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自由經濟示範區能解悶嗎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3.4.29)

自由經濟示範區能解悶嗎(杜震華)


20130429


更多專欄文章


行政院長江宜樺以「悶」來形容台灣目前的經濟形勢,期望大家以「轉型創新」突破現狀,獲得各界熱烈討論。
隨後,行政院核定了經建會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依規劃,示範區內將優先發展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產加值與產業合作等項目;以貨品、人員、資訊自由流動及租稅優惠,加速全台產業的結構轉型。方案將分2階段推動:第1階段以「五海一空」(基隆、台北、台中、高雄、蘇澳、桃園機場)自由貿易港區為核心,透過「前店後廠」模式,結合鄰近縣市各類園區,於各地同步推動。待「示範區特別法」通過,展開第2階段──由各地方政府依自身稟賦、發展腹地等自行申設。
如果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成功,它將是我國2002年加入世貿以來最重大的經濟施為;甚至帶動大量投資,有效組合資本、勞動、土地、企業精神等生產要素,讓台灣經濟擺脫近年常被視為四小龍之末的窘狀!






專業分工進軍國際


示範區成敗的最大關鍵在於是否能找到適當的市場;這就像1966年開始運作時的高雄加工出口區,成功關鍵在於當時是美歐市場快速成長,同時沒有其他強大競爭者的黃金時期。因此,必須讓示範區能將台灣在專業分工上的比較優勢充分顯現,才能掌握足夠巨大的國際市場。
目前,示範區的4大目標產業(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產加值、產業合作)中,智慧運籌和國際醫療其實都是「配套產業」,只有農產加值是一般性產業;「產業合作」更非真正產業,只是將產業設立方式定位為國際合作型態。因此,可見規劃部門還在摸索產業「示範內涵」,有必要強化和國內公協會及外國商會的互動,增添最有價值的生產及商業活動。當然,也沒有必要完全定型而缺乏彈性,以免排除前瞻性產業設立機會。
兩岸ECFA後續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協議仍未簽署,由於這兩協議將影響台灣未來在中國商品和服務市場自由貿易的範圍和深度,因此兩協議的內涵將在相當程度上關係到示範區的成敗。因此,兩協議尚未正式簽署前,經建會有必要詳細檢視諮商結果,務必以配合示範區需要為優先選擇,即使做出重大讓步也要成全示範區成功發展之需。其次,示範區的運作細節還是要加以重視。例如,「前店後廠」經常被用來描繪香港和珠江三角洲腹地的產業關係;示範區利用這種概念,要如何在效率和管制之間獲得最適化效果,避免淪為「毒品走私示範區」,應多向當年的經建老兵們請教。
最後,政策的執行力也是要件。爭取歐美日剛剛上市、尚未到亞洲來的廠商進駐應該效果最好。經濟部駐外機構必須全力以赴,展示幾個「示範投資案」才能打響名號,產生滾雪球的良性循環。示範區實為台灣悶經濟轉化為活經濟的重大方案,我們馨香禱祝、樂觀其成!


<經濟人語>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經濟也需要反恐維安 (某報社論 2013.4.25)





經濟也需要反恐維安



 














 



在高鐵爆炸案和波士頓馬拉松恐怖爆炸案之後,恐怖主義和國家安全的議題又受到社會的關切。朝野立委突然發現:國內負責反恐的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既無預算又無專業,一年不開一次會議,在高鐵爆炸案後也是一樣。反之,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規模和積極性卻和五角大廈不相上下,我國對國土安全的處理簡直是在兒戲,引發立委高度不滿。


 


誠然,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裡,各國政治、經濟、社會高度連結-中國大陸發生的SARS可以快速傳播到東南亞和北美,引發各國社會高度緊張和旅遊經濟的高度動盪;北韓試射飛彈,可以讓東亞和北美寢食難安、股市震盪;伊朗宣稱要封鎖荷姆茲海峽後,全球神經緊張、油價狂漲且股市狂跌。


 


兩岸朝向和解、共榮發展,但如果哪一天北京失去耐心,要求台灣開始談判安排未來政治架構,否則封鎖台灣海峽三大港口,可想其對台灣政經的影響會有多重大。這些國際、周邊、國內、兩岸的重大事件,在全球化環環相扣之下,都將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台灣產生巨大衝擊。


 


然而,面對這些發生機率不一、但後果都相當巨大的事件,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研究,並擬出足堪因應的「十八套劇本」,大家可能都是懷疑大過信賴。當然,台灣長久以來是個相對安全的社會,較少發生讓社會動盪的大事,自然會鬆懈懶散。但是,在國際間恐怖主義抬頭、少數國家反美意識高漲,以及國內政黨競爭激烈、經濟波動加劇、偏激份子增加之際,全面思考國家社會面對的各種風險,建立適當的預應機制,已經刻不容緩。


 


過去,談到反恐或突發的軍事威脅,大家就會想到國防部、國安局等傳統上的軍事或國安體系。但是在國家風險已經擴張到政治、軍事、經濟、社會、衛生等多層面的此刻,依賴傳統機構已經不足。特別是許多複雜或跨領域的探討,需要相當的專業和多領域的合作;傳統機構著重於政治及軍事,不一定足以應付後全球化的需求。


 


例如,金融海嘯讓各國經濟翻天覆地,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如何?事前如果沒有深入研究、建立適當模型,在事發時針對不同情境進行即時模擬推演,絕對無法迅速獲得答案。國內一般只能依賴國外機構的評估,照單全收再規劃因應之道;至於外國機構的評估是否可信,完全無法查證。


 


先進國家對國家各種安全的因應都相當重視。日本是最具安全意識的國家之一,1980年就在內閣設立「綜合安全保障閣僚會議」,協調各部會的安全工作。美國在1972年設立「總統經濟政策委員會」,下轄各種工作委員會。俄羅斯更在聯邦安全會議下設立「經濟安全跨部門委員會」,並在1996年編列「俄羅斯經濟安全指標清單」。易言之,具有安全意識的國家,已經由設立國家安全部門轉向研究及提出各種經濟安全指標。對岸則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下,設立了「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並有各種研究成果。


 


我國國家安全體系除了「國家安全會議」的中央因應性架構,以及以蒐集情報和特勤任務為主的「國家安全局」外,似乎沒有完整的研究機構支持其運作上的需要,特別是在當前最有需要的「經濟安全」部分。我們建議可以單獨設立「國家安全研究中心」,分設政治、經濟、社會、國土等「安全研究所」,經費由外交、經濟、內政、勞委會等部會合作逐年以研究計畫支援,或在幾個國立大學分別設立上述的安全研究所,除延攬專家研究之外還可培養專才。


 


惟有包含穩定國家安全研究機構的國家安全機制,國家安全才可能獲得充分的保障。經濟也需要反恐和安全,我們的路途顯然還很遙遠。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兩岸服貿協議觀察 - 須堅持最惠國待遇底線 (旺報 2013.4.16)

兩岸服貿協議觀察-須堅持最惠國待遇底線


 


·          2013-04-16 02:01 旺報 【杜震華】


 


     近日,無論是海基會或對岸的國台辦都向外界透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經在收尾階段,希望最快能夠在4月簽署。經濟部國貿局也呼應,認為協議已經初步完成,但文字仍待確認。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我們對於協議的完成可以說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去年1226日,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就在記者會上表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從20113月開始已經進行了10幾個回合的諮商和溝通;先後安排兩岸30多個部門進行了60多場的對口商談,為推動協議的諮商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這個記者會後才3個多月的時間就傳出好消息,我們當然感到高興,也期待雙方服務業的貿易盡快進入一個正常化的狀態,好讓台灣諸多期待以大陸市場做為國際化試點的企業,能堂堂正正地「進入中國,走向世界」!


 


     然而,我們對協議的結果也感到憂心。依照媒體最新的披露,台灣對大陸市場的「斬獲」,似乎沒有期待中的豐富。例如,電子商務目前已經是兩岸貿易的重要管道,大陸的淘寶網一年已經向台灣出口超過500億元台幣的產品,但是我方卻無法在對岸以多數股權開設電子商務來搶奪對岸市場。而如果媒體報導正確的話,協議中對岸只會開放福建省讓台灣企業以多數股權開設電子商務。這樣的開放,不僅無法滿足台灣企業的殷切盼望,事實上也是歧視大陸福建省以外的廣大居民。「觀微知著」,我們不知能對未來公布的協議抱著何種期待。


 


     其實,國際間服務貿易協定已經走向「負面表列」的模式,除了將少數不願意開放的項目列出以外,其他的服務項目都要開放,特別是先進國家多半會採用此種模式;而這也是對台灣最為有利的開放模式,因為台灣服務業走在大陸之前,互惠開放的話會是對台灣最好的狀況。如果和中國大陸簽署時改採正面表列,就是屈就於中國大陸的堅持,表面上可能所所謂的「讓利」,但實際上嚴重限縮了台灣服務業在對岸發展的空間。因為如果台灣企業無法接受對岸過來的競爭,只是在延緩國際化的進程,拖累了未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時程。


 


     我們也會懷疑,凡事都怕被「香港化」的台灣,到最後取得的成果到底能否比得上香港?


 


     適用簽署者原則


 


     一個對國人比較能夠交代的簡單途徑,是在服務貿易協議的「最惠國待遇」條款中,敘明兩造未來對其他經濟體提供的服務業市場開放,都將適用於這項協議簽署者的原則。這種原則最早是由「澳紐更緊密經濟關係貿易協定」使用,其後在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2009年印度與南韓的自由貿易協定也規定,任一方日後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提出更好的優惠時,該方必須讓另一方將該項優惠加入雙方之間的協定中,納入優惠的行為必須維持整體協定中優惠減讓的平衡。同樣,在紐澳與東南亞國協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未來若一方對非成員國給予更優惠的承諾,則另一方可以要求將原協定內容延伸至相同等級的優惠內容。此外,被提出要求的那一方也要和提出方進入協商討論,維持整體的利益平衡。


 


     只要包含了這個最惠國待遇條款,那麼北京和台北對其他經濟體談出的更優惠待遇都將被納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應該是對服務領先對手的我方最好的保障。(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兩韓開戰與否對我經濟的影響 (某報 社論 2013.4.14)


兩韓開戰與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朝鮮半島如果再次發生戰爭,我國經濟受到的影響將會利害參半,戰爭規模越小我國受惠越大。

 北韓近日對南韓升高了戰爭的威脅,除了延續過去的言詞恫嚇以外,增加了一些具體行動:包括關閉南韓企業投資的開城工業區、要求外國使節從朝鮮半島撤出以避免戰火、出動傘兵由直升機空降、發放槍枝、子彈給九十萬後備民兵、將中程導彈飛彈「舞水端」移往東部海岸並加以填裝。雖然北韓民間仍然一片「馬照跑、舞照跳」狀況,但上述行動令外界不敢低估其發射飛彈的可能性。因此,美、日、韓都繃緊神經全力戒備,以便在需要時「迎頭痛擊」北韓的挑釁。

 外界認為北韓此番挑釁,並未出現大量軍事集結現象,不是真正要發動大規模軍事攻擊,因此目的應是鞏固剛上台的金正恩領導權力,並獲取三國經濟援助等優惠。然而,不管其真正目的為何,只要一旦出現飛彈攻擊(不少人猜測會在四月十五日金日成生日發射),其未來就難以預測。因此,在不同情境下,將會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國相關政府機構應該未雨綢繆,擬訂不同情境下的因應策略才是。

 如果北韓飛彈沒有發射,事情就很簡單,極可能是在股市發生「慶祝行情」,以上漲來反映民眾的喜悅。但如果飛彈真的發射,可能會發生下列三種狀況,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是飛彈發射到三國所轄但無關緊要的地方,沒有嚴重後果發生;二、是飛彈襲擊三國具有軍事價值的地點,引發局部性的戰爭;三、是飛彈攻擊首爾,引發全面性的朝鮮半島再次大戰。

 如果是情境一,沒有嚴重後果發生,那麼韓國和國際企業都會以此事件的經驗對在韓國進行生產活動的安全性產生懷疑,外來投資會移轉到可替代韓國的國家,台灣當然是個理想的選擇。此外,韓國本身幾家大企業也會加速對外投資和對外採購來減少風險,台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將會有些微的受惠。

 如果發生了情境二,南北韓發生了局部性的戰爭。那麼對於台灣的影響就比較大:韓國三星、樂金(LG)等大廠的記憶體、面板等供貨將會受到影響,台灣的轉單效應將會明顯,短期有助於台灣電子業。中長期則因為投資外移也會讓台灣受惠;但部分韓製的關鍵零組件無法提供的結果,台灣廠商也必須轉向日本等廠商訂貨,下游產品也跟著調高價格,現有下游廠商也會受惠,包括部分台灣廠商。

 而若情境三發生,也就是朝鮮半島再次大戰,則半導體和面板產業將受到重創,影響全球的智慧型手持產業的供應而價格上漲,台灣的是項產業也會受惠。韓國一般製造業和台灣的重疊性高達七成,在大戰之下台灣其他製造業會受惠更多。此外,台灣將取代韓國成為歐美電子業在亞洲投資的重鎮,受惠程度頗高。

 綜上所述,新上任的經濟部長日前就表示:兩韓假設真的開火,短期對台灣供應鏈影響不大,但中長期來說對區域經濟勢必造成衝擊。工業局則評估說:兩韓開戰對我國產業界負面影響不大,甚至會有轉單效應,並且以工具機、石化、紡織及大尺寸面板等四項產業受惠最多。但記憶體產業目前跟南韓取貨,雖可轉向東芝等日商調度,但還需及早因應。另一個重要影響是韓圜會因此貶值。由於日圓近日貶值對韓國出口造成顯著壓力,兩韓緊張可使韓圜順勢貶值,削弱台灣競爭力而衝擊台灣的出口表現。

 由於韓國和日本都是我國高科技電子業重要的貿易夥伴,朝鮮半島如果再次發生戰爭,我國經濟受到的影響將會利害摻半;但戰爭規模越小我國受惠越大,規模越大則因為產業鏈中斷也會使身處其中的我國受到較大衝擊。政府應該密切注意其發展,並提醒廠商預為因應,極大化我國之經濟效益,早日避免其負面衝擊。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利用兩岸服貿協議擴大出口 (某報社論 2013.4.9)





利用兩岸服貿協議擴大出口



 














 



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前副總統蕭萬長與大陸習近平主席進行歷史性的「蕭習會」,進一步促進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與經貿交流。習近平也在開幕演講中楬櫫今後五年中國大陸將進口10兆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的金額也將超越過去十年累計額,達到5,000億美元之多。台商過去20年已在大陸建立灘頭堡,應可藉此轉型機會,搶得有利商機。


 


另方面,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中的「服務貿易協議」,台灣海基會和大陸國台辦分別宣稱即將收尾,並預期在未來幾個月內簽署。如果設計和運用得宜,配合大陸政策支持進口政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有可能成為台灣對大陸擴張出口的主要途徑,值得政府相關單位深思,把握最後機會極大化協議的出口效益。


 


眾所周知,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加上其經濟成長率維持在7%以上,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台灣要維持令人滿意的經濟成長,不可能不把握這個巨大商機。然而,如果這個市場不對我們開放,或是表面上開放但實際上障礙重重,則市場大餅只能看到卻吃不到,甚至只能看著其他競爭對手吃香喝辣,經濟成長仍會停滯不前。


 


雖然面臨國內保護主義的反彈,以及部分國人意識形態的糾葛,政府還是必須為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臨深履薄地和對岸簽署制度化的貿易協議,讓兩岸貿易進入一個受規範和保障的架構,讓台灣的貿易發展獲得寬廣的空間。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簽署,它為後續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和「兩岸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奠定了架構基礎;但是一套完整的貿易協議仍有待上述三項協議陸續簽署之後,才具有完整的內涵。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諮商雖然已經進入尾聲;然而,這項諮商的內容如何、有何爭議,迄至目前雙方皆守口如瓶。有關單位如果能稍微透露一些諮商涵蓋的範圍、遭遇的障礙,事實上可以讓外界稍微了解,表達的意見也可以提供主談單位參考,反而可以在定案前獲得較高的共識。國際間此類協定的諮商幾乎都是如此;即便是三年前簽署的ECFA,經濟部甚至在定案前就公布了主要範圍和外界溝通,並獲得調整的機會。本次服務貿易協議迄今超乎尋常的保密,雖有隔離外界干擾之效果,卻也在承擔未來難以獲得民意共識的風險。


 


日前媒體披露兩岸服貿協議中對岸將對我方開放一些重要項目:在金融業中,包括同意台資銀行參股陸資銀行50%等四個項目;證券業包括提高台股額度倍增至10億美元等三個項目;保險業包括放寬參股50%以上等兩個項目。在非金融業中,醫藥衛生方面包含取消沿海省份獨資醫院限制等兩個項目;電子商務方面開放台資在福建試點投資五成以上;在影視音方面開放出版、戲院、流行音樂、電視等市場進入。


 


如果諮商的開放項目僅僅如此,我方收穫將會相當有限,因為服務貿易的內涵包羅萬象,上述項目僅是非常有限的部分,無法滿足我方未來大力發展服務業之市場所需。嚴格來說,這樣的開放幅度連香港都不如,特別是專技與支援服務業完全沒有觸及,如何來說服廣大需要對岸市場腹地的國人?


 


此外,對岸是個國家資本大力介入市場的經濟體,如果大量壟斷性的國營事業仍然在市場上競爭,政府採購又不對台資開放,開放了市場台商又能如何競爭?這些議題在服務貿易協議是否有所規範?負責諮商的政府部門可要在最後關頭好好把關,才能將服貿協議轉化為台灣出口的動力。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加入TPP靠汗水不是口水 (某報 社論 2013.4.2)



加入TPP靠汗水不是口水


 




馬政府早已設定目標,將在2020年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經濟部日前表示將透過國際遊說、舉辦說明會、說帖等方式來創造有利的氛圍。2020年距離現在還有七年,外交部長林永樂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進一步表示,在一些條件配合下,我國在2016年以前加入TPP是有可能的。


 




本報社論日前已經表示,加入TPP是我國的「百年大計」,必須要高度重視,但如果政府持續以這種「嚼口水」方式做為爭取入會的主要方法,我們非常擔心七年之後將一事無成;因為如果不經過「流汗水」的過程,屆時入會氛圍再好,我們大概也無法提出該組織成員能夠接受的開放度,反之又會面對國內的反彈、示威,不太可能會獲得國會的支持。


 




眾所周知,TPP被美國預期為21世紀的自由貿易協定典範,也就是其自由貿易的涵蓋度超越目前所有的自貿協定;連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簽署自貿協定經驗豐富的國家,雖然參與了諮商,卻也都戰戰兢兢,多方抗拒美國要求的自由化範圍。


 




然而,目前諮商已經設定將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外界高度矚目其對未來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這也迫使日本安倍政府宣布參加諮商,成為其創始諮商國來參與設定規則,以免其設定的自由化程度讓日本在未來難以達成而妨礙加入。日本的加入讓TPP成員的經濟總規模約為全球的四成,若其貿易和投資完全自由,對其他未加入的國家就施加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因此,加入這個「高品質」自由貿易協定的決定,絕非參加一場浪漫的婚禮,而是要全國上下將心理調適過來,準備大量開放國內的產品和服務市場,讓外國產品和企業進入國內和我們的廠商「公平」競爭;只要我們的廠商技不如人,就只能退出市場。當然,這樣的開放也換到了所有的參與國開放他們的市場,只要我們的產品好、服務好,就可以進入對方攻城掠地、頓時快速成長為跨國企業。也就是說,加入TPP是要成為其他參與國更直接的「敵人」,掀起一場艱苦的商業浴血戰,絕不是在國際上找到一些抬高我們身價,公平待我的「朋友」。


 




但因為理論上各國開放競爭的總效益超過成本,也就是「餅會做大」,因此各國還是朝著貿易自由化的方向努力,連相對競爭力較弱的越南和馬來西亞也把握機會,積極參與了新協定的諮商。而且,參加這個協定不會受到對岸的制肘,只要有決心、有步驟,的確可以突破目前自貿協定不足、貿易逐漸被邊緣化的威脅。


 




只是,要獲得國人的支持,必須依照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對受害者之傷害適當彌補,協助其轉移資源去進行具有競爭力的生產活動。以國內衝擊可能最大的農業而言,這表示政府應該挪移部分國內資源,協助農業積極轉型,生產高質的農產品或轉移到休閒或觀光農業等具有競爭力的產業;而製造業的弱勢產業也應該獲得改善生產力的協助。


 




以兩岸ECFA農業不開放的案例來看,政府已經蹉跎兩年的歲月,沒有任何積極方案來應對未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需要。其實,中央政府一年的總預算達到1.5兆元,只要調撥各部會的預算挪出1%就有150億元;十年下來就有1,500億元,啟動各種結構調整的方案,這似乎足以調整農業結構,應付未來簽署各種自貿協定的需要。至於製造業的弱勢產業,也許每年50億元,十年撥款500億元也足以應對。


 




但如果不進行完整周延的研究,只靠一個大量簡化後的概括性總體模型的研究報告推論,也沒有任何積極的調適方案,三不五時動動口水就想加入TPP,真的難矣。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怎收尾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3.4.1)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怎收尾(杜震華)




20130401


 




從今年元月份開始,海基會就不斷表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經進入收尾階段。」近日對岸國台辦也呼應這種說法,宣稱服務貿易協議將會在近期簽署。如果所言為真,那似乎已經創造了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紀錄,因為印象中沒有任何一個自由貿易協定的「服務貿易協定」超前了「貨品貿易協定」,能在短短幾個月就談定的,真是可喜可賀。


 


由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後續諮商完全保密,外界無法得知談判過程與內涵,因此在簽署公布之前完全沒有任何資訊。有趣的是,即便是由美國主導,政治上已無矛盾的諮商國之間,刻正如火如荼進行諮商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其諮商內容和主要爭議,還是會由媒體透露一些訊息,外界多少了解其狀況。但政治上仍存在巨大矛盾的兩岸,對這個經濟「合作」協議的保密竟能如此「合作」良好,不露半點口風,可真讓專家們跌碎了滿地的眼鏡。




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完成服務貿易協議的諮商,有幾種可能。最大的可能,也是最好的模式,就是它採取先進國家偏好的「負面表列」模式,也就是將雙方認為特別敏感,必須排除在自由化範圍之外的部門明白列出,沒列出的部門就是開放。











服務業開放是關鍵




如果真採這個模式,那不只是雙贏,台灣將大大受惠;往後絕大多數服務業當可堂堂正正進入對岸市場練兵,許多企業將藉由對岸的廣大腹地快速成長茁壯為國際企業。而由於台灣市場相對有限,對岸的企業會到台灣發展的,多半也只是來「插旗」而已,不致造成太大威脅。


 

當然還有幾種其他可能:其一,也是最壞的一種,是複製中國大陸和香港的CEPA模式,先就雙方皆無異議的部門進行有限的開放,然後每年簽一個「補充協議」來擴大開放。如此一來,台灣以後每年就會向對岸索取一次「經濟施捨」,連帶就像孫悟空被緊箍咒套住,難以自主決策,看看政府目前對待達賴喇嘛等人的困境,就知道這模式將會付出巨大的「非經濟」代價。




其二,是介於上述兩者的模式;也就是針對目前香港已獲開放的服務部門,對岸都提供給我們;但額外要到一些我們急迫獲得的部門,只是我方卻不提供相對開放,強迫對岸「讓利」。
表面上看來這模式並不差,對內可以交代、邀功。但其實台灣服務業走在對岸之前,雙方相互開放程度越高對台灣越有利;無法進行最大程度開放,對岸必然相應減少開放程度,損及我方服務業的成長空間。




我方對FTA少做研究,諮商中經常被對方牽著走,ECFA照單全收複製中國和東協的FTA,當時若非筆者點出,連個「退場機制」都沒有;這種「模式」是否會複製到後續的兩個協議,令人擔憂。若再複製上述協定,則對岸和較先進國家簽署的協定中所規範的海關程序、衛生檢疫、技術規範及標準和一致性估價程序、自然人移動、智財權保護都不會出現,更別談政府採購、公營企業補貼、競爭政策等更先進的規範。

無論如何收尾,最怕被「香港化」的台灣,至少不要再選629日和對岸簽署,因為中港CEPA和兩岸ECFA的簽署竟然都是在那一天!




〈經濟人語〉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