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消除M型社會貧富差距 經濟發展與環保並重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1.1)

消除M型社會貧富差距 經濟發展與環保並重


「迎接二○○八新挑戰」系列之二


 


告別了紛擾不安的二○○七年,迎來了令人期待的二○○八年。在這個歲末年初之際,正是我們檢討過去、策勵未來的時候。


 


依照我國官方估計,去年經濟成長率達到百分之五點四六,顯著高於目標值四點六,也高於前年的四點九;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了百分之一點六五,低於目標上限值百分之二。然而,失業率仍高達百分之三點九,高於目標值三點八;每人國民生產毛額一六七六八美元,低於目標值一六八八六美元,主因是匯率低於預期值;但若以新台幣計算,則以五五萬三四三元超越了目標值五三萬五六二二元。若以專家最重視的「經濟成長率」來看,在油價高漲和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壓力下,這樣的經濟表現算是一項「驚喜」,交出了一張不錯的成績單!


 


然而,在還算不差的成績下,台灣經濟還是隱藏了不少問題。首先,是經濟成長的動力,來自國外淨需求貢獻了百分之三點○三,來自國內淨需求的貢獻只有百分之二點四三;其中國內需求的貢獻為一點六五,國內投資的貢獻僅為零點七六,但比起前年兩者都有些微成長。易言之,近年來國內需求不振,經濟成長主要靠外銷出口的現象還在持續之中。以內需為主的產業,迄今仍顯得嬴弱不堪、欲振乏力;使得國內所得分配繼續呈現兩極化的現象,「M型社會」的趨勢益發明顯。雖然官方宣稱以家庭所得五等分的比例來看似有改善跡象,但少有民眾認同這項估計,成為政府施政的一大挑戰!


 


比較難能可貴的是,一年來遭逢油價飆漲、原物料價格高昇、颱風摧殘等種種不利因素的衝擊下,全年的消費者物價居然只上漲了百分之一點六五,除了僅高於景氣低迷的日本以外,並未高於其他主要的貿易對手國。不過,躉售物價上漲了百分之六點二七,顯示通貨膨脹的壓力是存在的,只不過暫被批發和零售商自行吸收,無能轉嫁給消費者罷了;這其實也顯示了民間消費能力的確不佳。往後若景氣好轉,物價持續上漲的壓力就會顯現,不可不慎!


 


去年最顯著的負面發展,是在石油價格飆漲之下,「油價浮動機制」首次上路,竟然發生台灣中油公司「漲得越多、賺得越多」的不合理狀況,激發民間廣泛不平,導致油價浮動機制才上路就被擱置的窘境。這事件顯示,政府應對油價上漲的經驗不足,末稍神經未能即時對民意做出反應,導致騎虎難下。類似情況發生在秋末民生物資飆升之際,政府官員卻老是在狀況外,頻頻突兀發言,乃致民怨四起。最後總算在行政院組成「穩定物價工作小組」,祭出穩定物價六項措施之後,才逐漸緩和民怨!


 


但是,就在過完聖誕假期之際,兩個月前才飆漲到一公斤上百元的菜價,卻又急跌到四元以下;讓中南部菜農叫苦連天,甚至將辛苦栽培的青菜就地耘田當成肥料。政府緊急啟動「九五機制」,以農民成本九五折價格加以收購,但似乎為時已晚。這種「菜金菜土」的「年度大戲」迄今未能解決,儼然成為政府施政能力的重大挑戰,僅以提高購價格因應,似乎也未能消除農怨。


 


著名的「全球透視」機構預測,二○○八年全球經濟成長,在次級房貸風暴的陰影下放緩,降到百分之三點四;但東亞仍維持在八點二,中國以十點七領先群雄,印度也以八點六緊追不捨。油價將維持每桶八十美元高檔,超越今年均價七十一美元。因此,國內要達成百分之四點八的經濟成長率和一八○○○美元的每人生產毛額將是嚴峻的挑戰。至於物價上漲維持在百分之二的目標值下,失業率壓低到百分之三點八,似乎沒有太大的困難。比較令人擔憂的,是台灣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努力極為有限,官方對碳排放超高的大煉鋼廠和石化廠投資案採取令環保界無法認同的態度,將對台灣未來的環境和貿易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企盼台灣在新的一年,力匡失誤,穩健地迎向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