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蘋中信:台灣出口正全面潰敗(杜震華)

2013年10月30日


去年3月生效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一般認為,本協定對於輸美產品7成和韓國重疊的我國,將造成相當衝擊。然而,其實施後有無明確證據支持這種臆 測,迄今似乎仍然未見。筆者初步觀察台韓兩國去年對美出口的「成長率」,發現台灣出口正在「全面潰敗」,值得國人深刻警惕。希望這對目前國人面對ECFA 服貿協議的態度有所啟發;若掉以輕心,未來台灣經濟前景將極為悲觀!

韓元升值更勝台灣

過去兩年,台灣和韓國對美國的貨品出口大概都佔總出口的1成,兩國都在對美國貿易上創造約百億美元的盈餘。但是,在「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生效的加持下,韓國去年對美國出口增加4%,台灣卻反向衰退9%,差異極為驚人。

有 人認為,這主要是因台灣手機對美出口被三星擊敗所致。但是,觀察去年對美出口大類的台韓兩國成長率,可發現台灣正面臨「全面潰敗」的窘境,並非集中在局部 競爭失利的產業上。以台灣對美出口逾10億美元的大類而言,比較台韓對美出口成長率,發現台灣失利的產業為:農產(台-12%;韓+8%)、初級產品(台 -2%;+9%)、紡織及成衣(-2%;+5%)、製造品(-9%;+4%)、其他製造品(+6%;+11%)、鋼鐵(+8%;+12%)、電子品 (-6%;+2%)、電機電子零組件(-37%;-30%)、道路車輛(+11%;+18%),僅化學品一項,台灣(+9%)表現超越韓國(+4%)。這 表示去年台灣對美國出口的主要大類,在對韓國的競爭中幾乎全面潰敗。沒有任何理由能夠解釋這種現象,只能歸因為「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生效所致。

有 人會懷疑,是不是韓國採取了貶值手段,才造成這種結果。其實,2012年台幣對美元的名目匯率升值了3.8%,韓元卻大幅升值了8%;即使調整物價的實質 有效匯率韓元也升值了6%,完全沒有貶值促進出口的狀況。這事實讓我們更加確定,「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威力,已讓台灣難以招架;更糟的是,隨著時間過 去,兩國關稅減讓程度會愈來愈高,而熟悉這個協定、了解如何適用的廠商愈來愈多,對我國的出口衝擊也將愈來愈大。

服貿協議不應拖延

2012年,不利的訊息並不限於對美出口。對東協的出口部分,在台灣投資大幅超越韓國的情況下,出口成長率居然只和韓國打了平手(都是+10%)。台灣對 歐盟的出口雖然勝過韓國(台-8%;韓-12%),但其實是在歐債危機下大量減少韓國出口兩大主力的「道路汽車」(-9%)和「其他運輸設備」 (-36%)進口所致,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其他製造品」其實已經吃了大敗仗(台-13%;韓-1%)。

ECFA
服貿協議若不盡速通 過,則「貨品貿易協議」亦將延宕,影響我國和他國諮商;正和中國大陸諮商自貿協定的韓國當然暗自開懷。國會可要求行政部門提出更多配套,甚至在執行產生重 大不利時要求修改,但不宜拖延;否則貿易全面潰敗的後果將由全民共同承受,深盼國會顧全大局。

商業發展研究院 商業政策所所長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明天會更好? 外資揭幕答案 (蘋果日報 蘋中信 2013.9.18)

蘋中信:明天會更好?外資揭露答案 (杜震華)

20130918


商業發展研究院 商業政策所所長

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日前發表了2013年版「世界投資報告」,探討全球跨國投資的最新趨勢。台灣去年的表現(流入量+32億美元)不像前年全球倒數第二驚悚(流入量-20億美元,僅優於安哥拉、落後北韓),因此這項消息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媒體青睞,國人渾然不知。






然而,短期間外資流動雖然不太穩定,但中長期趨勢還是會反映一個經濟體相對投資環境的優劣;如果無法從外資流動狀況發掘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那麼一國的未來就可能令人擔憂──台灣的現況正是如此。 在剛設立高雄加工出口區、經濟快速起飛的1970年,台灣吸收了6200萬美元的直接外來投資(DFI),在亞洲四小龍中毫不遜色──雖低於新加坡9300萬,但優於香港5000萬,和韓國6600萬則在伯仲之間。到1980年,由於香港和新加坡大力打造金融中心、開放為自由港,其外資流入一飛沖天:新加坡當年吸引了12.4億美元,香港7.1億,台灣只有1.7億,但仍大幅領先韓國的600萬。當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兩年,僅吸引了5700萬美元。但到了1990年,中國引進的34.9億美元已經凌駕香港的32.8億,更勝台灣的13.3億,但台灣還在韓國的7.9億美元之上;新加坡更以55.8億美元遙遙領先群雄。 台灣的轉捩點是在2000年左右。當年吸引的外資49.3億美元,除了20062008年間有些超大型購併案以外,這大概是台灣歷年吸引外資的年度最大值。只是,當年不僅已大幅落後韓國的92.8億美元,更和新加坡的655億、香港的705億相去難以道里計;和超速成長的中國大陸(407億美元)相比,也只是它的一成多而已。別忘了,在此之前的10年正是中國大陸成長最快速的期間;全球眼光齊聚對岸、都想在周邊尋找落腳處以減少風險,但在台灣堅持不願大幅開放貿易和投資(1996年「戒急用忍」)之下,外資只好轉進香港和新加坡。

一瀉千里全球墊底

此後,台灣外資流入一瀉千里,徘迴在10億美元上下;到2006年後靠一些大型購併案獲得稍微可看的數據,但到了前年(2011)卻以-20億美元(購併案獲利了結退出台灣)在全球幾乎墊底。201232.1億美元的數據雖然有所回升,但比起韓國99億僅三分之一,比起新加坡567億、香港746億,對照1970年,真有今夕何夕之感;更別提對岸的1211億美元矣。

故步自封淪為棄兒

在保護主義全球盛行的1960年代,台灣在李國鼎前瞻眼光下設立了相當自由的加工出口區,帶來大量外資帶動成長。今日「自由經濟示範區」已是台灣墜入深淵前的最後機會,但各方掣肘不斷,其開放度即將被對岸上海拋在腦後。1970年時,泰國外資流入僅有4300萬美元,落後台灣6200萬頗多;到去年,泰國86億美元已近台灣三倍;馬來西亞101億美元、越南84億美元、印尼199億美元,都超越台灣甚多。自由經濟示範區和其他管制若再故步自封,台灣很可能會再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從外資寵兒到外資棄兒。你說,明天會不會更好?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A review of Taian's happiness rankings (Taipei Times, 2013.9.8 p.8)



A review of Taiwan’s happiness
rankings



By Tu Jenn-hwa杜震華



Bhutan was once praised as one of the happi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ut due to the materialism and competition that has
followed the penet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has quickly collapsed. Mexico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happiness index, but people’s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is ranked at No. 10.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when Taiwan’s economy
grew rapidly, there was a strong sense of happiness. Although the older
generations long for those days, not many want to return to that era.
Happiness, then, is hard to define and yet it lies at the heart of our
pursuits.



On Aug. 30, the Directorate-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DGBAS) released Taiwan’s first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To “get on track”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index
was compiled based on the 24 indicators in 11 categories of the Your Better
Life Index of the OECD, which is sometimes called “a club for the ri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iwan ranks 19th, in the
middle among the OECD’s 34 member states and two partner states, and enjoys a
“moderate level” of happiness. Interestingly, the ranking is higher than
Japan’s and South Korea’s.



The OECD is an organization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so the government is content to see it operating here. However, looking at the
depressed state of the nation’s economy, the results are strange — is it
possible that Taiwan is fourth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income and wealth?”



The DGBAS has always been strict with its
statistics, so there is no reason to doubt the results. Still, a deeper reading
shows there is little cause for excitement. Several other surveys have showed
Japan and South Korea lag behind Taiwan in terms of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partly due to their high suicide rates.



What measures can Taiwan take in response to the
survey?



In the past, a happiness index was just a matter of
academic research. Experts discovered that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does not
necessarily increase as the economy grows — a rich lifestyle ofte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happiness: Watching too much TV can result in deteriorat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living in a tiny apartment in a big city can make a
person feel insignificant, traffic jams can be frustrating, neighbors are often
strangers because people are too busy, and an excess of food is making us obese
and threatening our health.



The design of the OECD’s index is fundamentally
flawed, because it overlooks subjective happiness. Surprisingly, the level of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is only one of many items of the index. It thus
ignores the fact that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is the result of a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all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herefore focus on the level of and changes in
the public’s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If we look at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Taiwan’s
ranking drops to 25th and in a preparatory survey conducted in October last
year it was 34th, almost at the very bottom among OECD member states. This
means that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As Taiwan learns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tries to
understand its level of happiness, it shows that President Ma Ying-jeou (
馬英九) and his government are determined to improve
policy effectiveness.



The real value of the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is
how it is used to adjust government policy so that the nation’s happiness can
improve.



Tu Jenn-hwa is director of the Commerc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s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earch department.



Translated by Eddy Chang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美國攻擊敘利亞的經濟後果 (某報社論 2013.9.5)

美國攻擊敘利亞的經濟後果

中東戰爭必定使油價變動,台灣應變更經濟體質,減少對外來能源的依賴,才能降低因國際情勢變動所產生的壓力。

 敘利亞政府軍對國內反抗團體施放毒氣,造成數百人傷亡之後,引發了國際間的嚴重關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先進國家認為這已經超過了國內爭鬥的紅線,必須為這種嚴重的犯行付出代價。雖然各國對「如何讓敘利亞付出代價」的看法不一,英國國會甚至已經拒絕英國對敘利亞出兵,而中國和俄羅斯也都反對在聯合國決議以前由「列強」脫離國際合意來對敘國用武,但是美國和法國卻極可能在近日單獨出兵,造成國際油價一夜數驚,九月三日來到兩個月的新高每桶一一四美元,比起六月初的九十八美元已經上漲了百分之十六。而台灣的汽油也竄升到歷史第三高價,令消費者抱怨和擔心。那麼,如果美國真的攻擊敘利亞,會對全球經濟造成何種影響呢?恐怕這是毫無能源蘊藏的台灣,民眾相當關心的議題。

 沒錯,如果美國真的攻擊敘利亞,當然會對石油價格造成衝擊。敘利亞本身石油產量不多,但是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卻是全球石油蘊藏最豐富的地區,產量佔了全球三分之一。中東地區發生戰事的確會對油價造成衝擊,瞬間讓油價飆漲。但是,依照幾次中東戰爭的經驗,石油價格卻會在戰事發生之後很快地下跌。這和股市所謂「利空出盡」的狀況相當類似-衝擊最嚴重的時候是開戰之前到開戰時,開戰之後影響就會逐漸消失。在二零一一年的空襲利比亞、二零零三年美國出兵伊拉克,或者在一九九一年多國部隊出兵伊拉克都有類似的狀況。

 但這並不表示美國出兵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其實,油價上揚之下,通貨膨脹率當然會提高。只是,在歐債並未完全解除危機之下,目前全球經濟低迷,因此油價上漲造成的通貨膨脹也不會過於嚴重。加上新能源的不斷開發,以及美國等國油頁岩的大量加入供應,已經使得戰爭下的能源危機衝擊,不像過去那麼嚴重,除非是出兵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例如俄羅斯出兵協助敘利亞,造成世界大戰的威脅時,當然就應當別論。否則,美國出兵敘利亞的經濟後果會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但是影響不會太大。事實上,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對於過去三個月油價上漲一成評估會對全球經濟生產僅造成百分之零點三的影響,顯示目前全球對油價上漲的承受能量已經超越過去。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台灣民眾不必對美國出兵敘利亞一事過於緊張;更何況,目前美國是否會真正出兵還屬於未定之天。由於英國已經由國會拒絕出兵的情況下,美國歐巴馬總統已經改變先前「箭在弦上」的態度,轉而尋求國會支持下才願意出兵。這就表示如果國會拒絕,歐巴馬總統大概就不會堅持出兵,可能會尋求稍微溫的方式來懲罰敘利亞,其對國際油價的衝擊效果就會更弱,對台灣的影響就更不必擔心。

 但是不管如何,油價在戰事威脅下都會影響全球復甦。全球經濟成長已經從二零一一年的百分之三點九下降到二零一二年百分之三點一,今年原先被認為將會提高的樂觀氣氛也已經向下修正到和去年一樣的三點一一。如果再加上美國對敘利亞出兵,當然還會繼續調降,這對於以出口為經濟成長主要動能的台灣絕對是不利的消息。

 因此,不管美國出兵敘利亞對台灣的影響是大或小,總會造成對台灣不利的影響。如何獲得更自主性的能源,降低對國際能源的依賴,並且調整經濟體質來減少對能源的使用,都是台灣在面對美國出兵敘利亞危機的此時此刻,必須深自反省、痛下決心的時候。否則,台灣未來面對能源的挑戰應該才剛剛開始!


國民幸福指數 讓我們更幸福? (蘋果日報 蘋中信 2013.9.4)

蘋中信:國民幸福指數 讓我們更幸福?(杜震華)


20130904


更多專欄文章



不丹曾被譽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之一;但近來西方文明滲入,在追求物質和民主競爭下幸福感迅速崩跌。墨西哥在OECD的幸福指數調查中名列36墊底,但主觀幸福感卻排名第10。在197080年代那個經濟快速成長、社群關係尚未崩解的年代中,台灣社會洋溢著溫馨快樂的幸福感;迄今上年紀的民眾仍滿心懷念那段美好時光;但要真回到過去,卻可能沒有多少人願意。幸福,就是如此捉摸不定,但卻又攸關人類追尋的核心價值。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了我國政府首次舉辦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結果。為了與國際接軌,依照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俗稱「富國俱樂部」)的「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在11個領域、24項指標上進行評比,發現台灣和OECD34個會員國、2個夥伴國家比較之下,排列在19名的中央位置,屬於中段班。有趣的是,優於日本和韓國兩個屬於OECD的亞洲鄰國。
這種結果顯然讓政府相當滿意,因為OECD是已開發國家才有資格參與的組織,能和這些國家打個「平手」,當然表示我們並非弱者。但這和目前景氣仍屬低迷,到處瀰漫著「悶經濟」的情況相比,不少國人會納悶——這是不是另一個政府「自我感覺良好」的案例?特別是在「所得與財富」項目,台灣竟可以排第4名,凌駕在諸多先進國家之上,有可能嗎?






輕視民眾主觀感受


主計總處進行統計調查工作還算嚴謹,我不太會懷疑這項調查的結果。然而,深入了解這項調查的特質和意義之後,我也不會對這結果感到特別興奮。事實上,日本和韓國的幸福指數落後於台灣本是意料中事,因為兩國的自殺率在全球都名列前茅,不少其他調查早已獲得相同結果。因此,如何運用這項耗費了資源所得的結果,提升國人未來的幸福,才是更重要的態度。
幸福指數的調查,過去只是學術界進行研究的課題。專家發現,人民的幸福感並未隨著經濟成長而提升,肇因富裕的生活型態經常帶來負面的幸福效果——例如看電視讓夫妻及親子關係趨於冷淡、住進城市高樓讓生活空間狹窄鬱卒、開車讓交通壅塞及精神緊張、生活繁忙緊湊和鄰居逐漸形同陌路、糧食充裕美味卻讓肥胖及心血管疾病威脅健康。
OECD
「美好生活指數」調查的模式,有其根本性的缺陷——就是輕視民眾的主觀幸福感受。因為主觀幸福感居然只是諸多調查項目之一,忽視了「主觀幸福感」其實是那些「客觀幸福條件」加上心理和諸多環境後「化學變化」導致的結果;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和變化才是政府更應重視和追求的目標。在主觀幸福感上,台灣的排名降低到只有25名;去年10月的預備性調查更低到34名,在OECD國家中排到非常後面,努力的空間其實非常大。


精進調查落實決策


無論如何,台灣在此時此刻加入幾個先進國行列,努力了解民眾的幸福狀況,顯示馬政府有心提升施政的效能,值得肯定。但如何精進調查,並將調查結果落實為決策的參考,才是幸福調查的真諦。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政策所所長


《蘋中信》作者群:杜震華、王尚智、劉靜怡、謝金河、何飛鵬、張鐵志、殷乃平、柯文哲、郭正亮、米果、胡晴舫、馬維敏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正確解讀10A總裁的意涵 (某報社論 2013.8.25)








正確解讀10A總裁的意涵





 









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
公布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全球最佳央行總裁名單。我國央行總裁彭淮南獲選為今年僅有的三位A級總裁之一,前後十次獲得這項榮耀,在全球僅次於馬來西亞的塞蒂(Zeti Akhtar
Aziz
),真是可喜可賀。


 



每年這項資訊都被國內媒體大肆報導,逐漸累積出彭總裁高度的個人聲望;除了執政黨愈來愈找不到替換的適當人選之外,甚至彭總裁還成為在野黨總統候選人拜訪尋求搭檔的對象。因此,在政黨競爭激烈的我國,彭總裁持續獲選為A級總裁一事,除了逐漸產生「是否貨真價實」的疑問以外,還多了幾分政治的聯想。



關於這份雜誌,由媒體或網站所披露的並不太多。從它以進行各式各樣的銀行優劣評比做為重要訴求看來,其銷售對象應該是以銀行界、證券業、投資界或富豪級的存戶為主。它的歷史不長,在1987年創刊,目前銷售量雖僅5萬餘份,但遍及158國,其重要性應該超越少數人士所說的「不值一顧」。



但無論如何,如何解讀雜誌對彭總裁的評價,並從中獲取正確或適當的訊息,並持續追求它們所代表的價值,才是國人應有的態度。


 



我國「中央銀行法」第二條,明示中央銀行追求的目標為:一、促進金融穩定;二、健全銀行業務;三、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四、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歸納上述四項,就是要透過穩定的物價、利率和匯率,來維持一個健全的金融市場,行有餘力再協助經濟發展。以這樣的目標來對照「全球金融雜誌」評選最佳央行總裁的六項標準:控制通貨膨脹、經濟成長目標、貨幣穩定、利率管理、政治中立性、政策透明度,其實是大同小異。換句話說,如果我國央行能夠達成央行法設定的目標,應該也會在「全球金融雜誌」的評比上獲得佳績。



然而,不管是央行法的目標或是該雜誌的評比項目,要能夠獲得佳績,並不全然是央行總裁個人的努力可以達成的。


 



例如,以通貨膨脹而言,如果行政部門堅持要以「赤字預算」來追求成長,要「保護農業」而讓食品價格高漲,那麼要維持穩定的物價即使不是不可能,至少也是非常困難。如果一國元首動輒撤換不願意「配合國家需要」的央行總裁,那麼「政治中立性」自然無法維持。如果行政部門相信「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因而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世原則,那麼任憑央行再努力也難獲得「經濟成長」的目標。


 



更弔詭的是,「追求匯率穩定」(貨幣的對外穩定)和「控制通貨膨脹」(貨幣的對內穩定)兩件事經常和「追求經濟成長」無法兩全。在出口不佳、成長趨緩之時,到底是否要以貶值來刺激出口和經濟成長,但犧牲匯率和物價的穩定、以及國人資產的國際購買力呢?還是反向操作堅持匯率穩定呢?我國央行經常保守地採行後者(不貶或少貶),而韓國央行則積極地採行前者(貶值或多貶)。其結果是韓國的經濟成長率往往超越我國,但通貨膨脹率也一樣高於我國。依照「全球金融雜誌」的評選標準,我國總裁當然容易拿A,韓國總裁則往往拿BC。韓國的作法更容易讓以出口為主的廠商和員工獲利,台灣的作法則對進出口廠商相對公平,一般消費者也較能分享成長的果實;但反映在每人所得上,韓國卻有相對亮麗的成績,獲得國際較高的重視。其間的得失優劣,有時還真難判定;也因此,10A的彭總裁在國內學術界所獲得的評價其實並不一致。


 



10A總裁的佳績,彭總裁和央行同仁都受到國際雜誌的極高肯定; 但過去兩黨政府對央行的尊重與克制,都分享了榮耀,未來則更應維持此項光榮傳統。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沒有創業 哪來就業 (蘋果日報 蘋中信 2013.8.21)



蘋中信:沒有創業 哪來就業(杜震華)




20130821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政策所所長




雖然,我國失業率近年來已從2010年的高峰5.9%下降到去年的4.2%,乃至於今年上半年的4.1%,但國人還是因失業率在四小龍中居「首位」而感到煩惱(香港3.4%、韓國3.3%、新加坡2.0%)。











只想安穩不願冒險




的確,在一個已開發經濟體,工作機會或「失業率」的變化,通常比「經濟成長率」的升降更受到重視;因為失去工作帶給失業家庭的痛苦,以及增加其他就業者的恐慌,遠比所得的些許升降要來得「有感」。因此,提高就業或降低失業已經成為先進國家最重視的經濟指標。

然而,就業機會是增加或減少,自然和企業的增減有關;而企業的增減,卻又和經濟體的創業精神息息相關。但如果大眾都缺乏冒險創業的精神,只想進既有企業安享穩定工作,那麼「餅」可能愈做愈小,失業率跟著提高。

台灣在1996年失業率只有1.8%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那年快速提高到2.6%2001年網路泡沫化躍為3.0%2003年更越過了5.0%,之後就沒有低於3.9%的狀況。因此,目前4.1%以近年的數據看並不算差;但若能再努力一下,讓它再減個0.2%,就可以成為2002年以來的最佳就業狀況。

只是,在台灣發展為已開發經濟體之後,新世代或新新世代,或稱為X世代及Y世代,在父母已經累積了不少財富、家境已然富裕之下,其雄心壯志比起父執輩已大不如前;有意創業者也經常是以一家小咖啡店、小特色餐館為滿足。這充分反映在新企業家數和就業人數的創造動能在近幾年快速減弱,當然影響了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如果觀察1997年以來15年的三個階段,可以發現1997~2002年間中小企業家數成長了8.26%2002~2007年間更成長了11.94%,但2007~2012年間卻大幅下降到5.32%。如果中小企業的家數成長率反映了創業動能,則中小企業成長率從11.94%下降到5.32%,表示台灣的創業動能已經「腰斬」。如果2007~2012年間創業動能沒有下降,則新創的企業將增加8.2萬個;以平均每家創造6.4個工作計算,這將增加52萬個工作機會,大約可以讓失業率下降5%,也就是完全消除目前的失業率!




動能「腰斬」該檢討




因此,如何透過創業訓練,或提供各種創業協助,以提高國人的創業精神,應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觀察創業動能「腰斬」後的2007~2012年間,發現總家數成長率低於平均(5.32%)的有:礦業及土石採取(-29.0%)、製造業(-0.45%)、批發及零售(1.10%)、運輸及倉儲(-0.46%)、金融及保險(4.18%)、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3.02%);令人意外的是農林漁牧業成長了9.58%。礦業萎縮情有可原,而其他產業的動能消失,主管機關似乎都有檢討的必要;更應該了解農林漁牧業成長的原因,最好不是因為要領取「老農津貼」而從其他行業「轉業」而來。

就業的基礎在創業,而創業的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正嚴厲考驗著我國政府和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