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給女性快樂的工作環境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8.4.14)

給女性快樂的工作環境


一國人民參與市場工作的程度,是以「勞動參與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來表現。所謂「勞動參與率」,是指15歲以上的民間人口參加市場工作的比例,它包括有工作者和失業者;但排除了軍人、學生、身心障礙者、高齡者(65歲以上)、從事家務者。其他條件不變時,勞動參與率越高表示越多人在勞動市場上工作,國民經濟生產的潛力當然也發揮得越高。


 


台灣婦女就業僅50
勞動參與率在全球各國有不小的差異,其基本趨勢是最貧窮的國家會有最高度的參與率:2006年蒲隆地93%、坦桑尼亞88%、馬拉威88%、幾內亞84%、萬那度84%、莫三比克84%。這些國家的平民,頂多在念完小學之後,就必須進入勞動市場,使得勞動參與率極高。
隨著經濟發展程度升高,較多的人會繼續升學,而部分男性的收入也逐漸可以養活家中的婦女,勞動參與率逐漸下降,如中國75%、泰國73%、菲律賓69%、馬來西亞64%。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63%)、香港62%)和韓國(62%)在伯仲之間,台灣58%明顯偏低(部分因為進入大學者增多,部分因為提早退休者也增多,台灣男性參與率由90年代初74%降到目前67%)。而所得更高的歐美各國,參與率卻呈現分歧:有較高的,如冰島76%、挪威68%、瑞士68%、紐西蘭67%、美國66%、加拿大66%,但也有較低的,如法國55%、盧森堡54%、比利時52%、義大利49%;影響勞動參與率的因素複雜,不是單一經濟發展程度可以解釋。明顯的是:北歐國家平均高於拉丁裔歐洲國家約十個百分點。
亞洲四小龍的男性勞動參與率在73%左右,和北美類似,更普遍高於歐洲各國;而婦女的參與率僅在50%左右(港54%、星50%、韓50%、台49%),和拉丁裔歐洲國家類似,但低於北美和北歐達十個百分點左右,使總參與率維持在62%上下,無法達到北美和北歐的更高水平。


 


彈性上班保障權益
台灣過去婦女勞動參與率偏低的主因,在於教育程度偏低、托育費用偏高、職場僱用和升遷受到歧視、傳統婦女角色之束縛等。過去30年來,女性勞動參與率提升相當緩慢,居然無法超過五個百分點。要讓台灣的服務業持續發展,提升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可以成為重要的支持力量;而如何讓婦女願意「拋頭露面」地投入職場,則繫於政府和企業能否提供家庭足夠的托育支持,包括建構托育體系、保母制度和提供托育津貼,並且提出更多的彈性上班制度來吸引有家庭和子女的女性願意接受。
許多亞洲的企業主迄今仍然歧視上了年紀的婦女,人為地縮減了婦女就業的機會。最明顯的例子,是亞洲航空公司的空服員幾乎全是年輕女性,而西方航線上經常見到服務體貼、有「媽媽味道」的空服員。其實,中年婦女可以在餐飲、旅遊旅館、運輸等各種服務業提供更多穩定、細膩、可靠的服務,卻仍未被台灣的企業主充分發覺!女人當然可以紅遍半邊天,政府和企業都必須加油!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