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台灣數學第一又怎樣 (蘋果日報 論壇 2007.12.6)





台灣數學第一又怎樣



 


 


台灣首度參加由「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主辦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國際評量,在57個參加國中,獲得了數學第1、科學第4、閱讀第16的佳績,超越許多先進國家,顯示台灣教育水準在國際之上,相所有國人都十分快慰!


 


 然而,台灣的計劃主持人,花蓮教育大學校長即據此指出,由於參加評比的是完整接受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的學生,「顯示教育改革有成效,可以做為教育部制訂政策的參考。」教育部杜部長也呼應這種結論,認為它「證明教改有成效,且績效越來越顯著。」我們當然希望「教改」真有成效,但如果認為這項評比的績效不錯,就「證明」教改成功或績效卓著,就顯露了主持教育大計者的邏輯推理能力有待加強;由他們來帶領教育改革,實在令人捏把冷汗!


 


 缺乏教改前對照組
任何稍有邏輯觀念的人,都知道要檢驗一項實驗或政策的績效,必須要有「實驗組」和「對照組」相互比較,且兩者除了具有實驗或政策的變因差異,須沒有任何其他差異,以免其他變因干擾真正的因果關係。因此,如果要以該評比的結果來獲得台灣教改「著有績效」的結論,必須有「教改前」的評比結果做為「對照組」,再觀察教改之後,在其他條件都不變下,所產生的評比結果做為「實驗組」,看看是否有統計上顯著的進步。台灣才第一次參加該項評比,不管結果是好是壞,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對照比較的基礎,如何可以獲得教改「有成效」的結論,實在令人不解。如果驟然以其結果要「做為教育部制訂政策的參考」,可能會「差以毫釐,謬以千里」,不可不慎!





事實上,參加該項評比的香港、台灣、韓國,成績都極為優異,這是否代表三個地區的教育或教改都極為成功呢?我的直覺並非如此。事實上,這些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的地區,為了升學競爭,學生「補習」的風氣非常盛行。十年教改的結果,到去年春已經讓補習班由2600多家成長到14000多家,補習最普遍的科目就是數學,其次是英文、理化。這種順序和台灣的排名相當一致:數學最好、科學次之、閱讀最差。因此,評量結果很有可能是「補習」的績效,而不是「教改」的績效!如果這種臆測正確的話,由於目前「作文」成為考試內容,學生開始補習「國文」,那麼三年後的評比將會看到台灣「閱讀」成績大幅躍進。果真如此,這是多麼諷刺的因果關係,又和教改何干?


事實上,很多家長和專家都在質疑「建構式數學」讓學生數學能力變弱了,許多研究紛紛出籠,但多半沒有考慮到「補習」這個變因,乃至於結果迄今難有定論。試想,當學生家長發現子弟的數學能力弱化之後,立刻以補習班或家庭教育的方式強化之下,如何檢測教改的績效?


 


 評比不等於競爭力
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何像美國(科學29、數學35)、以色列(科學39、數學40、閱讀40)等國的表現都相當落後,但競爭力之強和科學家之多卻又令人敬畏。台灣如果評比樣樣第一,但卻沒有能力分辨因果,天天被政客牽著鼻子,忙著內鬥虛耗的話,又有什麼意義和未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4 則留言:

  1. 只能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回覆刪除
  2.  我也是非常納悶, 記得以前收看陳文茜女士的節目, 抨擊教育部引進美式MPM數學, 說有去過美國的人都知道, 美國人的數學非常差, 複雜一點的加減都有問題
     
    在美國商場購物, 店員結帳時, 都無法直接運用加減直接找換零錢, 都必須將鈔票一張一張拿出來數, 因此MPM讓台灣學生數學能力低落, 數學能力比起以前, 一代不如一代, 媒體及立委諸公也附和著
     
     聽她形容的美國好像是一個啟智合眾國, 心理就很納悶, 既然如此
    為什麼大家都希望去美國留學 ?
    為什麼一個啟智合眾國會是一個超級強權 ?

    回覆刪除
  3. 杜教授好:
    您的評論真是切中<評比>形式的弊端與誤解,尤其,您文中從本次數學<評比>的結果,省思到整體國際的科技發明現象,您指出:
      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何像美國(科學29、數學35)、以色 列(科學39、數
      學40、閱讀40)等國的表現都相當落後,但競爭力之強和科學家之多卻又
      令人敬畏。
    這正是給予我們一方面欣慶國內本次參與競賽的選手,不辱使命而使我們共享榮耀之感外,另一方面,似乎也提醒吾人,更要省思杜部長以此成績,作為宣揚教育改革(尤其指出建構式數學)所謂:「證明教改有成效,且績效越來越顯著。」之詞,是否有過多自灌迷漿之嫌?
    就任何<評比>的意義而言,其應在檢視過去的缺漏,以及規劃未來可能的發展,身為全國教育的最高決策者,若僅從數字表面形式論斷教育之成敗,尤其是自詡式地吹擂自我施政的結果,我只覺其臉皮實在夠厚,而其推論<評比>之結果與教育所產生的種種相關意見,實在過於偏狹,著實令人覺得其論述乏善可陳。
    杜教授提醒吾人多思索為何美國,比列時等國之科學家為何多到令人<敬畏>,<敬畏>二字正是我們處於當前在政治內秏下,國內政經文教一直淪喪倒退中,所應展現的一種由敬而畏之的學習謙懷與度量,那位在國會殿堂中閉目沉思的部長,跟那位自詡是傳播專才而從不看電視,但終日滿口不淪之論的教部主秘,應該好好聆聽杜教授的論述,多多反省,多多思索國家的未來,才是全民之福祉。
    感謝杜教授提出不少深值吾人深思與醒覺的言論。
    另外,不知杜教授能否以您之專業,討論一下世界各國的教育經費比率,以及我國現行教育經費之種種問題?
    敬頌
    道安
    弟 遠山敬上
     

    回覆刪除
  4. We only know how to learn, but we don't know how toresearch.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