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和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所發表的兩份全球競爭力報告已經被國人廣泛認知,並且相當重視台灣在其中的表現。這當然是正面的發展,可以在這種國際競爭的適度壓力下,讓國人向上提升。
然而,國際競爭是全面性的,一項世界銀行近來對於各國商業管制所造成商業經營後果的評估-「經商」評估報告已經在各國造成影響,極力依照此報告來改善商業環境;但迄今卻仍未被國人理解,值得我們認識與重視,建構友善的商業環境,招商引資帶動成長!
台灣排名落後韓國
這個評估報告系列始於2003年,以客觀的指標評估各國首要城市一家中小企業經營所面對的設立企業、雇用員工、資產註冊、獲得信貸、投資人保護、執行契約、關閉企業等七個項目的成本和僵固性,隨後又分列了證照處理、交付賦稅、跨境交易等三個項目,透過各國律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協助,獲得了相當客觀的指標,足以做為各國改進行政管制效率的參考。
在2007年的報告(評估2006年春的狀況)中,在175個被評估的經濟體中,排名最前的十個依序是新加坡、紐西蘭、美國、加拿大、香港、英國、丹麥、澳洲、挪威、愛爾蘭;排名最末的十個中,除了帝汶以外全部是次撒哈拉國家。台灣排名為第47名,表面上看來是屬於前段,但若以台灣每人國內生產(GDP per capita)已經在國際統計中列入29個高所得經濟體的事實來看,這個排名是令人失望的!連實質所得低於台灣的另一條小龍-韓國,排名也以23名大幅領先台灣。從2006年到2007年,台灣由43名退步到47名;「拼經濟」拼了半天卻如此這般,是該好好檢討了!
大家可能會懷疑,是否先進國家的「進步空間」會比較小,因此相對上難以找出值得改革之處呢?其實並不見得,2006年在十個項目中的「負面改革者」(即新措施造成成本和僵固性提高)的25個「國次」(相對於人次)中,23個是開發中國家,只有兩個是已開發國家。當然,開發中國家的改革空間較大,使得2006年的「十大改革者」中,九個是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但法國卻仍然擠了進去!在同年的總共213個正面改革的「國次」上,台灣沒有占上一個;然而在25個負面改革的國次中,也沒有台灣;所以在「以不變應萬變」之下,排名往後退倒也不令人意外。
對症下藥力求改善
台灣在2006年表現最差的依序為:雇用勞工(154名)、證照處理(148名)、設立企業(94名)、交付賦稅(78名)、執行契約(62名)、投資人保護(60名),表現最好的是關閉企業(4名)和資產註冊(24名)。如果能夠針對最差的項目對症下藥、力求改善,應該可以改善淪為四小龍之末的窘境!
事實上,荷蘭已經設立了「荷蘭行政負擔顧問局」,追求在2007年前降低企業行政負擔25%的目標,這種改革模式已經被不少國家仿效。行政院在「大投資、大溫暖」之外,是否也需要「大改革」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