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對外來投資無用?
│外來直接投資金額首度出現赤字,它是多重因素所造成,非單純ECFA之過。
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公布統計,顯示二○一一年台灣外來直接投資金額出現了四十一年來首見的赤字十九點六二億美元。有媒體認為去年上路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不僅沒有為台灣帶來預期的外來投資效益,反而讓台灣的商品出口金額落後於日本、韓國等主要競爭對手,並直接以「ECFA無路用」下了標題。
媒體之所以會有這種反應,和政府過去長期宣揚和對岸簽署ECFA將帶來大量外來投資效益,但迄今為止卻無法讓社會大眾看到這種效果有關。更令人驚訝的是,從政黨二次輪替後,外來投資的金額即每下愈況:由零七年的七十七點六九億美元,下降到零八年的五十四點三二億美元,零九年的二十八點零五億美元,到一零年的二十四點九二億美元,乃至於一一年的「負十九點六二億美元」-也就是呈現出「一路下滑」的難堪狀況;一一年竟然落後於北韓之後,在全球名列倒數第二名。馬政府標榜清廉執政、準備好了,但號稱「賓士汽車」的水準卻在上路之後,對吸引外資顯示出「裕隆汽車」的績效,難怪民眾不滿,媒體更是毫不留情。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先前有所說明,解釋去年出現負值的原因是有幾件外商大規模的投資資金匯出所致:私募基金凱雷投資有線電視獲利了結、英屬威京群島商邁特轉讓萬寶開發、美商大都會轉讓中國信託金控等,導致匯出金額高達五十五億美元,促使流入量不足以抵扣撤出量,造成了負值。然而,這種個案說明無法解釋外資這種朝向減少的方向發展的趨勢;如果國內投資環境良好,外資怎會放棄在台的獲利機會,出清手中的「金雞母」而退出台灣?
我們進一步查證近年全球的外來投資流動總量,看看是否能夠為政府緩頰:
零七年全球外來投資量達到巔峰,為一點九八兆美元;零八年有金融海嘯而降為一點七點兆美元,零九年進一步減少為一點二零兆美元;一零年回升為一點三一兆美元,一一年進一步回升到一點五二兆美元,但還是沒有回升到海嘯前的水準。如果不苛求台灣,那麼台灣從政黨輪替前的外資流入量下滑,可以說和全球在零八和零九年的下降趨勢相符合;但這卻無法解釋為何在一零年和一一年的全球回升中台灣無法跟上國際腳步,反而進一步大幅衰退。如果要再為台灣找一個理由,也許可以說近兩年的國際投資因為資源和物資價格高漲,主要的投資流向資源方面,而台灣卻沒有這方面的優勢,乃至於吸引不了外資流入。但這種邏輯是否能夠完全解釋台灣的大幅下降,我們還是不以為然。觀諸國際間持續不斷地進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馬來西亞都已經開放外資進入教育、醫療、會計、法律各種服務業領域,顯示我國開放的腳步緩慢,當然無法進一步吸引外資進來。
但是,因為外來投資首見赤字就認為ECFA無路用,卻有可能過度推論。ECFA迄今為止只簽署了「架構協議」,一般自由貿易協定中包含的「貨品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都還在諮商之中,預期最快在今年底完成服務貿易協議而明年底完成貨品貿易協議。因此,以僅僅涵蓋了三、五百項免除關稅的架構協議來申論全部將涵蓋八、九千項的完整協議的效果,驟然論斷ECFA無路用,顯然過早。而且,迄今陸資無法大量入台,其實和我國嚴格規範陸資以及對岸對台灣環境仍顯陌生有關,若積極爭取再假以時日應該會有所改善。而如果要藉ECFA的貨品貿易協議來吸引其他外資進入台灣,那麼簽署一個較自由的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是必要的,也就是要盡量相互開放貿易、免除關稅,否則對其他外資就沒有以台灣為據點的吸引力,這需要國人諒解配合才行。
無論如何,現政府對於吸引外資的績效不如前朝,必須痛下決心力求改善,否則再次政黨輪替的前景已然浮現!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ECFA對外來投資無用? (某報 社論 2012.12.1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