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全面向中國傾斜的邏輯和配套何在?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7.27)

經濟全面向中國傾斜的邏輯和配套何在?


 


    繼開放「周末包機直航」和「陸客來台觀光」兩項兩岸重大經貿政策之後,劉兆玄院長又在「內閣研討會」中宣布了將在年底之前針對經濟、金融、交通、人員、土地等五類領域全面「鬆綁」的二十個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是關於兩岸的經貿管制政策,使得「鬆綁」的結果將使台灣更向中國大陸傾斜。我們認為,沒有堅強的開放邏輯和周全的配套之下,快速開放將產生難以逆料的副作用;而台灣經濟的成長,也不完全依賴對中國的開放,執政團隊應該找出其他癥結,對症下藥才能創造經濟景氣,而非完全將經濟前景押寶於中國!


在二十個項目中,有六項是關於兩岸直航(平日包機、定期航班、貨運包機、海運直航、直航路線、擴大小三通),五項是關於兩岸經貿(開放證券期貨及投信業赴大陸發展、鬆綁赴大陸投資產業、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股市、開放陸資投資生產事業、基礎建設和服務業、鬆綁陸資相關人員往來限制),兩項是關於開放大陸人才來台(放寬大陸人士商務簽證、放寬大陸專業技術人士技術交流),另有六項是關於獎勵投資的(吸引海外財富回流、鼓勵海外企業回台上市、放寬第一、二類上市公司對大陸投資、放寬醫療廣告項目、商品報驗得跨轄區受理、協助民間參與種大公共建設籌資),加上一項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但是,如果不看幾項不算重大的獎勵投資項目,以及共同打擊犯罪以外,可說全是對於兩岸經貿的開放。


我們曾表示不必然反對解除任何對中國大陸的經貿管制;只是,任何的管制或鬆綁都有其利弊得失,在缺乏對於解除管制的利弊得失進行分析,以及提供妥善的配套措施之下,驟然進行管制的解除,極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負面效果;特別是在五百多萬選民其實對於開放兩岸經貿關係是持質疑或反對看法的情況之下,執政當局「上了再說」的施政模式,是不負責任的作法,不是一個現代政府應有的施政態度。因此,我們不厭其煩的呼籲執政團隊,必須負責地提出政策變革的「說法」,即使只是一份簡單的「政策說帖」,也強過沒有任何解釋。否則,就難以面對民眾質疑,馬政府是在無條件地為「終極統一」作準備;我們寧願相信,這不該是政策轉變的本意吧!


舉例而言,「開放陸資投資股市」,是全面開放還是有所限制?如果陸資經由股市掌握了中鋼公司,再決議將產品多數供應目前缺乏鋼鐵的大陸市場,不顧台灣市場因而缺貨的時候,政府將如何處置?基於自由市場的原則,政府根本不能干預企業的貿易決策;而如果真得讓台灣鋼鐵價格猛然飆漲,這種開放陸資的結果我們能接受嗎?再舉一例,「鬆綁赴大陸投資產業別限制」的內涵含混不清,到底是要全面,還是局部放寬?其實,每一項產業的投資開放,都會對國內產業引發不同的影響,每一項開放都必須經由仔細研究,才能夠全盤瞭解其利弊,得出是否要立刻開放的結論。但從現在公布鬆綁的含混字意,完全看不出是要如何鬆綁;如果不是行政院刻意釋放「政策利多」,以達到拉抬股市效果的話,就是執政團對根本搞不清楚這項「鬆綁」的意義為何!


除此以外,反對人士提出的「木馬屠城」疑慮並非完全無理。在對岸仍有敵意的情況下,若經濟因此完全依賴中國大陸,如果有一天中國提出統一的最後通牒,否則停止對台的經濟往來時,我方將如何,或還有無能力因應?如果執政團隊對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如何讓質疑的民眾安心?因此,我們建議行政院將這些「鬆綁項目」列為兩岸政策的「鬆綁方向」即可,只有在經過全盤的分析,並提出令人信服的邏輯和配套之後,再列入施政項目,並提出合理的「政策說帖」以安民心。


就算是獲得完全民意支持的政府,驟然提出這些「年底前」的重大鬆綁項目,也不是適宜的作法,更何況這種決策模式將引發近半民眾的重大疑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