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資訊力 何來三萬美元
|
國民黨正副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和蕭萬長,最近提出了「愛台灣十二項計畫」,目標是讓台灣的人均國內生產快速提升,在執政8年後達到3萬美元。其實,前陣子行政院提出「大投資 大溫暖」計畫的目標,也是要在2015年達到3萬美元的目標。「3萬美元」人均生產值儼然成為朝野追求中期經濟成長目標的共識;然而是否真能達成目標,還是令人擔憂的。
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資訊的掌握和運用已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能力。沒有能力使用各種資訊的,將喪失國際競爭力。而要能掌握資訊,目前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電腦和網路的使用。因此,各國無不卯足全力,提供網路基礎設施來打造資訊社會。2005年,網路的普及度為全球每千人有137位網路使用者,其中高所得國家高達527位,中所得國家為115位,低所得國家僅有44位。至於更有效率的寬頻網路普及度,全球為每千人42位,而高所得國家為163位,中所得國家為23位,低所得國家更只有1位,差異相當巨大。
未低於高所得國家
國內的「資訊力」是否能和這麼高的經濟生產相互「配套」呢?世界銀行資料顯示,2006年人均生產在3萬美元以上的國家有挪威、盧森堡、瑞士、冰島等19國。依照「國際通訊聯盟」的資料計算,19國平均網路普及度為每千人297個訂戶,寬頻訂戶則為209戶。台灣同年網路訂戶為每千人308戶,稍高於這個平均;但寬頻訂戶為198戶,稍低於平均數。從數字看來,我國資訊掌握能力並未低於高所得國家。若和其他三小龍比較,網路訂戶以新加坡最高(528戶)、香港次之(385戶)、韓國殿後(293戶),台灣(308戶)稍高於韓國。但寬頻訂戶則以韓國居首(293戶)、香港次之(252戶)、新加坡居末(182戶),還低於台灣(198戶)。
英文資訊掌握有限
如果網路普及度可以反映經濟體創造財富的能力,那麼如何解釋台灣網路普及度不低於高所得國家,但人均生產卻只有它們一半呢?原因可能出於國際間網路資訊主要是以英文呈現的,而國人對英文資訊的掌握能力當然是有限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生產(2.8萬美元)遠高於台灣和韓國,接近了高所得國家。
因此,不管是「愛台灣十二項計畫」,或是「大投資 大溫暖」計畫,提出興建寬頻網路的方向都相當正確。但建立資訊基礎設施容易,如何讓許多對電腦和網路畏懼的國人熟悉其使用,才是真正的挑戰。筆者在台大的教授同事中,竟然還有無法使用電腦的!台灣社會中,還有幾百萬年紀在五、六十歲的壯年就業者需要學習使用電腦和網路。之前想要達到3萬美元的人均生產應該是不可能的。而在朝野的經濟計畫中,都還沒有見到解決之道,朝野策士都要加油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