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造林 愛台灣護地球 |
前年底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中,「聯合國環境計劃」(UNEP)決定在2007年展開「為地球種樹:十億棵樹運動」;企圖結合全球人民的力量,減少二氧化碳,為緩和全球暖化努力。這項活動旋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Wangari Maathai教授(肯亞環境部助理部長)等知名人士響應,在各國引起廣大迴響。
令人矚目的活動,包括墨西哥在一年內種植2.5億棵樹;加拿大安大略省計劃在2020年之前種植5千萬棵樹;印度首都新德里東南方,人口最擁擠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居然在一天內(去年7月31日)種植了1千萬棵樹。巴西Parana省去年種植了2千萬棵樹,是該省在2003年開始的9千萬棵植樹計劃中的一部份;聯合國難民總署去年在重置區內種植了9百萬棵樹;印尼也計劃種植8千萬棵樹。在巴塞隆納,熱心人士設立了一個網站(Tree-nation.com),企圖結合全球之力,在「人類發展指標」墊底的非洲國家尼日,以8百萬棵樹在撒哈拉沙漠上塑造一個心型的巨大公園!
有效減輕二氧化碳
迄今,世界各地在聯合國網站上登記承諾種樹的棵數已經到達21億棵,實際種下的超過了16億棵;如此優異的績效促使聯合國提高目標,希望到今年底種下27億棵樹!林林總總的資訊,顯示人類逐漸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轉向生態平衡的態度,也讓環境問題的解決獲得了一絲曙光。
據估計,平均一棵樹一年可以吸入12公斤的二氧化碳,吐出一個四口之家一年所需的氧氣,廣植林木的確是減輕二氧化碳問題的極有效途徑之一。人類自1萬年前進入農業以來,森林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一。雖然森林仍然覆蓋了地表土地的三成,但每年卻仍然減少1千3百萬公頃,相當希臘或尼加拉瓜的面積,但速度在減緩中。非洲和南美的森林持續在減少之中,歐洲則有所擴張,亞洲和北美正逐漸平衡。亞洲1990年代還在非森林化,但近來已在恢復之中,主要來自於中國的復育計劃。
都市綠化明顯不足
我國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但仍屬於地球村的一員,對於這個全球性的活動應該有所反應才是。雖然在「二○○八國家發展計劃」中有「平地景觀造林」計劃,企圖對「農轉林」的土地提供每公頃20年約160萬元的補助,企圖在5年內完成1萬5千公頃的平地造林,為進入WTO後閒置的農地找出路,但成效似乎有限;除了台糖的部分平地可以看到新林相以外,見不到顯著成果。
台灣雖然環境被嚴重破壞,基本上還是有三分之二的林地,森林並不缺乏。問題在於都會區樹木被過度砍伐,人民居住在「水泥叢林」之中,缺乏和自然的互動。台北市雖然擁有幾條林蔭大道,但比起歐美的著名都會,綠化程度明顯不足;台灣的其他都會更是如此,改善的空間頗大。
我們期待一個類似「種樹造林愛台灣」的全國性活動,結合各黨派、各階層人士,以腳踏實地的行動配合全球,展現對這塊土地的熱愛!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