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政府應努力降低輸入型物價上漲的衝擊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3.3)

政府應努力降低輸入型物價上漲的衝擊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這句話已經成為時下媒體和民眾相互調侃的問候語。然而,在能源和各種物資價格高漲之下,台灣去年全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率卻僅有百分之一點八,在全球算是表現相當良好的!


只是,今年一月份的消費物價已經比去年同期上漲了百分之三,是一九九九年三月以來的新高。而且,自去年十月份起,已經連續四個月的物價漲幅都達到百分之二以上,這也是八年來的新高。如果觀察躉售物價的變動,問題就更為嚴重:今年一月份的躉售物價年增率為百分之十點二,以新台幣計價的進口價格上漲了百分之十六點九,為一九九○年十一月以來的新高!其原因是各種基本物資的國際價格飛漲: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平均油價由二○○五年底的每桶五十點六美元上漲到今年一月底的八十八點五美元,幅度為百分之七十四;同期間芝加哥交易所玉米上漲了百分之一百三十一、黃豆一百一十一、小麥一百七十四。也就是說,我們的確已經面臨一個近三十年來最嚴重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表現在國內消費物價的,是各種民生商品的物價齊漲:一月份速食麵年上漲率為百分之十一點五、土司百分之十點七、蛋糕十二點九、糕餅點心十四點一、其他麵製品十九點三、漲幅都在兩位數以上。雞、豬價格年增率達到百分之六到十八、乳品為十四點八。觸目驚心的統計資料,讓主計處悲觀地預期今年第二季的消費物價上漲率將超過百分之三!各種不利的因素還在對物價「火上加油」:澳洲氣候乾燥影響農產、中國雪災將增加進口農品、美國新能源法案將擴充生質能源的生產,將使玉米出口減少,並排擠其他穀物生產。而中國和印度的快速經濟成長,應該還是會持續對全球物價施加影響!


    面對物價飆漲的壓力,政府在去年已經提出多項措施來加以應對:凍結油價上漲、禁止鋼筋和小鋼胚出口、暫停廢紙和砂石出口、要求國營企業增加進口黃和豆玉米釋出、調降小麥粉、玉米粉等進口關稅、調降大宗物資進口規費等等。這些林林總總的措施還是擋不住節節上漲的物價,顯示「輸入型通貨膨脹」是遠比「需求型通貨膨脹」更難以應付的壓力。中央銀行終於在最近使出了殺手鐧:讓新台幣快速升值。但是,台幣升值固然可以降低進口商的進口成本,卻使得出口商的國際競爭力減弱;如果出口績效大打折扣,而民眾因為物價上漲也減少消費的話,台灣的經濟生產就無法成長,成為所謂的「停滯性膨脹」,這其實是一九七○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情境描述,我們當然不願意再看到這種景象!


    的確,在面對「輸入型通貨膨脹」的物價壓力之下,政府能做的並不會太多。但是,仍然可以採取一些作法,讓問題的嚴重性降低。短期間可以做的,除了上面提及的以外,可以:一、儘可能讓進出口自由化,增加市場競爭可以讓任何「暴利」消失。國內目前還有殘存的進出口管制,都可以藉此機會加以檢討撤除,讓資源使用更有效率。二、加強執行「公平交易法」。遭逢進口物價壓力的產業,常有業者持續放話,說物價還要再漲;這其可能是在為業者的「聯合漲價」製造心理環境,讓消費者願意接受物價上漲,來方便業者藉機聯合哄抬物價。政府執法單位在此時此刻更應該嚴格執法,杜絕廠商藉機混水摸魚、聯合勾搭漲價,讓物價問題更為嚴重。


中長期的策略則包括:一、加速發展替代能源。這點台灣做的很少、很慢,使得極端缺乏能源下的價格上漲問題相對嚴重。二、加速發展相對不依賴能源和物資的產業,包括金融、旅遊、軟體、設計等以智慧財為主的服務業,以減輕物資和能源價格上漲時的衝擊。三、協助民間業者,到東南亞等地投入大規模的農業和資源產業,則是更重要的國家安全策略。如果物資問題在未來嚴重到有錢也無法獲得時,有遠見的國家就相對可以減輕傷害、立於不敗之地;這種國家安全的對策需要及早規劃。


總之,「輸入型通貨膨脹」可以做的不多,但仍需勉力減緩問題,並做長遠規劃;期盼國人齊心努力,早日擺脫其影響,讓台灣經濟更上層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