比例的外國參加者,以國際語言發言,時間長到必須在舉辦國住宿一天以上的國際型會議。
對於新加坡和香港兩個高度國際化的亞洲城市而言,他們對於會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可是一點都不陌生。參加會展的境外旅客,依照星港的統計,平均花費超過一般境外旅客的一倍到兩倍以上,大大有助於零售、餐飲、旅館、旅運等相關產業。美國會議專業管理協會統計,全美航空客運量的22%、飯店入住率的34%,來自於國際會議、企業獎勵旅遊。歐洲相關機構估計,平均每20名的會議代表,就會創造出一個就業機會。國際會議和展覽既帶來提升的國際知名度,也透過高層次的交流,提升本地人士的專業知識;加上其經濟效益,已經成為各大城市爭相爭取的發展策略!
中韓已搶進前20名
據估計,全球一年的國際會議約40萬場,總消費達2800億美元,主辦單位可獲得約280億美元的直接收入。全球展覽館有1600個,展覽會有3萬場,主辦單位的收入約有300億美元。目前,連後起之秀的中國也以豐富的旅遊和文化資源,全力搶攻這個利基市場;擁有一千家以上企業會員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就和中國合作,連續舉辦幾場大型會議。「博鰲亞洲論壇」儼然成為另一個亞洲的重要論壇,帶動的政經效果極為顯著。
然而,國際十大會議城市(2007年)依序為:維也納、柏林、新加坡、巴黎、巴塞隆納、布達佩斯、里斯本、北京、阿姆斯特丹、馬德里;十大國際會議國家為:美國、德國、西班牙、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巴西、奧地利、加拿大。這個名單每年都有不小的變動,看得出後進國家正在全力搶進;香港、首爾、曼谷都在城市排名的15名內,中國和韓國也都搶進了國家的前20名。
台北在2007年大幅躍進到全球第18名,亞太第6名;和2006年的全球第40名、亞太第9名比較,令人刮目相看,被國際會議協會(ICCA)譽為「耀眼的新進者」!台北一年67場的國際會議,被新加坡的120場、維也納的154場遠遠拋在後面;但和首爾、曼谷的同為70場比較,還是相當具有潛力。
衍生商機無可限量
在展覽方面,台北似乎更勝一籌,電腦展、秋季電子展、汽機車展和自行車展都是亞太第一大、全球前三大。如今加上南港展覽館,更有全力一搏的本錢!國際會議目前有由會議中心移到大型旅館和大學舉辦的趨勢,值得注意。
兩岸大三通之後,台北(或台灣)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舉辦國際會議、國際賽事、專業展覽、企業旅遊。以中國安麗將用郵輪來台旅遊獎勵一萬多名員工來看,若大陸台商和當地企業群起仿效,其衍生商機將無可限量。而為發展這類產業,內閣團隊應該投注更多心力才行—國際語言的口譯人才是否足夠?大城市和各觀光景點的國際語文說明是否足夠?夠格的國際會議場所、旅館會議場、大學會議場是否足夠?南港展覽館的會議場地全部只能容納兩千六百人,若有更大的國際會議是否就要放棄?負責的中央和地方團隊,全部都要加油!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