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符合台灣永續發展的財經政策
-與其羨慕新加坡 不如虛心檢討自省
新加坡政府宣布,將去年高達新台幣1436億元的財政盈餘中的404億元撥出,提供人民分紅。這個少見的「全民分享」計畫讓經濟狀況不夠理想的台灣人民十分羨慕,也讓人民質疑為何「新加坡能,而台灣不能」?我們認為,各國的國情的確不同,新加坡有其可取之處,台灣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與其羨慕新國的「全民分享」,不如記取教訓、截長補短、奮發進取,以全新的台灣來自我期許,甚至超越新國!
這項「全民分享」計畫,其實包括了幾個項目:「成長紅利」針對21歲以上國民,按照二○○七年所得與住屋價格成反比的原則,每人發給最低約台幣兩千元、最高約台幣四千元不等。另外,發給現職或曾為國家服務的人員每人約台幣兩千元。其次針對二○○八年介於7歲到20歲的孩童,按家庭資產成反比的原則,每人發給最低約台幣三千元、最高約台幣一萬兩千元的津貼。其三,是發給51歲以上的長者,每人台幣三千到九千元不等。新國政府還計畫在二○○八年退還百分之二十的所得稅,但以台幣約四萬元為上限。此外,新國政府也同時取消了遺產稅,以吸引資金流入。
新國這項舉動並不常見,因而吸引了國際的眼光,成為不少國家羨慕的對象。然而,新國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在二○○六年的國會大選之中,得票率由二○○一年的百分之七十五點三大幅下降到六十六點六,降幅接近九個百分點,應該和這個「全民分享」計畫有關。在財政盈餘剛好創下十三年來的新高之下,執政黨遂以此種方式,並特別優惠中低收入家庭的原則,來營造「親民、愛民」的形象,為下次國會大選的勝選打下基礎。不可否認的是,新國的政府清廉、政策有效、策略穩定、財政健全,是新國政府可以如此操作的先決條件,這是值得我們讚揚和學習的地方。然而,倒也不必特別羨慕新國,甚至因此而特別質疑我國政府為何無法如此;因為以全球的眼光來看,這都是非常少見的特殊作法,其實只要下個年度減免稅收即可消化盈餘,沒有幾個國家會如此耗費行政資源來「收錢再退錢」的,可見這主要還是收攬民心的招式!
許多國人曾經在這幾年陷入「韓國超越台灣」的迷思之中,如今逐漸瞭解韓國依照「購買力平減」的平均所得其實還不如台灣,逐漸脫離了這個迷思。但是,新加坡的高所得和政府效能,逐漸形成台灣人民的另一個「心理障礙」,經常會拿新加坡來對照比較。嚴格來說,以新加坡或香港來和台灣比較,對台灣是不公平的;因為台灣是一個包括了傳統農業的完整經濟體,而香港和新加坡則從二次大戰之前就是一個區域性的大都會。香港是英皇皇冠上最閃亮的一顆珍珠,而新加坡則是英國在東南亞海峽殖民地的樞紐,拿來和戰後百廢待興的台灣比較,其實缺乏相互比較的基礎。在1950年,經過購買力平減的平均每人所得,新加坡是2219「國際元」(接近美元),香港是2218元,台灣是924元,而韓國是770元。四個經濟體在過去五十年來都經歷了全球最快速的經濟成長,如今排列順序還是如此,台灣依舊是「老三」,而且拉大了領先韓國的差距、縮小了和新、港的差距,在這場漫長的經濟競賽中台灣的表現絕對傑出。
然而,新加坡和香港地方有限、政策容易執行,又承襲了英國完善的法律規章、不必像台灣和韓國承擔大量的軍事費用,都是條件優於台、韓之處。另外,二○○四年台灣的租稅負擔為國民生產的百分之十二點五,顯著低於韓國的二十四點六,和新加坡等同;但是在國防負擔沈重、農業包袱較大、受中國杯葛經濟競爭不利等客觀因素牽絆,的確無法像新國一樣盡如人意;但是和情境較為類似的韓國比較,台灣表現並不算差,國民也應該有所體會。
當然,這些論點也不必當成逃避的藉口。新加坡除了民主廣受議論之外,的確有許多值得肯定之處,我國朝野的確應該衡酌國情,建構永續發展的財經政策,迎頭趕上,乃至超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