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薪假的意涵及對策
今年的「秋鬥」工運日前在凱達格蘭大道熱鬧展開,具體的訴求是反對「無薪假」和「派遣勞工」。活動召集人表示,台灣目前「上頭的人拿走經濟成長利益」,而兩黨政府都是從經濟發展及企業的利益著眼制訂政策,造成了財富分配的不平等。他批判雇主成功是自己的功勞,面臨危機就實施無薪假,自己不用負責。為了節省成本、規避責任,與貪婪的仲介業者合作,以派遣勞工剝削勞工的權益和保障!就像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一樣,無產的百分之九十九應該挺身向富裕的百分之一「宣戰」!
我們認為,這些訴求相當程度反映了台灣勞工階層的心聲,成為社會中間份子對於生活環境的不滿,其實也正是馬吳配原來領先的民調支持度下滑,乃至於可能輸掉總統大選的主要因素之一。不管這些怨懟是否正確,政府都應該加以重視;如果是謬誤或誤解,應該加以說明,抒解勞工的憤恨;如果是符合現況的闡釋,則應該努力以政策或措施迅速化解,讓台灣勞工都滿意於自己的生活環境,減少社會的對立甚至是製造問題。
「無薪假」這個名詞,是在二○○八年發生了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台灣大量製造業廠商在接單數量迅速消失,為了減少勞動雇用量,但又期待未來接單時重新雇工訓練費時費力的考慮下,設計出來的一種變形雇用模式。也就是鼓勵員工先休各種權益內的假期;若勞動需求量還是不夠,就要求員工每月或每周必須休假幾日沒有薪酬的假日,讓廠商可以減少勞動成本,勞工則有機會在訂單恢復時優先恢復上班。
這種原來沒有的雇用模式,由於法律沒有規範,其實並沒有違不違法的問題。而且,與其被資方資遣解雇,勞工通常都會答應配合減少上班時日,因此快速成為各大科學園區和工業區在不景氣之下的重要雇用模式。由於法律沒有規範,主管機關也只能要求它必須在勞工的同意下實施、雇主不得於無薪假期間連帶剝奪勞工的一般權益、勞工可以在無薪假期間要求資遣。
由於是否要實施無薪假完全看雇主的決定,因此很快被一些經營情況還可以的企業食髓知味,濫用這種機制來增加獲利。例如在今年第三季這一波的景氣快速下滑中,立刻有仍然獲利的廠商決定要實施無薪假,但在輿論嚴厲批評及主管機構的嚴重關切下收回了成命。但還是有其他企業無力支撐,堂而皇之地放起了無薪假;政府和輿論也只能徒呼負負,除要求實施無薪假必須向政府通報、不得以外勞取代本勞、獲利廠商不得實施無薪假以外,無法對其禁止或干預。
以經濟邏輯來看,無薪假是一種勞動需求量減少下的一種模式選擇。在勞動供給不變下,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之道是必須增加勞動需求量。增加勞動需求量的途徑很多,但其效果就是要反映到市場的景氣變好;這在總體經濟大體包括增加消費、投資和淨出口。表面上看,政府在促進景氣、減少失業上已經做出了許多努力,而且在國債高築下要促進景氣已經相當困難。但是,不少有限的國家資源其實沒有用在刀口上。例如,政府每年數百億元的科技發展資源,大部分都用在高科技產業上;如果用在傳統或中小型企業,由於其勞動需求較高,帶動的就業效果會比較好。很可惜地,近二十年來都是如此,要政府相關部門做一些改變有如登天之難!而在增加出口上,增加駐外經貿人員的配置其實可以促進更多的出口,是一本萬利之事;但相較於韓國,台灣駐外商務人員和據點都過於精簡,不足以應付當前之需。在促進國人消費上,可以設計各種誘因機制來獎勵國人消費,但目前沒有看到任何類似機制。連鼓勵生育的獎勵都小兒科到了極點,無法獲得顯著的獎勵效果,而沒有生育當然就沒有消費!此外,如何發展出新的服務產業值得重視。政府長久以來不重視服務業,其實許多新興服務業可以帶來各種就業機會,而其勞工訓練也不太困難,像法國個人服務總署就提出各種方案來建立新的服務業種,促進了許多就業機會。
在供給面上,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資源,協助勞工個人和企業進行各種訓練,提升其競爭力或減少其被替代性。政府會說有在做,但比起勞工總數政府做的實在太少,根本不符合現況之需。與其大發社會福利支出,應改採提升勞動生產力的方式來減少勞工被境外競爭者取代。最後,可以考慮採行許多國家使用的勞資協商的薪資調整制度,特別是新加坡所用的,在政府協助下獲得具彈性的薪資調整機制。當薪資調整具有彈性時,就業當然可以維持在較高的水準,而經濟成長果實也不易被資方獨吞。只是,這個政府的魄力,能夠採行這些需要有遠見、有執行力的政策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