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解決大學畢業生大量失業的三個途徑 (台灣時報 社論 2009.2.6)

解決大學畢業生大量失業的三個途徑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去年十月辦理「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程度的勞工平均失業率已由八十五年的百分之七點一六,提高到九十七年一至十一月的九點三三。也就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中,每十位就有一位是處於失業狀態。另根據民間「人力銀行」的統計,今年剛剛畢業三個月的大學生,失業率更高達六成以上。雖然統計基礎不同,但是情況嚴重,讓教育部長呼籲各大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就業問題。台灣大學生的就業,已經嚴重到必須以「就業危機」加以視之;否則眾多「知識份子」無業可就,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台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供給和需求。供給面的問題大家都耳熟能詳:大學畢業生由民國八十五年的七萬人增加到九十七年的二十三萬人,足足增加了兩倍多!需求面是企業的求才人數無法相應地提升,自然使大學生失業率居高不下;加上此波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企業放「無薪假」或正式裁員都無法解決問題之下,新聘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更是慘澹,當然使剛畢業的大學生四處碰壁、求職無門!


政府不是沒有協助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各種名義的就業方案紛紛出籠,動用的社會資源和累積的政府債務不斷增加,號稱能夠增加的就業人數也不斷攀升。如果這些宣告的就業機會是真的,失業率應該大幅下降才是,但失業率卻不斷升高,寧非怪事一樁?若說這些就業方案需要更多時間來加以實現,則這個政府的首要任務似乎是大幅增加「研考會」和「勞委會」的編制,以同時獲得增加就業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效益!就算要歸罪於「金融海嘯」的威力持續加大,使得各種方案的效果難以顯現,內行人也一眼就看出,目前的急就章方案只是以「短期就業」方式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往後拖延,絕難真正解決其失業問題!


我們當然不能武斷地認定說:這些短期就業方案完全沒有價值。因為對失業家庭而言,短期就業方案比起失業當然具有明顯安定社會的效果。但我們憂慮的是,為何新政府上台迄今已滿八個月,卻還看不到像樣的「長期促進就業方案」,讓大學生們可以比較安心地就學和就業?台灣今天大學畢業生難就業的原因,除了上述的供給面和需求面以外,還涉及大學畢業生本身的生產力問題。因此,要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就必須從三方面著手,有系統地提出長期有效的方案;否則半年之後短期方案結束時,又面臨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不是一個有效能的政府應有的態度!


從供給面來看,加速執行大學供給面的「退場機制」是必要的,絕對不可讓劣質大學寄望中國大學生來解決其招生問題。當九成以上的高中生可以輕易進入大學時,其效果不僅是大學生的平均素質低落,更全面促使高中生散漫放縱,難以普遍提升程度。當眾多沒有國中英文程度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後,任何人都無法期待這種「大學生」能具有生產力,獲得雇主的青睞的。從需求面來看,改善投資環境、提升中長期投資的雇用效果,才是政府該做的投資。美國新振興經濟方案和中國大陸的刺激內需方案,都有大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台灣在這方面卻付諸缺如,或有如龜速一般,如何面對巨大變局?舉例而言,要讓國內外旅客進行旅遊消費,至少在交通、停車、設施、內涵各方面,都需要更多投資才有效,國內此類投資根本不足,卻還是只想拉攏陸客而不願投資,如何擴大國人旅遊之內需和就業?更重要的,在投資環境上,我國在世界銀行的「經商環境」評比中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間,為何不在此關鍵時刻有效改善、大幅提昇?


至於在大學生的生產力方面,今天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其生產力大約只相當二十年前的高中畢業生,如何能獲取佳職高薪?在此關鍵時刻,教育部必須嚴格評鑑大學,讓就業率的高低成為大學退場與否的重要項目,讓大學更緊密地和社會需要的人才結合,才能迫使大學「生產」名實相符,足堪就業的大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