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別傻了 談什麼亞太教育中心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1.8.29)

別傻了 談什麼亞太教育中心(杜震華)


2011 0829


 


馬總統日前在高雄接受電台訪問,表示政府將投入46百億元改善校園,發展台灣成為「亞太高等教育中心」,吸引國外人才來台就讀。希望在2020年時每年吸引境外學生13萬人,佔大學校園學生數的10%;除了中國大陸以外,主要的生源目標是東南亞的印尼、印度、越南和泰國。


 


若是為了擺脫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台灣高等教育越來越落後於國際潮流所做的努力,我們可以理解與支持;但如果真的認為台灣有機會脫胎換骨,成為「亞太高等教育中心」,就算不是畫餅充飢,至少也是不務實的奢望──能夠不落後太多已是萬幸,別再自欺欺人地再搞什麼「中心」了!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2009年全球留學生有343萬人,比前一年成長12%;這被部分國家認為是個可觀的市場,卯足全力爭取這個商機。然而,有適當主客觀條件的國家寥寥可數,並不是有理念和計劃就可以追求的。2009年全球接受高教留學生的十大國依序為:美國66萬人、英國37萬、澳大利亞26萬、法國25萬、德國20萬、俄羅斯14萬、日本13萬、加拿大9萬、義大利7萬、中國6萬(南非6萬、奧地利6萬)。其他還有機會的包括韓國5萬、新加坡5萬、馬來西亞4萬、紐西蘭4萬。香港即使以高額獎學金網羅了一些中國的省市「狀元」,有助於未來的發展,但一年才1萬人的留學生卻難成為「中心」!



台灣去年高等教育體系內修讀學位的國際生加交換生只有1.1萬人,連周邊的澳門(1.4萬)和泰國(1.9萬)都趕不上,說要在8年後成長12萬人成為亞太教育中心,豈非好高騖遠?若是一位印尼或越南學生,有錢的可以到鄰近的紐、澳、星,對中文有興趣者可以直接到中國大陸,想要靠獎學金則台灣提供的機會非常有限。


若是一位印度學生,拿到台灣學位時自己國家並不承認,想在科學園區就業也問題重重,上述的其他問題也都成立;若是一位泰國學生,自己就有亞洲最好的亞洲理工學院,上述對台灣的競爭挑戰也都適用;若是一位馬來西亞學生,新加坡搭車就到,正在興建大量完善的外籍生宿舍,而不少歐美名校的分校也在擴張中,不知台灣的競爭優勢何在?


 


成高教國際化謬劇


 


也許,高層想逐步放寬大陸生來台,落實「國際化」的目標。先別說什麼「三限六不」或這算不算「國際化」,大陸菁英出國的目標是歐美名校,自己也已有一些歐美名校的分校,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也超越台灣,難道我們想追求的是大陸三、四流學生的教育中心?最嚴重的是,台灣社會主義式的薪資制度正在「逼迫」最菁英的教授前往港、澳、星等地,協助它們成為教育中心!





充其量,台灣只能對東南亞落後地區擁有外國籍的「假外生」(或「真僑生」)具有吸引力,因為日後有機會留在台灣工作,陸續將家人接來台灣!但這並不是國際化,只是各大學在小惠小利的政策下,掩耳盜鈴地配合演一齣「高教國際化」的荒謬劇而已。假以時日,我們極可能看到「數據」上高教國際化成就非凡,但這群「外國」留學生卻和我們的學生一起說中文、逃避英語教學的課程!

 


《經濟人語》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民進黨十年政綱財政篇評析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8.29)

民進黨十年政綱財政篇評析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和前財政部長林全日前公布了「十年政綱-財政與稅制篇」,主張財政改革應該從「國家永續經營」的理念出發,積極降低政府債務、實踐世代正義。民進黨執政後將推動「四年赤字減半,八年財政平衡」的具體主張。這的確是個極具前瞻性、有魄力的政綱,值得吾人加以肯定!


 


    在這個理念之下,財政篇提出了五項做法:一、追求收支平衡、負債餘額占GDP比例零成長或負成長。二、加強財政管理,預算不依慣例逐年延續。三、強化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四、持續組織再造,檢討僵化人事,重新配置人力。五、適度增加福利支出,規劃社會安全制度與長期穩定財源。


 


    這些做法從第二到第五項都相當具有見地,道盡了當前我國財政施政上的各項弊端。然而,即使每項都能逐步推動,是否能夠達成「預算平衡」,又能保持適當「經濟成長」的重大經濟目標,則不無疑問。其實,真要達成「預算平衡」並不困難,問題是在一個尚非高度發展的國家中,可否同時保有令人滿意的「經濟成長」,可能是民眾更關心的重點。如果民眾預期經濟成長因預算平衡而遲滯不前的話,這項政綱是否能帶來選票其實是大有疑問的!


 


    仔細觀察二十年來(1990-2010)我國主要的公共支出的占比,一般行政由百分之十一點五上升到十五點二之後,已經控制在十四點五;國防支出由百分之十九點二逐年下降到百分之十點五;教科文支出由百分之二十點七微幅上升到二十二點四;經濟發展支出由百分之二十七點五迅速上升到三十一點一,但迅速降到目前的十九點一;社會福利則由百分之八點八快速上升到十六。因此,如果還要「適度增加福利支出」,同時要逐年減少預算赤字,似乎只有大幅刪減國防、教科文、經濟發展等幾個大項的支出;除非能夠一方面刪減其支出,又能夠同時令其「生產力」大幅提昇,才能維持經濟成長於不墜。然而,有什麼有效方法能夠在短短的四年或八年內讓生產力大幅提昇呢?民進黨執政之下,曾經思考將公共部門的年終獎金彈性化來激勵政府績效,但卻在人事部門反彈下功虧一簣,如今民進黨的「魄力」是否大幅提高了呢?


 


    其實,還有一個不刪減主要支出,但還是可以達成預算平衡的方法,就是提高稅收,但同樣需要「魄力」。觀乎我國租稅負擔占國內生產比例逐年下降,由二十年前(民國七十九年)的百分之二十逐年下滑到去年(民國九十九年)的百分之十一點九。「十年政綱」中提到要讓不動產稅制逐步合理化(以實際交易價格課稅)、逐步取消租稅獎勵、逐步發展綠色稅制;然而,這些中長期政策不足以讓大量預算赤字快速消失,除非快速提高所得稅或營業稅率。政綱中沒有提到上述兩項重大稅種是否會有變化;但如果是一項伏筆,則又有欺瞞之嫌,不是有意問鼎江山者的適當行為。


 


    然而民眾真正在意的,是政府有沒有將錢花在刀口上,而不是何時必須達成預算平衡才行。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讓公共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使用,對國家社會產生更大效益的制度,才能獲得民眾的認同,投出手中的支持票。如果硬性設定四年「赤字減半」,八年「預算平衡」,但在三年後又遇到金融海嘯或景氣不振時,難道政府還要減少預算讓景氣更差、失業更高嗎?


 


    當民眾看到海關、署立醫院貪腐連連、設備不堪使用,外交人員的公共資源拿去養小三,新機場大廳漏水連連,行駛在爛煤渣鋪設的新道路像雲霄飛車,璞玉計畫演變成官方徵收民地去炒地皮時,和民眾談論預算是否平衡其實意義不是太大。我們固然肯定民進黨的十年政綱財政篇,但更期待行政效率和清廉的政治能夠同時出現,否則預算平衡帶來的負面效果極可能大於正面的!


大陸採購越多 執政黨票越少 (台灣商報 商論 2011.8.29)

大陸採購越多 執政黨票越少


 


杜震華


台大國家發展所副教授 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台灣香蕉和木瓜最近價格下跌,農政單位除協調「國軍副食」、監所團膳、加工處理以外,還發動大陸來台大量採購。表面上看來,兩岸政府都在積極協助台灣農民,然而其結果極可能是「大陸採購農產品越多,執政黨的農村票越少」,馬政府別以為在大陸出手相助之下,農民獲得更多「照顧」,就能夠換成選票!


 


    當時,國台辦高層要求大陸幾個省份的青果供銷社直接和台灣青果合作社聯繫,採購香蕉和木瓜來「調節」這些水果的價格,避免讓農民血本無歸。但也要注意莫讓價格衝太高而讓消費者抱怨,真是難為了對岸!


 


    有句話說:「魔鬼藏在細節裡。」當大陸來台採購水果時,聯繫的對口單位極為關鍵。一般來說,他們會找上熟悉的執政黨「掌握」的青果社或農會,而這些青果社或農會就會找上平日熟悉的「樁腳農民」來供貨,因此「受惠」於大陸採購的經常是少數和執政黨熟悉的農民,大部分農民不會直接受惠,只能在價格逐漸回穩之後感受到間接效益!


 


    然而,受到間接效益的農民一般不會認定這是來自於對岸的協助,只會抱怨為何在價格最差時,能夠銷貨給對岸的絕佳「機會」被少數和執政黨關係密切的「農政掮客」所掌握、獨佔,自己卻只能供貨給吃人不吐骨頭的「中盤商」,被剝削地體無完膚!因此,大陸採購數量越多時,「農政掮客」獲利越大,無法取得商機的農民「相對被剝奪感」越強,但民怨也越深越廣 執政黨的票越來越少!


 


    筆者近日造訪中部的一位農民,他根本就不加入農會,因為農會已經成為「利益團體」,只照顧自己的小圈圈;要讓農會在關鍵時刻收購農品平常就要和農會幹部喝酒、交際,融入那個小圈圈才行。青果社和農會其實都差不多,沒有關係想要被收購可沒那麼簡單。政府平日放爛這些機構,選舉時只好對其妥協拉攏。


 


    因此,我們面對了一個奇特的狀況:馬政府不願意建立一個兩岸農產品自由貿易的環境來互通有無、穩定價格,卻在供銷出問題時要對岸協助照顧我們的農民;而對岸越努力幫忙,馬政府的農民票跑得越多,中南部的票越來越少 而馬政府卻搞不清為何如此!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執政黨既患寡,也患不均;只是,他無能矯正這種現象,因為負責農政的官員掌握不了地方的「農政掮客」,只能「尊重地方」,讓後者獨佔獲利機會,繼續挖執政黨的牆角。馬總統兼任了馬主席,概括承受了利益不均的罪衍,卻對這些「黨員同志」沒輒!


 


    只是,台灣早已是資訊時代、網路社會,每種農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能夠統計、估測並預做處理之下,竟然會讓農品價格和過去五十年一樣坐雲霄飛車,年復一年地讓農民發愁、怨懟,農政主管卻能毫髮無傷,也真是台灣奇蹟!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穩定股市必須靠國家基金?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8.11)

穩定股市必須靠國家基金


 


   


由於美國債信遭到信評機構「標準普爾」調降,引發了全球股市重挫。台股八月九日受到前一日美股道瓊工業指數下跌超過六百點的影響,早盤一度狂瀉超過四百點。但在接近午盤時,突然出現強大力道買進權值股,支撐台股跌幅減至一百點以內。外傳這股神秘的大買盤就是政府「四大基金」進場護盤,台股指數終場只以下跌六十點作收。


只要國內或國際間出現了讓股市不穩定的重大事件時,眾多「股市投資人」和新聞媒體就會呼籲並期待「四大基金」和「國家安定基金」(國安基金)進場護盤。依據媒體報導,為因應此次「股災」(其實股市還在七千多點的「高檔」),我國居然是由蕭副總統領軍,在週末兩天連續邀集行政院正副院長及相關部會首長召開因應會議,督促行政院在「適當時機」採取必要的因應措施。而包括政府四大基金及手中握有銀彈的公股行庫也都已銜命進場護盤,來穩住投資人的信心。只要條件合乎,也會立刻啟動國安基金進場。









    所謂的「四大基金」,是指郵政儲金、勞退基金、勞保基金、公務員退撫基金。四大基金合計共有一點二兆元新台幣的投資額度,而國安基金的額度也有五千億元之多。如果真要全部拿來「護盤」,當然可以呼風喚雨、興風作浪。然而,這四大基金基本上是公務員、勞工、消費者的退休基金或儲蓄存款,被政府拿來當成「穩定股市」的籌碼是很奇怪的。在先進國家當然也有拿各種退休基金去國內外金融市場投資獲利的,但基本上都是進行「長期投資」,不會拿去為了「穩定」或「安定」股市來買賣的。因為萬一虧了錢,要如何善後都會產生難以令人信服的後果!


    其次,不管是四大基金或國安基金,在操作時還是要委託一些專業經理人來執行。在台灣這個到處都在違法販賣資訊,「從總統到工友」都可能是小偷的社會中,所謂的「政府護盤」其實是在冒極大的「內線交易」風險,沒有人能夠確保這些基金選擇的證券是合宜的、購買資訊是沒有被外洩的。而且,只要有這些基金的操作存在,市面上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基金明牌」,真真假假地販賣明牌內線資訊。其存在就是一個在股市興風作浪的來源!而如果在它們進場之後,何時將會「釋股」?會釋出那些股?也將成為股市「不安定」的來源!追根究底,到底這些基金造成的「安定」或「不安定」較多,可能沒有人能夠確定!


    而在金融市場國際化之後,四大基金和國安基金在股市的操作,更可能成為外資投資機構的「提款機」。因為外資機構多半是在市場相對偏低時進場購買一些績優權值股,而在各種基金進場護盤時,剛好為這些國外投資機構想「獲利了結」進行承接的工作,讓它們得以順利脫手。否則以外資機構購買的鉅額數量,其實經常無法順利出脫,其「獲利」或在國內市場「掏空」的情況反而比較溫和。因此,四大和國安基金只要進場,就極易成為外資機構掏盡國內利潤的幫凶!


    可能是基於這些原因,我們其實不會看到先進國家的政府握著「安定基金」來進場「護盤」。我們看到的多半是在市場狂跌時將股市買賣「暫停」或「中斷」,讓股市投資人冷靜下來;最壞是讓交易中止,不會由政府拿著納稅人的錢去狂砸。我國近來「經濟自由度」評比的表現退步,如果政府動不動就拿錢猛砸股市,強烈干預市場運作,不讓股市迅速找到均衡點,難保這項排名不會繼續退步!


    因此,我們強烈呼籲政府,除非對操作人員有萬全的資訊防範(但其實很難),而且基本上只做長期投資,否則還是別讓各種政府基金進場,以免成為美國芝加哥學派所批評的:反成為「不安定」的來源!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股災、美債與國債的關聯與因應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8.7)

股災、美債與國債的關聯與因應

  八月四日 (周四)美股、歐股暴跌,美股道瓊工業指數跌五百一十三點,跌幅超過百分之四點三;歐股也紛紛跌到兩年來新低。周五亞洲股市立刻跟進:日本、南韓、香港重挫百分之三點七至四點三;台股殺盤力道最狠,八八二檔股票跌停,終場大跌四百六十四點,跌幅高達百分之五點六,居全球股市之冠。台股一日「蒸發」一點二一兆元,平均每位股民單日損失十四萬元新台幣!

 在美國國債已經獲得兩黨的共識之下,全球股市竟然會在一夕之間崩跌,可說是跌破諸多專家的眼鏡。然而,全球經濟狀況卻又有各種烏雲罩頂,當幾個因素都湊在一起時,要股市不垮卻也很難。這次的背景因素包括:首先,美國債務雖達成協議調高上限二點一兆美元,但未來十年美國政府必須撙節二點五兆美元開支,包括國防預算、政府工程或失業津貼等都將面臨威脅;其次,歐債問題已經蔓延到西班牙與義大利,市場對兩國長期融資的能力憂心忡忡,深恐歐洲債務嚴重化會產生和美國類似的問題,衝擊全球經濟。而導火線則是日前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很差,外界擔心全球經濟恐怕會步入二次衰退,導致了這次的「股災」。

 只是,在全球皆災的情況下,為何台灣的「災情」卻又特別慘重呢?原因在於台灣的情況和美國、歐洲相當類似:目前累積國債為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十七,已經接近「公共債務法」明定的舉債上限百分之四十;而國債並沒有任何受到控制的跡象。加上台灣產業近日以來充斥著諸多企業面的負面消息,如韓國三星企業準備侵蝕台灣企業的地盤、宏碁電腦和幾家大型面板廠的未來前景不佳、台塑四寶在火災連連要關廠而受到嚴重衝擊、台灣石化產業受到環保的限制而前景黯淡。因此信心十分脆弱,在美歐股災之下難以承擔重擊,只能以最大跌幅告終!

 吾人應該如何看待此次全球股災,並未雨綢繆免受未來進一步拖累呢?其實,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全球的經濟已經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一地的風吹草動幾乎都會影響到其他各地的狀況,因為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行為會將各地的經濟榮枯聯繫在一起,因此要完全不受影響的確很難。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在這次股災中看到,各地受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特別亮眼的是巴西,它的股市還是上漲的!而新加坡的股市自三千點的基礎上只跌了七點,可說是基本上不受影響。這當然必須是當地的投資人對本地經濟信心十足,不受到國際股市動盪影響所致。因此,要不受國際股市衝擊,就必須讓本地經濟堅強地成長,能夠袪除各種可能的不利因素的影響!

 只是,我國的經濟情況能夠擺脫上述的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嗎?看來很難,除非選民能夠早日覺醒。每次選舉之前,我們的朝野政黨就會在社會福利上競相開出支票,要將已經是沉重負擔的各種福利津貼加碼,而對於公務人員的薪支也是毫無差異地給予加薪。至於能夠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各種施政措施,卻長期以來沒有顯著的建樹或作為。如果各種社會福利支出不斷擴張,但是卻對選舉的結果有效的話,國家的債務就會像歐美國家一樣持續增加,但卻無力進行具有生產性的各種建設,國家就會逐漸喪失成長的動力。而只有選民的素質提升、思想成熟,讓各種沒有充分道理的支出無法反應在選票的增加時,才會讓這種不負責任的「一遇選舉就開支票」行為受到抑制。

 另外,如何讓各種公共支出能夠發揮應有的功能,不僅不會浪費,也要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就關係到政府官僚的清廉度和能力。看看最近因貪瀆案而連連被羈押的醫療體系和海關體系高層,就知道長期以來的防弊體系完全沒有發揮效能,這個官僚系體的清廉度還有很大的問題。官僚的貪瀆弊端也會影響到官僚效能的發揮,因為會花大錢卻選擇不適格的廠商、提供二流或不入流的公共建設。只要比較一下台灣的各種公共建設和新加坡的建設,就會發現兩者的差異巨大;一家國際企業很容易就被新加坡的優美環境所吸引,很少企業會看上台灣的投資環境!

 美災、股災和國債的根本解決,在於國民是否能夠看清問題的本源,拒絕政客和本身的「投機」行為而已。


台灣願意學習金加坡來用人嗎? (台灣商報 商論 2011.8.8)

台灣願意學習新加坡來「用人」


杜震華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 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2004年綠色執政時,曾經被外長陳唐山先生以「鼻屎般大小」形容的新加坡,不僅長年在東南亞區域問題上扮演舉足輕重的力量,而且基本上被認定為新加坡「國父」的前總理李光耀先生一發言,全世界媒體和精英人士都要掩耳傾聽,深怕遺漏了乍現的靈光。就連台灣的政治人物,也要頻頻造訪新國,以獲得李先生的接待來彰顯自己的「國際地位」!


 


    為何蕞爾小島的新加坡,居然可以在複雜的國際情勢下,展現如此令人傾羨的「實力」,其實是值得台灣投下更多的精力來加以了解和學習的。而新加坡的發展策略其實很簡單,簡而言之就是「用人」加上「務實」而已。


 


    新加坡的「用人」,顯現在各種招菁英的政策措施上。除了過去提供獎學金招攬區域的優異人才前來深造,留下優異的精英以外,近十年來更是廣開大門招攬了一百萬的移民;企圖以更顯著的人才薈萃,來吸引各種跨國企業前來投資,帶來更多的高薪就業機會。本地競爭力不足的居民當然也會有怨言,但是無論是內閣成員或是李光耀先生,都不斷地提醒民眾:新加坡需要更多的智慧之士,和新加坡人形成競爭團隊來和國外的團隊競爭;如果為了減少競爭而拒絕這些智慧人士,那麼這些人才將被中國或印度等國使用,形成強大的團隊之後新加坡根本就沒有機會。因此,新加坡人必須「習慣於」和外來的菁英份子競爭。它的國家領導人不會因為有民意反對引進人才就去妥協、安撫民意;而是用清晰的邏輯,為政府的政策辯護。


 


    新加坡的政府領導群,則是更早就從高中畢業生中,選取最優秀的提供獎學金到海外唸到碩士學位回國,分發到政府或軍隊部門,加以嚴格的考核,再篩選才德兼備之士競選國會議員,再進入政府高層擔任次長;經過考核後擢升為部長。因此,所有的部長都經過層層的考核,但卻是年輕而且才德兼備的精英。基本上他們的能力很強,政府的智庫(例如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只要提供一些背景研究資訊,內閣就會經由詳細的討論,形成有效的政策,根本不需要學術界的「政策建議」,和台灣大大不同。然而,新國的官員待遇極好,部分薪資是和經濟成長掛勾,以激勵官員們的積極性。內閣總理在金融海嘯前的年薪約246萬美元(約七千萬台幣),部長的待遇約106萬美元,也就是約三千萬元台幣。其薪支是和該國收入最高的近五十位專業人士的平均薪資掛勾的,以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進入政府。


 


    台灣呢?民粹盛行的立法院竟然要求專業度極高的智庫領導待遇不可超過月薪18萬元的部長;這使得些智庫的高層主管十出頭萬元的月薪找不到適合的人願意屈就。而不管是主管的部會或是行政院,甚至連總統都沒有人為人才的需求來捍衛政策,只是乖乖地照著立法院的「規定」辦事,放任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下降也無所謂!這種只要好官我自為之,管它國家競爭力的鴕鳥行為,你說可能產生優異的官僚,或者是智庫嗎?


 


    看看用人政策,大概就可以預期未來的國家發展,你難道不會擔心嗎?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禮失是否能求諸野呢?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1.8.1)

禮失是否能求諸野呢(杜震華)


2011 0801


 


筆者此刻作客獅城,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及管理學院合辦之「高級行政管理碩士班」講授「亞太經濟及商業環境」課程。在備課的過程中,頗為驚奇地發現:新加坡平均家庭人口數為4.4人,遠高於台灣2.9人。在兩國婦女生育率都在1.0附近看來,這表示新加坡「三代同堂」的現象非常普遍,才會讓平均家庭人口數高於台灣1.5人!


 


在課堂上,這些主要來自大陸、求知欲極高的學員們為我解答了這個疑問,他們說新加坡政府為了鼓勵「三代同堂」,提供了不少優惠來促進這種優良的華人傳統。在驚訝於學員們學習之努力與深入之餘,我進一步搜尋資料,才發現新加坡政府真的做了不少努力:它在1995年頒布了《贍養父母法》,成為全球第一個將「贍養父母」之義務單獨立法的國家。若子女未能遵守,將被判處罰款一萬新幣(24萬元新台幣),或判1年有期徒刑。


 


政策鼓勵三代同堂


 


但要求子女贍養父母,不見得可以讓三代同堂。星國政府以多項政策直接鼓勵子女與父母同住:在購買政府建築之「組屋」(約市場商品房的23成價格,星國85%人口住在組屋)時,如選擇住在離父母家5公里以內,並保證10年內不搬離,就可得到3萬新元(72萬元新台幣)的獎勵。三代同堂的家庭申購組屋可享有優先權。年輕的單身人士不能購買組屋,但如和父母同住則可優先承購。周末子女探望父母時,可免收停車費。贍養父母者,每年可以退稅5千新元(12萬元新台幣)。第一次申購組屋者,若買在父母或子女同一社區,可以獲得4萬元(96萬元新台幣)津貼。35歲以上的單身人士購買轉售組屋(一般5年後可轉售)與父母同住,可獲得2萬元(48萬元新台幣)津貼。





顯然,務實的新加坡政府不認為僅靠宣傳或教育是足夠的,它以各種措施來造成足夠的誘因,吸引逐漸變得現實的現今年輕人願意和父母居住,來獲得實質的「效益」,以減少代溝和各種社會問題;而其成果也的確豐碩:4.4人對台灣2.9人的績效足以讓三天兩頭就只懂「宣導」的台灣汗顏不已!



奇怪的是,台灣到新加坡「學習」、「考察」、「拜會」的團體每年如過江之鯽,對於星國鼓勵「三代同堂」的政策措施卻似乎從未有人完整地理解並詳加介紹,進而讓台灣參考使用!有趣的是,搜尋資料時居然找到人事行政局兩年前舉辦的「全球化及領導能力研習班」,網羅行政院各部會12職等以上高階文官菁英數十人到新加坡學習兩周(20門課、6項參訪)的「研習報告」,洋洋灑灑地足足有70頁之多。然而,不知這些花了納稅人大把銀子的高階文官的「研習」活動,有沒有學到什麼政策,又落實了何種措施?讓這些銀子能夠「物超所值」,花費的時間「值回票價」?不只是犒賞高官們的辛勞,到獅城開開眼界的「自強活動」呢?



三代同堂的優良中華文化竟然得以在獅城保留。子曰:「禮失,而求諸野。」而台灣則似乎是「禮失,卻視而不見」!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