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ECFA應有的配套措施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0.7.5)

<經濟人語>:ECFA應有的「配套」措施(杜震華)


20100705日蘋果日報


 


嚷嚷了一年多,「兩岸經濟協議」總算簽署了前菜--「架構協議」,後面兩道大菜(貨品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雖說將會曠日廢時,但也會在架構協議生效後半年內展開諮商談判,台灣和她最大貿易對手(中國大陸)之間的「自由貿易」即將展開。其結果是否真的會如馬總統所言--台灣將由中國走向世界,或如同反對黨所言--將被北京鎖在中國,很快就會得到答案。在這段過程中表達立場、付諸行動來贊成或反對的各方政治勢力,未來都會在歷史洪流中因判斷正確而獲榮耀與茁壯,或因誤判而必須付出代價與萎縮﹗


 


台灣在這個「架構協議」附帶的「早期收穫清單」中似乎「獲利」頗大--對大陸出口貨品有539項列入名單、出口金額佔對大陸總出口的16.1%,遠大於台灣給予對岸輸台的267項產品、佔大陸對台出口總額的10.5%;而且清單中完全不包括農漁產品和被台灣認定為弱勢的產品(這些都被北京認為是在「讓利」)。對於名列早收清單的產品,台灣將可在兩年後完全免關稅下大舉進軍大陸市場;而大陸所獲以原材料為主的早收免稅貨品,將可用來降低台灣廠商的生產成本、強化台灣的產業競爭力!



馬總統躊躇滿志,配合兩岸海空直航的順利實施、營利事業所得稅調降到百分之十七等利多因素,除了宣示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以百分之八作為努力目標之外,順勢責成行政院成立「全球招商專案小組」,並將在國家安全會議下成立「全球經濟戰略小組」,督導推動創新、招商工作。蕭副總統也接受訪問,強調台灣將藉由ECFA而「轉大人」。剎那間,「六三三」的選舉支票似乎兌現有望,台灣即將要成為「亞洲貿易樞紐」、「亞太區域總部」,甚至是「全球經貿中心」!


 


適當選擇弱勢產業


然而,許許多多該有的「配套措施」,迄今卻殘缺不全或根本付諸闕如:首先,17項弱勢產業的選擇是否適當?有無必要重新確認?例如眼鏡、鐘錶、日用塑膠製品、包裝紙箱、水泥製品等弱勢產業都沒有被涵蓋在內,未來將由「市場機制」任其自生自滅?其次,950億元「因應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的輔導資源將如何規劃使用?行政院在二月份核定的方案是一套因循目前舊制的「新資源分配方案」,沒有針對受衝擊產業個別規劃,顯然無法應付未來需要。其三,大規模受衝擊產業勞工的轉業培訓計劃尚未規劃提出,行政院只為勞委會畫了一個大餅(325.5億元),似乎要等到大規模失業發生時才要提供轉業訓練!其四,農業部門似乎頗陶醉於18項「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陸方單方提供的農漁早收清單)中,無任何顯著的預先因應方案,似乎準備在真正和美國、東南亞各國談判自由貿易協定(這種時間其實不會太遲),對手兵臨農業城下時才要提出因應方案!



更嚴重的是:面對所得分配可能因更快速經濟成長而惡化的狀況,行政院沒有任何因應規劃。回想2000年時,執政黨在經濟成長率6%、失業率3%的情況下卻遭到「政黨輪替」的慘痛經驗,似乎已經被忘得一乾二淨。而如果無法針對立法院立法怠惰、警界黑白掛鉤、司法無能去腐、官僚僵化無能等問題全盤改革,ECFA的成功只會激發人民更大的非經濟性需求,反而會重演政黨輪替的戲碼,馬政府切忌得意而忘形!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