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1日 星期四

降稅改革應照顧更多的弱勢族群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2.22)

降稅改革應照顧更多的弱勢族群


 


    行政院決定大幅調降所得稅,計畫將營業所得稅從目前的百分之二十五調降到百分之十七點五,同時取消保留盈餘課徵百分之十營所稅的規定;綜合所得稅則將五個級距分別調降百分之二點五到零點五,薪資和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都調高為十萬元。如果完成立法程序,從民國九十九年即可實施新制。我們基本上認同這項改革的方向,但認為調降的內容可以進一步斟酌,讓更多的經濟弱勢族群可以享受到降稅或補貼的效益;否則這項改革會坐實部分人士的批評,將造成「劫貧濟富」的效果,不可不慎!


    這項被財政部稱為「輕稅簡政」的改革方案,之所以能夠提出,是因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即將失效,政府稅收每年會增加約一千五百億元,可以用來調降其他的稅收。在全球趨勢走向「供給面經濟學」,希望以輕稅來刺激經濟、增加供給,並爭取大量國際游資的情況下,我國面臨了周邊經濟體的降稅壓力,資金陸續亦有外流的現象,才使得「輕稅簡政」的主客觀條件形成,促成了這項措施的提出。


    然而,目前不少外界的觀感,是認為如果營業所得稅大幅調降七點五個百分點,而綜合所得稅卻只能調降二點五(百分之四十的級距)到零點五個百分點(百分之六的級距),讓降稅的利益大部分歸於企業,而企業的利益又歸屬於「資本家」;而越低收入的繳稅者享受到的降稅利益越少,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劫貧濟富」。在一般認為所得分配不佳、M型社會現象嚴重的當前,這種降稅的結果讓「資本家」受益較大,「低收入戶」的受益極為有限的「稅改」,極可能加速「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對於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


    有人會提出一種觀點,認為要解決中低收入者的經濟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促進經濟成長,而促進經濟成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企業增加投資;而促進企業投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輕徭薄賦」的租稅政策來吸引本地投資、吸收外來投資。因此,大幅降低企業所得稅到最後一定會提升中低收入者的所得和就業率。我們同意這種觀點的方向是正確的;然而,台灣目前的狀況是,最有能力繳稅的企業就是高科技,特別是資訊產業的廠商;而目前享受到租稅優惠最多的廠商卻也是這一群競爭力最強的廠商。如果將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大幅調降,可以激發出來的國內企業投資並不會特別大;如果要吸引已經外流的資金回流,其實應該要調降較大幅度的綜合所得稅,讓台灣資本家將外移的資金帶回,而這就會帶來較大的投資效果。此外,根據各種學術研究,一個社會的「快樂度」或「幸福度」並不是和所得完全掛勾的,所得分配造成的「相對剝奪感」的高低,也是一項重要的變因,而如果沒有更有效的「所得分配政策」來矯正台灣目前並不理想的分配狀態,其實很難讓經濟成長的果實自動調整這種偏誤!


    特別是在媒體高度發展,並傾向報導所得分配負面消息的今天,中低收入家庭的「相對剝奪感」更高於往昔,如果政府無法對這個問題投注更多的心力,進行更積極矯正的話,我們擔心這個社會會成為一個更不穩定、犯罪率更高、政治也更不穩定的社會。因此,如果能夠稍微減少企業所得稅的降稅幅度,而以稍微放大的綜合所得稅降幅,特別是讓低稅率級距調降的幅度較高、高稅率級距調降的幅度較低的話,對於稅收減少的影響其實較小,而對於所得分配矯正的效果更高;或者是維持原來的綜所稅率,但更大幅地提高標準扣除額,讓更多的低收入者不必繳稅。這種「微調」需要精密的設計,但絕對是一件值得進行的工作。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更希望政府能藉此良機,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標準,讓更多的弱勢家庭可以獲得政府的津貼協助,並提供更多有效的工作訓練。這樣的措施不見得會耗費太大,但是帶來的社會「幸福感」可以大幅提高,也可以對社會的穩定產生及有效的改善。賦稅改革的良機難得,深盼政府不要輕率定案,值得仔細斟酌推敲,讓這次稅改的機會真正成為台灣社會「大溫暖」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