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八年 用念力加入TPP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2.6.25)

8年用「念力」加入TPP(杜震華)


 


20120625 更多專欄文章


 


馬總統在接見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強斯時,重申希望在8年內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的想法,顯示他對於台灣經貿前景的憂慮與期待。這的確是值得肯定的理念,但他所面對的卻是整個政府毫無執行力的狀況。靠這種「念力」要鍛鍊氣功或認字、折釘也許都有可能,但是要加入TPP卻毫無機會;主其事的官員們可要對他說真話,別在兩年後ECFA後續諮商談不出來後,才讓總統驚覺到TPP已成南柯一夢,夢醒時分台灣的國際經貿大戰早已潰不成軍!






阻絕國際競爭力


目前不少政府官員還有3大謬誤想法:其一,認為自由貿易協定(FTA)是經濟部的事,談不出來不是我部會的責任。其二,政府有輔導和保護轄內廠商的責任,多保護一天是一天;「船到橋頭自然直」,若有必要到最後關頭再放棄保護,別做「放棄」產業的「先行者」最安全。其三,目前的關稅或非關稅障礙越高,諮商時越有籌碼去進行攻防;面臨談判在即,更不可以減少保護!
在這些思維下,可以看到目前台灣光怪陸離的保護現象:除了830項不對中國大陸開放的農產品以外,我們對其他地區開放的進口品中,課徵了大量毫無道理的高關稅:例如鹿茸500%、花生油338%、乾香菇369/公斤、鳳梨173%、香蕉100%、芒果60%、橘子約40%,連民生攸關的麵粉都高達17.5%。在台灣目前總平均關稅率約6%,農業平均關稅率約16%的情況下,這些令人驚愕的高關稅年復一年地存在,傷害台灣消費者權益和經濟生產力;行政高層卻不聞不問,縱容部會官員們溺愛廠商,令廠商耽溺於保護之中、阻絕了國際競爭、戕害了台灣競爭力;等到面臨諮商壓力需要降稅開放時,再來面臨業者施壓、包圍、堵路、丟雞蛋,行政部門再龜縮起來,以「民意」大纛回拒開放,或簽下一個空有其名、「不自由」的自由貿易協議。整個官僚體系都「不沾鍋」的結果,這大概就是台灣未來的寫照吧!


靠對岸已不管用


對照韓國和其他先進國家的打拼情景,我們以這種「玩家家酒」的態度面對國際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其實受到許多國家的輕視和揶揄。韓國為了美韓自由貿易協定,承諾10年花費1000億美元協助農業轉型。
我國迄今為止,沒有特別為自由貿易協定的產業轉型編列一毛錢預算。既不調降保護程度,又不進行調整,卻想簽署協議,當然處處不能開放。據聞,東南亞某位和我國關係密切的領袖,就非常驚訝於台灣竟然在諮商中不了解自己要什麼、能給什麼,毫無談判策略的態度令他們啼笑皆非。而歐盟甚至於明說:不認為台灣已經準備好了!
連中國大陸都有一個800人的智庫來研究自由貿易協定,其中400人實際進行研究。我們寥寥120人研究、窮酸可怕的預算就想要深入協定的堂奧,不僅低估了自由貿易協定的難度,更會因缺乏對彼此產業的充裕研究,而在諮商中被人看清、看扁;甚至因不了解國際簽署趨勢而被牽著鼻子走,卻又無能為力。
如果將台灣目前經濟學界數百位和國際經濟有關的專家全部集結起來,以足夠的資源進行12年的研究,也許還有機會彌補該項缺失。否則,繼續向對岸拋媚眼、要讓利已不管用;只有靠「念力」和祈禱,來逐步加入TPP了!


〈經濟人語〉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台灣經濟生死門總論 (旺報訪問版主 2012.6.20)

台灣經濟生死門總論-東亞競簽FTA 台經貿危機倒數


·         2012-06-20 00:57 旺報 【記者陳秀蘭/專題報導】


     美牛開放與否,朝野吵翻天。南韓卻可以為了簽FTA10年前就砸了1千億美元,相當台灣農委會30年預算總額來補貼南韓農業損失,但台灣呢?面對ECFA後續貨品貿易協議談判,台灣能不搶先中韓、中日韓FTA一步完成?這是攸關台灣生與死的關鍵轉盤抉擇。本報深入兩岸ECFA早收清單在農業、工業、金融、電影等各領域執行情況及南韓因應FTA產業補貼對策的他山之石案例,盼能讓台灣逆轉勝。


     「誰成功成為區域輻射架構中心,誰就是贏家」,商研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杜震華說。但是,美牛開放與否迄今無法解套,台灣想要藉此重啟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布局瀕臨破滅。


     美牛不開放 TIFA不復談


     美方已經講得很清楚,美牛不開放,TIFA是不可能復談;「難道台灣的前途,要被一頭牛擋住?」1位經貿官員痛心的警告。


     為爭取台美TIFA重啟,今年3月初馬英九總統宣布檢討含瘦肉精牛肉開放後,朝野為了牛肉開放,立法院已經空轉超過100天。截至立法院上會期結束,牛肉開放還未解決,臨時會恐怕還有得吵。


     加上豬農抗議,主要是有人擔心,儘管政府保證未來含瘦肉精的開放策略,是採「牛豬分離」,但美牛含瘦肉精失守,美國已有國會議員揚言不接受「牛豬分離」,未來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要簽署,含瘦肉精豬肉開放只是遲早的事。


     曾在多次台美談判中,與美方有交手經驗的官員說,「以台灣特殊的政治處境,如果什麼都不讓、什麼都不開放,誰會對你的市場有興趣?」,「難道擁抱大陸,是台灣唯一的選擇?」。


     ECFA後續談 進展緩慢


     問題是,兩岸ECFA後續貨品貿易談判,台灣可以完全迴避農業等敏感農工產品開放?實際情況也不是如此。兩岸從2009629日簽署ECFA框架協議,自2010年元月開始執行兩年3階段早收清單降稅時程,年底將全部執行完畢。但兩岸ECFA後續談判已逾年餘,進展緩慢。今年4月初,友嘉集團董事長朱志洋在一場「工商建研會與閣揆有約」的座談會上,忍不住抱怨兩岸ECFA貨品貿易協商我方忌憚陸方要求開放的項目,「雙方談判本來就是互有往來,政府不該羈絆小鞋,影響大局。」


     中韓FTA若搶先 台必輸


     所謂陸方要求開放項目,說穿了,就是農工敏感產品。他說,受到歐債衝擊全球景氣,今年5月台灣出口雖然負成長,但像工具機等納入早收清單的產品,對大陸出口卻是正成長,是唯一擺脫負成長宿命者。


     他覺得兩岸ECFA早收清單確實發揮對抗不景氣效益,但讓他擔心的是,政府在面對市場開放時,腳步躊躇。一旦中韓FTA搶先ECFA後續協商一步簽署,對台灣出口衝擊相當大。「再簽ECFA也來不及了」,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也憂心說。


     杜震華說,面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趨勢潮流,包括新加坡、南韓、中國大陸等,大家都在搶區域輻射架構中心。「誰成功成為區域輻射架構中心,誰就是贏家」。


     他說,FTA簽得愈多,在市場進入就愈開放,愈能競爭成為區域輻射架構中心。一旦成為區域架構中心,帶來的不只是貿易成本降低、增加對外貿易出口,最重要的是投資的磁吸效益。


     根據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祖嘉比較新加坡與南韓洽簽前後發現,不僅外資投資呈現3倍成長,本地投資也因市場開放帶來更多市場機會,國內外投資保守合計至少增加46倍。


     各國積極簽FTA 吸引外資


     杜震華說,新加坡僅約台北大的國家,製造業不多,但為什麼要那麼積極簽FTA,因為FTA帶來不只是貿易出口增加,更重要的是,自由化吸引更多跨國企業投資,外資投資增加,商機增加,本地投資也會增加,自然提高就業機會,提高國民所得。


     他說,新加坡已經簽了18FTA,南韓更從2002年訂定「globle korea」戰略目標,儘管南韓農民示威抗議,反對聲浪不比台灣小,但南韓政府不惜砸大錢補貼,堅持朝政策目標前進。「大家都在搶當區域輻射架構中心」。


     短短10年時間,南韓已經與歐盟、美國、東協等簽署FTA,最近南韓又與中國大陸啟動中韓FTA談判、中日韓FTA談判年內也要啟動。


     簽FTA 就看主政者的決心


     「每個國家都有各自很強的政治困難度,面對市場開放也都有壓力,台灣不是唯一,但南韓、新加坡做到了。」杜震華認為,「主政者決心很重要」。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說,東亞競簽FTA大戰已經開始了。經濟部長施顏祥將這場戰爭定位為「一場攸關台灣生存之爭」,問題是主政者打這場戰的政策決心有多少?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啟動願景 尋求台灣共識 (經濟日報 社論 2012.6.20)





啟動願景尋求台灣共識



 



















【經濟日報社論】



2012.06.20 01:42 am



 



聯合報系所有媒體近日啟動「願景工程」,推出「關鍵兩年.台灣快轉」系列報導,其中他山之石部分,聯合報系記者親身訪問韓國,做了現場實況報導,看了讓人深自警惕,若有所思,未來台灣朝野是繼續惡鬥,政務持續空轉,坐視台灣的國際地位一再流失,或者設法尋求共識,找回我們的競爭力,應是台灣當前最急迫的課題。


 


韓國於今年6月晉升「20-50俱樂部」,成為全球第7個平均國民生產超過2萬美元,總人口數超過5,000萬人的國家韓國正式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也是二戰結束後獨立的國家中,唯一擠入該俱樂部的國家。


 


面對此一情勢,一向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的台灣,當然是百味雜陳。曾幾何時,年年來台灣學習各種施政的韓國,竟然已經將台灣拋諸腦後,先馳得點。而台灣卻連一個在先進國家稀鬆平常的油電漲價也鬧得沸沸揚揚,有如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真是情何以堪。


 


韓國目前的發展雖然情勢一片大好,卻也經常誇大其優勢。國際間由於物價差異太大,加上匯率不穩,已經不太用匯率換算的人均或總量生產,多半使用經購買力平價(PPP)調整的人均生產來進行國際比較。由於台灣不太用貶值的出口競爭手段,加上關稅保護較少,物價長期低於韓國,造成購買力調整的人均生產反而長期超越韓國;以2011年為例,韓國為31,700美元,我國高達37,900美元,超過韓國20%。這個明顯的差距,二次戰後長期以來都是如此;台灣部分人士常說,台灣由四小龍「之首」淪落為「之末」,而韓國由「之末」升為「之首」,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反之,韓國這些年來的確有不少值得學習的地方:例如韓國三星稱霸電子業,並即將和台積電在晶圓代工業正面對決、現代汽車崛起後大量搶占歐美車市、LG和三星手機設計和功能擄獲人心而打進各國市場、以偶像劇和歌舞雄霸亞洲娛樂市場的「韓流」令人瞠目結舌、自由貿易協定已經讓韓國在主要出口市場享有免關稅待遇。這些「韓國現象」,在在凸顯韓國的快速發展和企圖心。


 


然而,光明的背後還是隱藏了灰暗:韓國勞工工時全球最長因而缺乏休閒、自殺率亞洲第2高並直追日本、中小企業因資源分配不均而無力和大企業競爭、最高和最低所得十等分家庭收入的倍數9倍,大幅超過台灣的6.3倍、在IMDWEF的評比中,韓國競爭力都明顯落後台灣。易言之,在亮麗的經濟發展背後,韓國的社會還是存在著種種問題。


 


話雖如此,韓國近年來還是在不少面向超越了台灣,包括平均壽命、醫師密集度、成人識字率,韓國都已經超越台灣;連攸關未來勞動力的婦女生育率,韓國也高於台灣。長此以往,我國相對競爭力將逐漸落後。


 


目前,台灣除了外部競爭壓力和對岸限制台灣國際發展空間以外,最大的內部問題出在兩岸政策上的歧異。執政黨和在野黨的統獨「零和賽局」,導致兩岸政策無法獲得共識,無法像韓國以中國大陸為腹地來全力發展經濟,連帶無法共同努力提出精緻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方案,兩黨的精力無謂地耗費在國會無止境的對抗上。想獲得突破的途徑,或者是執政黨充分妥協,以「國是會議」來尋求兩黨共識,提出具體方案;或者學習韓國政府,不惜代價地推動政策。如果維持蹣跚現狀,結果大概就像龜兔賽跑,雖有兔子的矯健身手,卻只能發現一覺醒來原地踏步,眼看著韓國和其他競爭者抵達終點了。


 


2012/06/2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希臘是否留在歐元區會產生「蝴蝶效應」(台灣時報 社論 2012.6.19)

希臘是否留在歐元區會產生「蝴蝶效應」

希臘大選撙節派獲勝,抑制歐元區經濟的震盪,更使全球經濟活動出現正面的效應。

 今天全球都在關心希臘國會的選舉;結果由撙節派勝選,全球投資人大大鬆了口氣。台灣股市也跟著全球股市強勁反彈了一百二十五點,挺進到接近七千三百點的位置,成交量擴大到八百多億元新台幣。可以說,股市的氣氛已經轉強,稍稍脫離了證所稅風波及歐債危機雙重夾殺以來的頹勢。

 但是可能有不少國人還不太清楚,為何一個不算太大的希臘,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如此之大,竟然其國會選舉結果會對全球的股市有如此顯著的影響。其實,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之下,加上全球資金大量游動的狀況下,全球經濟已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任何一個主要市場發生重要的政經變化,就會快速傳導到其它金融市場。因此,一個規模不太大的希臘,其政經發展會影響到萬里以外的台灣,其實也很正常。

 然而,許多人還是不瞭解,這種影響的途徑到底是如何產生。希臘國會選舉結果,會關係到希臘是否留在歐元區,也就是希臘是否會繼續使用歐元,或是要恢復其原來的貨幣「希臘德拉克馬」(Greek Drachma)。目前撙節派獲勝之後獲得組閣權,新政府會接受歐盟政府提出來的「撙節方案」,刪減希臘過度的補貼和支出,交換歐盟提出的鉅額貸款計畫,協助其度過難關。整個歐盟的經濟問題將逐步緩和,對全球的貿易也會逐步恢復正常。在全球都預期歐盟經濟將逐漸恢復的情況下,各國的投資行為才會恢復,經濟也才會獲得成長。

 但如果情況相反,也就是撙節派失敗,則極端派將會選擇放棄歐元,以舊希臘貨幣的使用來發揮「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效果,也就是會以本國貨幣的貶值,來促進出口、減少進口來促進經濟成長,恢復經濟活力。但這種如意算盤很難成功,因為希臘舊貨幣在恢復之後,會得不到各方青睞,其幣值不是簡單貶值而已,極可能是完全崩潰,因為沒有人想持有這個不被看好的貨幣!其結果將是希臘經濟的完全崩潰!豈止是希臘崩潰,其它的西班牙、葡萄牙,甚至於義大利,都會發生骨牌效、相繼退出歐元區,歐洲經濟一團混亂。這不僅讓歐盟無力支援這些規模更大的經濟體,甚至連德國和法國這些核心國家經濟也受到牽連,導致全球貿易更加萎縮,讓全球經濟繼續沈淪!

 這就是全球為何極度關切希臘選舉結果的原因:只要撙節派獲得勝利,全球都會雀躍不已而買進各種資產、增加各種投資;若是撙節派失掉大選,全球投資人都會大賣股票、企業減少投資,全球經濟受到重創而繼續往下探底!這就是它能夠立刻影響台灣股市達到百點以上的道理。物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蝴蝶效應」,說在墨西哥灣有隻蝴蝶拍動了翅膀,極可能透過層層的擾動而在美國德州上空發生了颶風。但這所謂的「蝴蝶效應」只是在說明其不可預知的效果。對於希臘選舉的結果所產生的「希臘效應」卻是極為清楚、巨大,而且可以預測其發生的!

 這就是全球化之下、金融市場整合,加上大量國際游資可以自由進出國界所產生的風險。國際間曾經有專家(美國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耶魯大學的托賓教授)建議應該讓全球化有所限制,特別是在資金的國際進出上課徵「托賓稅」(Tobin's Tax),來減少這種風險,但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任何國家採用,都害怕國際資金因此會退出該國市場。如果使用的話,其實是可以局部減少這種國際資金大幅在國際流動的擾動性效果。但更好的做法,應該是歐元區本身必須要有更嚴謹的成員控制機制。當年希臘根本就不符合使用歐元的條件(債務、通膨、利率的條件其實都還不夠成熟),勉強使用的後果如今就付出了代價;這也使得德、法兩國目前要求成立「財政聯盟」,嚴格控制成員國的財政支出。

 我國應該由「希臘風暴」學到教訓,好好地撙節支出,否則大浪一來將無可用資源,只能隨波逐流、甚至沒頂!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美牛問題攸關你我的未來 (旺報 名家 2012.6.13 C7)

名家-美牛問題攸關你我的未來


·         2012-06-13 00:55 旺報 【杜震華】


     執政黨將於615日前處理完《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也就是針對美牛的萊克多巴胺(瘦肉精)原來必須「零檢出」的要求,修改為「合理的」容許量,讓美牛可以在原來雙方議定的規範上,恢復對台灣的出口。這個舉措目前受到在野黨和少數執政黨立委反對,認為非要維持「零檢出」,否則難以保障國人身體健康。


     關係台灣政經前景


     不管是在野黨或執政黨的少數立委,對國人健康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態度當然值得肯定。然而,美牛問題能否獲得雙贏,其實關係到台灣是否能順利和美國完成「貿易及投資架構協議」(TIFA)、後續的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及參與「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的機會,甚至關係到台美之間未來的政治關係。而能否和美國簽署TIFAFTA、順利進入TPP,將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台灣經濟的未來;能否維持和美國良好的政治互動,也關涉到台灣未來的政治前景和區域穩定。因此,如果說美牛問題攸關我國,也就是你我大家,未來的政治及經濟前途,其實並不為過!


     任何決策都要考量「成本」與「效益」,只有在「效益」顯著超過「成本」之下所做的決策,是合理而應該受到支持的。一般人會將自來水煮成開水飲用,而不去購買完全無菌的包裝純水,就是因為純水價格高而燒開水便宜;即使飲用燒開水還是有很微小的致病風險,但衡量其成本和效益的比例還是很「划算」,所以一般不會選擇購買純水。但如果是在高雄楠梓地區,過去自來水品質不佳,即使燒開飲用仍有致病疑慮,因此許多民眾寧可購買純水使用;這種選擇也是基於「成本」和「效益」的綜合考量。除了極為富裕的有錢人,一般不太有人因為純水無菌,就完全不考量成本一股腦地去購買純水飲用。


     是生存與發展問題


     同樣的道理也該運用到「美牛」的處理上。為了健康而管制美牛進口當然很好,但如果成本遠遠高於效益,就不是明智的選擇。美國貿易代表日前和我國經濟部長晤談時已經清楚表達,只要台灣合理解決美牛問題,美方立刻會重啟TIFA諮商,而TIFA的簽署已經被美國視為FTA諮商的先決條件;台美如果無法重啟TIFA諮商,後續的FTATPP幾乎確定無望,而可以和其他國家沿例簽署的機會也將延宕不決;在當前嚴峻的國際貿易競爭中,我國已經落後其他競爭對手太多,些微的拖延都會造成顯著的負面後果,時間真的不容許我們繼續蹉跎!


     別的不說,單是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在5月分生效之後,韓國出口到美國的工具機已經不必繳付3%-5%的關稅,我國工具機對美國出口曾經在美創下市占率3成的佳績,在目前的劣勢下可能連1成都不保。不趕快和美國簽署FTA並適時加入TPP,未來台灣經濟只有更依賴中國大陸;即使以純經濟風險考量,這也會提高風險而不是好的發展。美國人吃美國牛肉久矣,我國又有「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的管理原則,民眾還有疑慮的話還可以自己選擇不消費;將你我未來的前途因為這個個案而拖延、惡化,顯然不是智者所應為。


     如果台灣經濟發展困頓、政治無力自主,即使政權再輪替也是爛攤子一個;在野黨要有遠見才有資格承繼政權──美牛不是「原則與好惡」的問題,而是「生存與發展」的問題,真的可以見好就收了!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好人如何做出好事 (經濟日報 社論 2012.6.2)





好人如何做出好事?



 



















【經濟日報社論】



2012.06.02



 



總統大選之後,馬政府狀況連連:從油電價調漲、美牛是否開放進口、國營事業管理無方、證所稅版本一變再變,到12年國教被高度質疑等,每次推出的「新政」似乎都不夠周延;一旦受到質疑,立刻又變成「朝令有錯,夕改何妨」。主事者但憑上意,無力、無意為政策辯護,弄到最後成了四不像,到處被譏為「天龍人治國」。


 


這一切顯示,政府在推出新政之前,沒有周全地研究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包括經濟面、政治面和社會面,以及推出新政的模式、時程規劃等全套評估。否則,在經過詳細評估下,理當有「最佳政策」及「次佳政策」,並應秉持「執最善而固執」的態度,不該經常出現「內容有彈性」、「看立法院而定」、「先求有再說」的模糊性政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政府可以參考美國政府對新管制政策的評估要求,減少這種有損政府形象、降低政府支持度,甚至可能因民意強烈反彈而失去政權的「新政」。行政院可責成研考會以美國制度為藍本,依我國國情調整後再採行,讓未來的政府施政更加精緻且圓融,不會老像一群沒有社會經驗的好人意圖做些好事,但卻狀況連連,甚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美國在第一次能源危機時,福特總統要求聯邦政府在推出新管制前,必須進行通貨膨脹的影響評估。到今天,這種對於新管制的影響評估持續擴大範圍,已成為美國政府施政的必要基礎。卡特總統創立了「管制分析審查團」,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領導,每年審查一、二十個政府新管制,要求其在數學分析下的效益必須超過成本。其後,雷根總統和柯林頓總統都要求新管制必須有數量化的成本效益評估,並透過白宮的「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強力監督,政府機構被要求依照「成本效益」或「成本有效性」做出決策。


 


所有的新管制都必須在送交聯邦登記書(登錄所有的政府管制措施)出版前至少兩個月,送交「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審查。當經濟影響達到每年1億美元時,就屬於重大政策,必須將管制影響評估送交「管理與預算辦公室」,該辦公室可要求提出顯示效益和成本的證明。


 


布希總統進一步要求,每一種風險評估必須是「一項客觀的、實在的及科學的平衡分析」,並建議各機構將其這些分析和技術文件交付「獨立的同業」審核。政府機構甚至被警告,交給「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審核的計畫管制,在下列情況下會被駁回:一、分析是不適當的;二、管制標準的設定不被分析報告認可;三、管制和總統對管制審查的行政命令不一致。布希政府(屬不偏好政府介入的共和黨)的第一年就駁回了17件新管制計畫,柯林頓政府(屬偏好政府介入的民主黨)也在8年內駁回16件。


 


我國目前的各種「新政」,大概都是由各部會各自研究後擬出初案,送交行政院討論後定案。如果要求各部會在提出將有重大影響的新政之時,仿效美國須同時附上數量化的成本效益、模式、時程的詳細比較分析,並責成主計處或研考會或其他智庫迅速提出「專業審查意見」,供行政院討論時參考,也許不少負面發展就可以大幅減少。例如,證所稅課徵對證交稅的衝擊,似乎沒有被財政部充分考慮,如果納入成本效益分析考量,也許提出的模式和時程都會和現在不同,也不致被譏為「變形蟲」,影響政府威信,顯示美國這種新政事前評估的模式非常值得參考。當然,數量評估也有極限,但有會比沒有要好,否則美國不會持續擴大其應用範圍。


一群好人要做出好事,沒那麼簡單,何妨善用他人的經驗與智慧!


 


2012/06/02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