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媒體訪問版主對新閣看法

劉憶如任財長 學者盼讓人民「有感」


·          2012-01-30 【台灣醒報/陳昭妤】


    新財經內閣出爐後,學者們一致叫好,但也呼籲新內閣除了追求經濟成長率,還要讓人民「有感」。不少財經科系教授特別稱讚現任經建會主委劉憶如,除了有財政科系背景,還有許多實務經驗,接任財政部長再適合不過。但仍有藍委擔心,劉憶如無法做出耳目一新的政策,是否適合該職位有待時間檢驗。 


對於近日公布的新財經內閣,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聶建中受訪時表示,僅管這波名單無特別新奇的人物,但從接任行政院長的陳?來看,其不僅有強大的財稅背景、在金融界耕耘有成,內政上也有諸多歷練,可看出馬政府現階段強調拚經濟的主軸。


    此外,聶建中特別稱讚劉憶如接掌財政部的人事分配,他指出,劉憶如的母親郭婉容也是財政部長出身,劉憶如在耳濡目染下,概念較全面。加上其有財經科系背景,又有實際政策的經驗,對財稅政策嫻熟,「接任財政部長比當經建會主委更適合。」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杜震華也認為,陳?有財經法律背景,懂財又懂法,2008年最嚴重的金融海嘯都度過了,他相信有經驗的政府在面對歐債等外來危機時,會更有方法。杜震華也說,劉憶如有魄力也有膽識,未來可望徹底執行所得重分配,「財政部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然而,仍有不少藍委接受他報訪問時,肯定現任財政部長李述德,如國民黨立委林福德就說,李述德在財長任內,表現認真且勇於擔當,對於劉憶如接手財長一職,他還可以接受。蔡正元則擔心,李述德是真正懂財經問題的專家,任內也做出多項有創意的改革,而劉憶如在財政問題上,則尚無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是否適任,還有待時間檢驗。


    對於新內閣的建言,聶建中和杜震華一致表示,比起外患,內在的經濟問題更重要,「特別是要讓人民有感。」杜震華說,雖然歐債和美債等外在危機迫在眉睫,但國外因素影響的畢竟是出口問題,人民的感受不大。他認為,新內閣不應只追求經濟成長率,反而應該著重降低失業率、重新調配資源等,並且隨時調查人民幸福指數,了解民眾對政府不滿的點為何,加強改善。


    聶建中也建議新內閣,除了提高國內GDP,也要提高人民幸福感。他指出,台灣的經濟環境容易受國際牽動,因此建立好的金融環境很重要,特別是為金融業創造獲利,讓經濟環境更健全。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財經議題在大選退居二線的意涵 (台灣時報 社論 2012.1.10)

財經議題在大選退居二線的意涵

正常國家財經政策的議題是選戰主軸,台灣的選舉卻淪落為口水戰。

 本週六就是總統大選的投票日。在財經議題如此重要的台灣,選舉的主軸議題從選戰初期聚焦在副手個人的操守,到泛藍陣營的內訌分裂,乃至於宇昌投資案的風風雨雨,居然都沒有環繞在財經政策相關的議題上,再次顯示了台灣民眾和先進國家民眾關切的問題還是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對台灣政治發展的意涵,以及對於主要政黨未來選戰主軸的影響,值得吾人注意。

 在成熟的民主國家,選舉時經濟情勢的好壞,或選民對候選人未來掌握經濟能力的看法,幾乎就可以決定選戰的結果。然而在台灣,經濟情勢的狀況雖然也不能輕忽,但是只要民眾認為未來的經濟狀況應該還可以,或認為候選人大概難以改變情況時,就會希望從候選人的特質中獲得更多自己想要的其他東西,乃至於經濟議題的重要性下降,非經濟事務經常成為更重要的考量。這種情況很可能會影響到主要政黨在未來在選擇候選人時的重要條件,使得候選人本身對於各種批判的「免疫力」超越了「執行力」,對於台灣未來發展的影響如何,值得深思!

 台灣股市在去年 十二月十九日 十點三分來到了六千六百六十六點。依華人社會的傳統看來,原本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數字,但事實上卻跌破了「十年線」如果不計股利,這意味著股民們「打拼」了十年,結果卻是一場空。更有趣的,是當天的收盤價來到六六三三點三三,雙重地完成了馬總統上次競選「六三三」的「承諾」,令股民們難以消受這份難以置信的「大禮」!

 然而,在國內外各方都不看好今年景氣的情況下,目前有氣無力的股市和利空不斷的經濟狀況似乎都難以引起選民及媒體的太大興趣:反正經濟大局就是如此,不管是誰當家,大概都影響不了太多!因此,在藍綠兩者都能製造出類似尺寸的大餅上,如何去切出大家滿意的分配狀況(也就是社會正義),以及能否自主地製作和分切這個大餅(即兩岸關係),成為了大家關切的議題。這和西元兩千年時,在經濟情況還算不錯的背景下(成長率百分之六、失業率百分之三),藍軍卻在民眾對「黑金政治」反感而失去政權的情況相當類似 - 經濟不是主軸,公平、自主及廉潔與否成為了關鍵!

 然而,失衡的財政早晚必須矯正,藏污納垢的地方財政早晚必須解決,中南部發展失衡的問題早晚必須面對,年輕人的就業能力早晚必須強化,傳統製造產業的競爭力早晚必須提升,受保護的農業早晚必須面對國際競爭,中小企業使用社會資源遠不如高科技大企業的問題嚴重。種種財經問題早已啃食著台灣的財經根基,卻無法在選戰中獲得重視 - 不僅民眾不關心,也沒有舉足輕重、令人信賴的學界或智庫能夠藉機對這些議題提出擲地有聲、暮鼓晨鐘的針砭,讓問題獲得澄清、病因得以消除這是台灣民主發展迄今無法脫胎換骨、更上層樓的最大遺憾。

 股市到目前為止,沒有在政府基金的拉抬下明顯上漲,無法對大選造成對執政黨有利的發展;不少股民怨聲載道,認為政府「護盤不力」!然而,在任何一個先進的民主國家,都不會看到政府在選前為選舉去刻意拉抬股市,除非完全符合這種基金設立的目標和條件。因此,如果因為政府看出此刻的拉抬將會完全無效而放棄拉抬操作的話,這才是我國股市正常發展的契機!讓選舉前的股市操作從台灣消失,才會有一個理性、穩定的股市和逐漸成熟的選民。

 在這種「股市無戰事」的情況下,讓我們回歸到經濟的基本面,討論國家社會面對的財經問題該如何解決,哪一個政黨提出的對策比較合理可行,哪一個團隊的財經成員較有能力解決財經問題,才是我們在選戰中應該重視、討論的議題。其他的問題並非不重要,但如果國人對上述的議題興趣缺缺,只顯示了社會的發展仍然不足,民眾的知識和遠見仍然有待加強 - 而這些問題如果嚴重的話,過去執政者們也都有責任!

 寄望四年後的大選,少談候選人的個人操守或隱私,多談財經問題如何解決的政策,台灣才會進步得快些!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台北能超越台北嗎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2.1.2)

台北能超越台北嗎(杜震華)


 


2012 0102


 


被台北市引為重要市政建設的「路平專案」居然出現了坑坑洞洞,市長實地勘查後大為「震怒」,下令刨除重做。如果一件簡單的「路平」工作,都要勞駕市長大人御駕親征才能搞定,我們對台北市政及未來的發展其實是相當擔憂的!


 


全球各經濟體除了在國家競爭力上進行激烈的競爭以外,各大城市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服務業的跨國投資愈顯重要之後,「生活環境」已經成為吸引跨國企業及人才進駐意願的重大因素。因此,國際城市生活品質的評比也成了企業諮詢機構的重要研究工作之一。





目前以城市生活品質為主要內容的,包括美國全球最大人力諮詢公司美世(Mercer),以及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所做的調查。美世的評比中包括的城市數目多達221個。經濟學人智庫則包括140個。要在這兩個調查中列入前百大都不容易,要擠進前50大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先進國家往往一國就列進3(如瑞士、日本)或5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甚至擁有8個,德國6個,其他13先進國分別擠進12個,根本排不進後進國家的城市。


除了三個日本城市,唯一擠進前50名的亞洲城市是新加坡。更難得的是,新加坡在短短的5年內(2006~2011)從34名進步到25名,進步之大令人矚目。台北市則是由81名退步到85名,不僅大幅落後日本幾個大城(東京、橫濱、神戶、大阪),也居於香港(70)、吉隆坡(76)和首爾(80)之後,進步的空間很大!



是否必須是一個大城市,才能夠在大量資源的加持下名列前茅呢?其實未必──2011年居首位的維也納只有170萬人,居次的蘇黎世130萬人,排第3的紐西蘭奧克蘭138萬人,13名的威靈頓40萬人,21名的澳洲伯斯 170萬人,日本神戶也只有150萬人;顯示大量人口並非都市生活品質的必要條件



 

道路坑洞影響評比


 


在美世的評比中,調查內容包括十大類:1. 政治與社會環境;2. 經濟環境;3. 社會文化;4. 健康與衛生;5. 學校與教育;6. 公共服務與運輸;7. 休憩;8. 消費品;9. 居住;10. 自然環境;並進一步細分成39個指標。





詭異的是,過去香港的《亞洲週刊》曾經在1996年開始評比亞洲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在1999年的評比中,台北居然以第2名(和大阪並列)的佳績擊敗了福岡以外的所有亞洲城市(東京4、新加坡5、香港9、上海9、高雄11、北京17),跌破所有人的眼鏡。顯然亞洲機構對於某些微妙的「亞洲價值」體會和歐美人士不同,或者能夠更精細地評估一些難以衡量的要素。例如,要如何評價被境外人士讚譽有加的台灣人情味?30分鐘內可以上山下海、隨時享用亞洲各地佳餚、遍布全市的夜市、24小時連鎖商店帶來的便利等等,能適當地納入評估嗎?



然而,坑坑洞洞顯然無法讓台北的排名往前進,不知前不久郝市長帶隊去新加坡訪問,到底學到了哪些「城市治理」的訣竅,讓「台北」能超越台北呢?而依照先進國家經驗,高雄和台中似乎也不宜整天自怨自艾吧!


 

<經濟人語>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