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別讓「繁星計畫」變成「錦上添花計畫」(台灣時報 社論 2008.3.16)

教育部應平衡城鄉教育資源分配


--別讓「繁星計畫」變成「錦上添花計畫」


 


    為了照顧弱勢、均衡區域而提出的「繁星計畫」,今年錄取榜單已經公佈。在三百多個高中對二十五所大學推薦了近八千名學生之下,共有一千四百五十八人被錄取,滿足了許多偏遠地區高中學生有機會上國立大學或著名校系的機會。


    但是,表面上看來似乎頗有成效的「繁星計畫」,已經在逐漸變質 大量都會區高中佔用了這個原意是要提供偏遠地區學生上著名大學的機會,使得這個計畫的原意大打折扣。教育部有必要透過深入分析,和這些大學溝通,讓它們充分理解此計畫的原意,修正招生辦法來矯正目前已經失衡的現象;否則「繁星計畫」將淪為都會學校學生升大學的「第三條路」,城鄉差距將無法獲得有效的矯正,殊為可惜!


    「繁星計畫」原是清華大學為了提供條件較差的偏遠地區子弟一個上著名大學的機會所規劃的。只要學生在學校的名次居前,符合校系提出的基本學測門檻,校系提出部分名額給學生依志願和優異程度分別錄取,學校則指定教授加以關照指導,以免學習無法適應。這種制度和美國許多著名大學的「少數族裔保障」政策類似,都是要以特殊的制度來打破「市場競爭」之下,貧富不均所造成的升學機會不均現象,具有追求「社會公平」的效果。特別是在城鄉差異頗大的台灣,可以讓弱勢偏遠地區的優異子弟因為有此升學機會而願意留鄉,不會從小就離鄉背井地往都會地區流動,成長之後往往難以回到鄉區奉獻;也讓難得到鄉區執教的優良教師,因為還有優秀的學生留鄉而願意多停留一些時間,平衡教育資源上的城鄉差距。因此,這個饒富公平意義的計畫推出之後就廣受好評,也讓教育部劍及履及地要求受到「卓越計畫」支持的國立大學必須參與,提撥部分入學名額來共襄盛舉!


    然而,許多參與此項計畫的國立大學似乎並不瞭解此項計畫具有的積極性社會功能,消極地提撥相當有限的名額,並集中在相對「冷門」的科系,讓這個難得一見的優質計畫難以發揮應有的成效。更糟的是,雖然原意是為偏遠高中學生所規劃的,但該計畫的申請資格卻沒有對學校設限,乃至於目前的錄取者,除了少數被傳統名校佔用以外,已經淪為都會區二流學校的禁臠。舉例來說,台北市、縣合計就佔了三成的錄取名額,加上其他都會地區,已經超過了五成。傳統上的名校高中,如台北市的建中、附中、成功、北一女、中山女中、景美女中,以及其他都會區的著名高中,以及新興的都會區社區高中,都成了這個計畫的「受益者」。獲得錄取最多人數的高市小港高中、北市復興高中,剛好就是南北兩大都會的高中!請問,原意是要讓「星光」照亮全台灣各角落的「繁星計畫」,受益最多的竟然是南北兩大都會的學校,「繁星計畫」豈不成了「錦上添花計畫」?


    同樣令人遺憾的,是除了原來倡議的清華大學大方地釋出了電機、科技管理、材料科學十五或十四個名額,動力機械等八個優質科系各十個名額,交通大學也共襄盛舉地在多個優質科系提出相對應的名額以外,許多著名大學都是以「應付」的心態來「對付」教育部的要求。一年在卓越計畫中獲得三十億元、居全國龍頭台灣大學,居然只錄取了不到一百個名額,而且許多科系錄取的學生都是學測的「滿級分」;電機系錄取了三個名額,其中兩位出自傳統的名校高中。如果台大是如此「利用」繁星計畫,則繁星和申請入學有何不同?


    我們強烈建議教育部,應該要求參加繁星計畫的各大學,每一個科系至少釋出百分之五的名額來參與,並且要求將最近三年中有學生考上台大的學校暫時不得參加申請,將名額確實地讓給弱勢高中。各大學也應指定導師個別指導這些學生學習,密切查核該計畫的績效,以為後續改進的參考。繁星計畫不應該拉低各校的水準,但身為公立大學也不應該不為政府的社會政策盡點心力!


    我們再次呼籲:請各校配合,讓繁星照亮台灣每一個角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