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撥開迷霧 掌握出口衰退真相 (某報社論 2013.5.28)





撥開迷霧 掌握出口衰退真相



 






4月景氣對策信號雖還亮黃藍燈,卻趨近衰退的藍燈,台灣還陷在經濟悶局,出口不振是主因。經濟部日前公布4月外銷訂單,金額比去年同期衰退1.1%,這已是連三月衰退。4月進出口貿易也雙雙呈現負成長:出口年減1.9%,進口更年減達8.2%,充分顯示經濟景氣並未復甦。其中,特別是對歐洲出口大幅衰退了19.3%,單單手機就衰退五成。台灣重要的出口項目工具機,四個月來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9.6%,令人心驚膽戰。財政部表示,手機出口衰退幅度已連續兩個月縮小,若供應鏈問題逐漸解決,對出口表現會有幫助。


 


政府對於我國出口貿易衰退的現象,經常如同上述輕易地提出對於「病灶」的猜測,或進一步提供「藥方」,卻沒有更深入的研究,以精確地掌握病情來對症下藥。事實上,影響貿易的因素很多,包括匯率、所得、偏好、品質、行銷、競爭對手策略等,都隨時可能影響貿易的變化。在這些變因中,部分是可以掌握的,部分則難以掌握,沒有深入探討而僅憑直覺推測,往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然而,政府相關部門還是習慣以直覺反應回應媒體徵詢,而媒體也沒有足夠專業挑戰官方反應,使得我國對貿易的預期(以及經濟生產的估計),經常面臨「九降風」的尷尬情境。在缺乏深入研究下,對變因可能造成的衝擊,就無法在事前較精準地掌握,遑論提出有效對策。


 


舉一個明確會影響我國貿易,但卻缺乏深入探討的案例:國際間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其生效模式通常是針對不同商品(或類群)進行階段性的關稅調降。因此,其對第三國的貿易衝擊效果會分幾個階段間歇性地增加。近年來陸續生效,且對我國貿易較有影響的自由貿易協定,例如日本東協(2008)、日本越南(2009)、韓國印度(2010)、印度東協(2010)、韓國東協(2010)、日本印度(2011)、韓國歐盟(2011)、韓國美國(2012)都會持續、累加性地對我國貿易出口產生階段性的衝擊,最後綜合地反映在我國出口數據的減少。如果預先研究未來各季度和月份中,這些負面衝擊會如何呈現,就可以在貿易預測上較為精準;甚至可以提早提出因應的適當對策。


進一步探究,歐盟課徵關稅率高達14%的自行車,在韓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中適用第三種降稅模式,亦即四年內分四次降為零關稅。從20117月該協定生效起算,到第三年(今年)元旦開始,韓國輸往歐盟的自行車和我國比較就會享有10.5%的關稅優勢,當然會對我國今年的自行車對歐出口產生重大影響。再舉一例,歐盟對滾動承軸(roller bearing)課徵的關稅率亦達到8%,在韓歐自貿協定中也適用模式三,那麼今年起韓國廠商相對於我國廠商也享有6%的關稅優勢,當然會顯著打擊我國廠商的該項產品出口。我國今年3月份對歐洲出口金額比起去年同月下降了19%,一般都認定歐債危機造成的需求減少是其原因;然而,如果詳細檢驗上述因素,就會瞭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性,並對政府施加壓力。


 


此外,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在最終財的生產,可能為我國機器、設備、零組件等中間財的出口帶來促進的效果;而若對外投資是在中間財的生產,就會為我國出口帶來替代的效果,減少我國的總出口。因此,國內外相關企業的跨國投資和生產行為的掌握,也成為預測貿易的重要變因,但我國貿易研究工作卻無法在這些環節上施加足夠功夫,當然老是意外連連。更值得憂慮的是,相關部門只願將資源投注在貿易拓展,卻不願意投資在研究工作的心態,造成貿易拓展的「邊際效用」很低,但研究工作卻遠遠不足的狀況。


若要對出口衰退對症下藥,就必須撥開迷霧,釐清真相。


 



自由經濟示範區好好捧著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3.5.27)

自由經濟示範區好好捧著(杜震華)


20130527 更多專欄


文章


多年來沒有亮眼經建藍圖的台灣,這次總算要推出大菜——「自由經濟示範區」,將導入「智慧運籌」、「高質農產加工」、「醫療專區」和「產業合作」等四大領域,為台灣經濟注入新活力。






期盼效益超過成本


然而,媒體報導「醫療專區」將考慮「虛擬專區」的方式,讓獲得國際醫療執照的醫院,可以不入區內就地執行國際醫療業務,不禁令人憂心——如果主管機關們沒有清晰的規劃理念,那麼這個難得的自由化大業,有可能變調失焦。在立法環境艱難的台灣,大家可要戰戰兢兢,把握台灣自由化的「最後」機會!
所謂「自由經濟示範區」,就是要建立幾個「示範區」來顯示「自由經濟」的運作,讓大家看到它的「效益」遠超過「成本」,進而支持全島的經濟自由化。為讓效益極大化、成本極小化,就應該以封閉的區域來運行——在特定管制區內,以最大自由度讓區域外無法進行的生產活動可以在此進行。區域內越自由,創造的效果就越大。

若以桃園航空城為例,理想上,未來示範區內除了一個現代化的大機場外,應有不下於3千公頃的現代化產業園區;核心區裡的農產加值中心可能包含先進的農產包裝或加工廠區,例如將各地送來的蘭花在此整理、包上營養液、存放於冷藏室、分批送上飛往歐美的貨機;智慧運籌中心可能有國際大藥廠和科學園區廠商的發貨中心,高價的疫苗和高價電子零件應全球各地需要而分批上機;產業合作專區可能有鴻海和蘋果合資的蘋果亞洲維修中心,服務亞洲各地送來維修的高價手機;醫療專區可能有台大和約翰霍浦金斯醫院、新加坡萊佛士醫院合資的國際癌症治療中心,以國際醫療團隊用最新醫療方法和藥品,為全球病患醫治各種癌症;也可能有另一家長庚和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合資的健檢美容中心,提供超越或媲美韓國的醫美服務。在核心區外,更圍繞著各種生技、製藥、研發的廠商,提供大量高薪的就業機會。


以產業鏈連結規劃


醫療專區內的 國際 醫師,無證照承認問題,可引進在美退休的 華裔 醫師 和外國 醫師,不會和國內搶奪「名醫」。
自由經濟示範區應以最長及最高值的產業鏈連結為規劃重心,在特別法的設計上下工夫。例如,國際間新藥研發重鎮的分布和藥物臨床試驗的規範息息相關,造成歐美間的輪替消長;若能提供最低度的管制,應可以台灣起飛中的醫藥及生技產業相互搭配,發展為新藥研發製造、新醫材和技術的研發和臨床應用中心。
但如果是由台北的長庚(舉例而已)獲得一張國際醫療執照,其國際醫療旅客必須由機場入境,就產生申請簽證和入境的麻煩,以及複雜的稅務切割等問題。而讓各地科學園區加入的「前店後廠」模式,除非它們也都改採封閉式管理,並在物件往返示範區的運送上有嚴謹的監督,否則衍生的走私和販毒問題將難以處理。
「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成功,將是台灣進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唯一機會,千萬別搞砸了。


〈經濟人語〉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提升知識服務價值從政府做起 (某報社論 2013.5.22)





提升知識服務價值從政府做起



 























 



近來,國人常詬病服務業的增值性不高,造成服務業的薪資報酬偏低。政府也努力提出各種方案,企圖提升服務業的生產力和就業能量,但成效不彰,追根究柢,問題在政府。


 


政府及民間能認知到服務業在經濟生產中的重要性,努力提升服務業的生產力,方向當然是正確的。特別是在「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下,創造知識、儲存知識、轉化知識成為創新商業模式,已經是最新、最夯的企業快速崛起的關鍵訣竅。「知識服務」產業的價值也扶搖直上,提供了企業創新加值的最佳助力。所有先進國家無不盡全力保護知識的創造,並以各種手段鼓勵知識的提供和轉化創新。而有此認知的個人,也願意花大錢進入品質良好的培訓機構,獲得有效吸收知識、轉化新知、創造優勢的方法和能力。


 


然而,許多知識是可以共享的;無法掌握全部效益的民間,自然不願意大量投資或進行知識的生產、加值;這時即需要政府介入,提供各種知識服務。但是,政府的規模巨大,擁有相當的壟斷力,其設定的價格往往成為市場價格,其規範的福利也逐漸成為企業遵循的標準。金融海嘯時行政院為解決畢業大學生的失業狀況,以「22K」鼓勵企業雇用畢業大學生實習的措施受到社會批評,就是重要的案例之一。


 


22K」的案例容有討論空間,因為剛畢業的無特殊專業年輕人,其生產力也許就只值那麼多。但是在其他各種案例中,卻經常顯示政府以其壟斷力拉低知識服務價格,其結果不僅壓低了市場價格,導致知識服務的供給量受到衝擊;甚至也讓知識服務的品質難以提升,影響到公共政策或服務的品質。可是政府卻經常沾沾自喜於採購到低廉的知識服務,不自覺已成為服務業品質提升的絆腳石。


 


舉個實際的案例:去年底為了在低迷的景氣中讓全民有感,經濟部擴大舉辦「全國產業發展會議」。每一個場次都找到該領域最傑出的學者進行「引言報告」,提供大會討論。但負責協助的智庫卻發現部分「最傑出教授」提供的引言稿卻不具備應有的水準,甚至還必須由智庫改寫、補充,才拿得上會場提供討論。後來才發現,有些教授將引言稿委由其指導的博士生撰寫,其水準當然和這些「最傑出教授」有相當大的距離,完全違背了主辦機構的美意。經過智庫人員瞭解原因,發現是政府規定的引言報告撰稿費太低,根本是在「壓榨」教授,但教授又難以用此種理由拒絕,才敷衍了事。然而規定就是規定,沒有承辦人員敢自行提高稿費,以免「圖利他人」。


 


可想而知,影響國家經建大計、結論將供政府擬訂施政方針、三年才舉辦一次的全國矚目大會,其引言報告卻由學生撰稿,其內容能有多睿智深入?又能將會議帶到何種討論方向?獲得何種有價值的結論?大會的結果為何似乎也沒甚麼人在意,但環保人士大鬧會場、和部長比賽嗓門的畫面卻令人印象深刻。


 


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只是百千案例中的一個。一年到頭都在召開的研究或招標審查會,不管資料多厚、材料多難,政府承辦單位提供專家的審查費就是2,000元。這項知識服務費用從1980年代持續到現在,可說是紋風不動、堅如磐石。30年來國人實質平均生產已成長為三倍,消費物價成長60%,政府卻讓「知識服務」價格完全凍漲,可說是世界奇譚。學界雖然拉不下臉公開對政府抗議,但私底下怨聲載道,有份量的專家都以減少參加審查會來「自力救濟」;回拒不了人情壓力的專家雖然出席,但也經常以減少心力的投注來「減少損失」。


 


見微知著;台灣服務業,特別是知識服務業的重要絆腳石之一,其實就是政府。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馬政府能學學安倍經濟學嗎? (某報社論 2013.5.19)


馬政府能學學安倍經濟學嗎?

「安倍經濟學」的發威創造了政治奇蹟,獲得百分之七十五的民意支持度,馬政府呢?

 安倍政府公布了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日本居然以換算年增率百分之三點五超越了美國同期的百分之二點五,以及歐盟的負百分之零點九,這當然也將台灣同期的百分之一點五四成長率遠遠地拋諸於後。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預估,日本今年年經濟成長率將達到百分之二點四,和六個月前預測的百分之一點四足足提高了一個百分點!

 這實在是個天大的新聞;因為如果成真,這將是日本除了在二年全球金融海嘯大回檔時創下的百分之四點七超高成長率以外,十餘年來最高的經濟成長率。而安倍晉三首相在日本五年五位首相的政治背景下,所獲得的百分之七十五高民意支持度可能還會繼續攀高,創造了日本二次戰後的政治奇蹟。

 和這項發展相對照效果的,是我國馬總統在就任五周年前夕,由在野黨對其所做的滿意度調查,其滿意度已經低到了百分之十八點七;這和另一份幾乎同時由世新大學對馬政府滿意度調查所獲得的百分之十八點八幾乎一模一樣;相反地不滿意度高達百分之七十四點八,也和世新大學調查到的百分之七十三高度類似。對照台日兩個領袖和政府的民間支持度,馬總統和馬政府難道不應該從安倍政府的施政學習一些啟發,挽救如此難堪的聲望嗎?

 安倍政府的政策很簡單,就是採行寬鬆金融和積極財政,而且都是大膽前衛,在鄰國瞻前顧後之下,卻一馬當先、萬夫莫敵。試想,日本當今國債高達國民生產毛額的兩倍,也就是在全世界最高的政府債務負擔之下,卻能冒天下之大不韙,以積極的政府赤字支出搭配激烈的量化寬鬆,在通膨率未達百分之二前,無限量地增加貨幣供給,迫使民間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再利用日圓隨之大貶的有利環境,大量增加出口來帶動成長。果不其然,日本首季民間消費和出口都顯著提高。然而,民間投資仍然下滑,促使安倍政府將在六月份發出「第三支箭」-結構改革,也就是藉由技術創新來改造產業生產力,包括研擬方便實驗的新法規、善用租賃制度、創設農地銀行促進大規模農作,讓農民所得十年倍增等手段,促進投資改造日本產業結構。「安倍經濟學」正在發威,而且增添了新動力,將增強民間信心和投資誘因,產生經濟和政治的良性循環!

 反過來看看馬政府的施政:不管是前一陣子折損了一個財政部長的證所稅,或是隨著壓力東歪西倒、莫衷一是的年金改革,還是沸沸揚揚了半年多還看不到一個樣子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每一件施政都顯示了這個政府研究規劃不足、政治干擾不斷,加上馬總統既想沾光卻不願承擔、缺乏魄力的執政特質,更顯示出安倍晉三首相及其政府的成功絕非偶然。

 就以「自由經濟示範區」為例,如此重大的經建方案,在經建會前主委尹啟銘手下搞了半年,接著在管仲閔主委手下又弄了幾個月,到現在「產業合作」到底要發展甚麼東西還弄不清楚;六月底要送行政院的案子,五月中旬還在到處開座談會請專家學者提供意見,自己連個案例都拿不出來。政府不投資、不提供經費給智庫研究,只想壓榨專家和智庫,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示範區要搞「前店後廠」,但如何作業迄今沒有看到任何規劃。和六十年代規劃高雄加工出口區的方案比較,現在政府對重大經濟方案的規劃是在「玩家家酒」!

 馬總統的任期還有三年,若能學習安倍,任用真正的能人,實事求是、大刀闊斧地施展認真研究的方案,也許馬總統的「歷史定位」還有機會起死回生!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四不像的證所稅可以畫下句點了 (某報社論 013.5.12)


四不像的證所稅可以畫下句點了

目前的證券交易所得稅既無法做到租稅公平,又無法達成增加稅收的目標,這種稅制可以丟棄了。

 證券交易所得稅從去年五月上路迄今為止尚未徵收到一毛錢,但對其存廢的爭議,近日又掀起一番波瀾。財政部長張盛和日前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答詢時,重申「證所稅修而不廢」的立場,顯示主管機關對此稅的立場相當堅持。行政院長江宜樺則力挺財政部,強調證所稅是已經上路的稅制,應該要繼續存在。推動證所稅的馬英九總統也表示,證所稅有問題可以檢討,會盡力做到方式簡便和符合租稅正義。我們認為,目前的證所稅已經完全走樣,不可能改到一個符合租稅正義的狀況。不如讓它暫時退場、提高證交稅,待社會條件成熟之後再重起爐灶。

 依照目前的證所稅課徵辦法,在民國一二和一三年,證所稅會受到股價指數高低來決定:在股價指數八千五百點以下時免徵;在股價為八千五百點到九千五百點時,依照出售股票的價格課徵千分之零點二的所得稅;在股價為九千五百點到一萬五百點時,依照出售金額課徵千分之零點四;在股價為一萬五百點以上時,依股票出售金額課徵千分之零點六。等到民國一四年時,就改為依照股票交易的獲利課徵百分之十五的所得稅。這種課徵方法,可說是全世界獨創的,因為它在前兩年(二和一三年)其實是證交稅,只是稅率依照股市價格而不同;而在兩年之後的確是所得稅,但是稅率百分之十五卻是偏低的單一稅率,不是一般先進國家或是我國一般所得課徵的累進所得稅,要稱為符合公平正義的所得稅可說是言過其實。

 有趣的是,財政部近日剛好也公布四月份的全國稅收為一零一六億元,較去年同月增加百分之十二點一;累計一至四月全國稅收四一三零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三點七。但是在其中,至四月份的證交稅卻只有二零九億元,為近八年來同期的新低,大減了百分之二十四點四。事實上,去年證交稅已經短徵了五百四十六億元億元;今年證交稅預算數編列九百六十四億元,等於平均的每日股市成交值要達到一千二百九十億元才能達成預算數。但一至四月份平均每日的股市成交值只有九百零八億元,差了三成左右;若要達成預算數,五月以後的每日成交值必須達到一千四百五十七億元,根本就不可能達成。

 易言之,目前的證券交易所得稅既無法達到租稅公平,又無法達成增加稅收的目標。依照幾位政府高層的看法,它只達成了一個功能,就是名義上有了證所稅,要上路並不容易,「好死不如歹活」-至少政府面子上好看一些。我們完全無法認同這種做法,因為如果真能達到租稅公平,那麼稅收減少好歹也有個目的達成;但是一個新稅卻無法達成任何目標,只能做為政府的遮羞布時,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

 我們必須指出,證所稅演變到今天的地步,就是我國社會中的富人尚未「進化」到「富而好禮」的素養;而我們的民眾或代表他們的國會,也還不將此事當一回事,才會訂出這一個四不像的東西出來,指鹿為馬地自我陶醉。或只是讓最高當局「自我感覺良好」。經濟學理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叫做「次佳理論」-當社會福利最大所需的那些條件無法同時達成時,局部性地增加一個滿足福利最大所需的條件,不一定能夠增加社會福利。套用在證所稅這件事情相當合宜。當你無法設計出一套符合租稅正義的證券交易所得稅時,硬是增加所得稅的結果可能讓社會福利下降。在我們看來,這個證所稅的確如此,它既無法符合租稅正義,又無法增加稅收,又因為有八千五百點的「天險」而讓股市難以跨越那個高度;加上股市長期低迷、交易清淡,可以說全民受害而只有堅持己見的幾位高層獲得了推動一個新稅的「成就感」。

 社會是會進步的,等它夠成熟,大家願意繳證所稅時再來,現在先饒了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