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文化創意打造觀光大國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3.6.24)

文化創意打造觀光大國(杜震華)


20130624


更多專欄文章


萬事達卡公司日前公布2013年全球旅遊城市指數排名,台北市以81億美元的國際旅客消費在全球城市中排名12;過夜旅客520萬人排名18,已躍居為全球重要的旅遊城市。世界經濟論壇(WEF)在今年3月也公布了全球觀光競爭力排名,台灣在全球名列33名。這兩年,台灣和台北屢屢被國際旅遊網站和大型媒體推薦為值得旅遊的地方,顯示發展國際旅遊已成為台灣追求經濟成長的重要選擇。






追求華人典範形象


然而,觀光條件不算特別出色的國家,吸引旅客需要策略。全球最多入境旅客的法國,訪客受吸引的是一種浪漫的生活氛圍;獲得全球最多旅遊支出的美國,觀光客是為了享受先進而豐富的生活樂趣;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在經營東西方融合的文化薈萃饗宴。那麼,適合台灣發展的,是甚麼樣的旅遊目的呢?依我看來,以台灣擁有的各種條件,可追求「華人文明生活典範」的形象,並藉由文化創意的手法,具體地打造這個典範。如果有那麼一天,國際人士想了解「文明的華人」如何生活時,就想到要來台灣看看,那麼台灣的觀光策略就成功了。
台灣的故宮文物遠近馳名;濃郁的人情味也聞名遐邇;流行音樂引導全球華人社會;文學水準和藝術品味領先兩岸四地。近年來,台灣旅遊受到港澳、星馬華裔人士的喜愛;加上對岸來台自由行逐漸升溫、韓寒等人對於「民國範兒」的讚譽、《新周刊》特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大力宣傳,都使得台灣人高品質的形象深入大陸人心。然而,除非在台灣停留較久,或者經歷一些較特殊事件,否則要讓眾多入境旅客體驗台灣豐富的人文內涵,還是要靠更多的文創手法,普遍而具體地將台灣擁有的「華人生活典範」呈現在旅客眼前,來深化這種旅遊形象。


中央地方都應重視


月底將在宜蘭市開幕,以繪本內涵為本的「幾米主題公園」可說是這種手法的里程碑。幾米繪本核心內涵所構成的意象,將旅客帶到繪本營造的世界,建構旅客和作者思維之間互動的平台,有助於作者藝術地位的提升,以及其作品的普及。這個公園或許由日本的吉卜力美術館(俗稱宮崎駿美術館)獲得啟發,但營造的規模和深度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它可能是台灣營造現代公共文創藝術的起點,值得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相關藝文人士的重視。
想像一下,在觀光旅客大量出入的園區中,方便遊人駐足處的精華時段,都有不錯的歌者駐點免費演唱著名的台灣流行歌曲;在各大都會每晚都有固定廳院提供商業性質的台灣流行樂曲演唱及藝術表演;在空間寬敞的人行道旁,豎立著意涵豐富的唐詩、宋詞、新詩供行人吟詠咀嚼;在各地公車站牌邊陳列著台灣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和作者及展館的介紹……,加上各地的「文創主題公園」、便利的旅客中心、人性化的旅店和便捷的交通,台灣是不是很快就成為全球有意體驗華人文明的首選之地?
向左走?向右走?讓文創走入全台,是當前必經之路。


<經濟人語>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優與憂 (某報社論 2013.6.20)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優」與「憂」



 














 



我國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將在本月21日,於上海舉行的第九次兩岸高層會談中,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個協議將包括本文四章、20多個條文,以及承諾表和服務者定義兩個附件。在長達兩年多的溝通和協商之後,終於獲得了具體的成果,可望為台灣的「悶經濟」注入新活力。


 


依照媒體披露的協議內容,在世貿組織(WTO)的12大分類、155項中,大陸對台灣開放的項目包含了電子商務、文創、海陸空運輸、金融、醫療、電信及旅行社等65項;我方則對大陸開放了金融、醫療及旅行社方面等55項;也就是陸方提供我方65項超越其在WTO入會時承諾開放的服務市場;而在我方對陸方所開放的市場中,三分之二為低於或等於我在WTO入會時所做的承諾。從簡單的數據看來,我方獲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可以在未來獲得大量的新投資機會,也為台灣有志於發展國際市場的服務業掌握了廣大的市場基礎。


 


特別的是,在金融業和電子商務的市場開放上,可以為利差極小的台灣金融業拓展一個潛力巨大的新市場;除了營業規模和利潤將可大幅提升以外,眾多訓練有素的金融從業人員也增加一個可以大顯身手的舞台,蛻變為跨國金融人才;眾多的台灣商品也可以掌握一個行銷中國的重要管道,為台灣的商品出口增添不小的動力。易言之,台灣的服務業和製造業都可以從這個協議獲得重大利益。


 


然而,從這些披露的簡單訊息中,我們也為這個身負萬方期待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感到憂慮。這種憂慮來自於下列三個層面:首先,這個協議過於簡單,無法承擔完整服務貿易協議賦予的任務。在中國大陸迄今簽署的十個雙邊自貿協定中,只有三個含有獨立的服務貿易協定(分別和東協、巴基斯坦、智利所簽),其內容大約都是分為四部分及二、三十個條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內涵由規模看來和它們類似,可以看出這個協議又是由對岸主導,符合一個經濟後進國家的最大利益,當然會排除諸如政府採購、貿易便捷化和智慧財產保護等重要內容,無法符合我方最大利益。


 


其次,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採取的「負面表列」相比較,兩岸服務貿易的開放幅度還是不足。它做為一個解決台灣短期經濟問題的過渡性協議可以,但無法做為一個可長可久的兩岸服務貿易的制度性安排。由於諮商的時間長達兩年,只獲得這樣的成果令人遺憾。未來台灣必然會有更多企業想進入對岸尚未開放的部門市場,但由於「交易成本」太高,再進行諮商來尋求開放的機會其實相當渺茫,而且也可能衍生額外的「政治成本」。


 


當然,要求對岸更大幅度的開放,可能要面對對方也要求台灣進行更多開放的要求。我們必須提醒政府,原則上台灣服務業走在對岸之前,兩方大規模相互開放的結果絕對是台灣獲利遠大於對岸。對岸許多企業甚至會放棄台灣這個「小市場」,因為服務業和製造業完全不同,「在地性」是極大的競爭優勢,外地企業要能凌駕本地企業相當不易。不進行更大規模的相互開放,是放棄了我方可以在具有相當優勢下迅速轉化為一個可以和外部競爭的經濟體的大好機會,增加了七年後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困難度。


 


其三,我國在開放市場的諮商模式仍是由廠商或公協會主導,導致許多可以開放的項目都被業者的保守心態拖延,影響到「貿易創造」效果的形塑和經濟的進步。為了進行兩岸貨品和服務貿易協議,據說對岸動用的資源在台灣十倍以上;我方不充分投入做精緻詳盡的研究,只好讓企業主導、聽企業的意見,這種諮商模式將持續嚴重影響未來和其他國家的諮商。


 


兩岸服務貿易即將簽署,誠然可喜可賀;但希望我們的憂慮也能被儘速消除。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天災地變下談活化觀光資源 (某報社論 2013.6.6)








天災地變下談活化觀光資源




 





















芮氏規模6.3的今年最大地震,加上日前36度高溫,以及暴雨和冰雹,在在預示了今年夏天的極端氣候。地震和暴雨將產生何種自然破壞,事前當然無法預知;但只要再來個小林村事件,就可能讓全民心靈痛苦地糾結,影響所及首推全台原住民賴以安身立命的家鄉住所,進而損傷台灣的觀光資源,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須積極思考完整原住民政策,為保護少數民族的永續,也為台灣觀光而戰。


全台原住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難存續,許多地理上的「邊際性」部落若未能即時搬遷,極可能成為天災地變下的犧牲者,並帶來社會的長久負擔。如同莫拉克風災迄今近四年,但受損的原民部落目前集中在屏東三地門、瑪家和霧台三鄉之間的禮納里永久屋社區;雖然已有棲身之地,但其經濟的復甦、原民部落生活的保存,卻還在嚴厲考驗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執行力。


原住民的存在,已經成為各國發展觀光的寶貴資產。紐西蘭在觀光宣傳海報上一定會展示毛利人,邀請各國人士前往觀賞毛利人文化。到中國大西部旅遊者,一定對他們保存少數民族文化的努力印象深刻;並對張藝謀設計打造的「印象麗江」讚不絕口。台灣天生愛好音樂舞蹈的原住民,絕對是發展文創的寶貴資產。


然而,再好的藝術天賦、再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如果沒有適當的設計和投入,都不可能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創產業,為他們創造出足以安身立命的生活環境。中國大陸除了有張藝謀等人的投入外,還加入了許多藝術家、企業家的心血,才會產生雲南各地的蠟染,透過現代感十足的圖象設計,讓入境旅客愛不釋手;才會產生麗江古城的東巴木刻,讓大量旅客消費購置。而美國東北角普利茅斯的印地安博物館,如果沒有企業化的經營,當然也不可能產生那麼精緻誘人的印地安文物。回頭來看台灣,各地的原住民手工藝品,往往缺了那麼一點設計或製作技巧,無法提升到令觀光客心動的程度。因此,除了原住民本身需要努力之外,輔導單位更應該持續費心,提升其設計能力與製作技巧。


在此地震、風災、水災即將肆虐原民部落的前夕,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及早規劃,提供資源、土地和永久性社區,將尚存的「邊際性」原住民部落逐步遷移安頓,建立其足以和原型生態相互協調的新生活模式;不要等到災害發生、部落消失之後,措手不及而增加執行上的困擾。及早執行不僅可以避免人命損失,而且可以在深思熟慮下,將規劃執行地更妥善、免除種種負面效應。


此種規劃的最困難處,在於如何讓原住民經濟維繫在新的聚落中,讓他們既能選擇上山關照其原有的土地生計,也可以選擇在新址上建立新的經濟模式,不需要離鄉背景到都會謀生而脫離了部落。事實上,民國94年通過的「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4條規定:「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及環境資源特性,策訂原住民族經濟政策,並輔導自然資源之保育及利用,發展其經濟產業。」在這個基本法下,就應該對原住民的經濟模式有不同於一般法規的適用,來保障原住民經濟,使其成為文創和觀光的重要資源,活化原住民部落和周邊的旅遊產業。然而,政府行政卻是僵化保守,成為原住民建立經濟模式的障礙。舉例而言,上述禮納里部落的原住民風災永久屋想從事民宿及進行商業登記,讓其民宿能夠正常發展、通路商能協助銷售其手工藝品,但營建署卻仍僵化解釋「永久屋必要生計」,令部落原住民迄今無法經營合法民宿並建立手工藝通路。


行政院施政經常被評為「無感」,可否從調整原住民政策開始,營造台灣文創觀光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