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政府不能自滿於失業率無感下降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4.26)

                                        政府不能自滿於失業率無感下降

 在國內外景氣逐漸回溫之下,國內的失業率也跟著下滑;官方陸續公布了失業率下降的數據,意圖營造選前的有利環境,更期望企業加速招人來獲得「滾雪球」的良性效果。然而,觀察一些就業的現象,我們必須指出就業狀況的各種「失衡」狀態仍然十分嚴重,政府不應滿意於失業率數字的下降,輕忽了問題的嚴重性,別用「台北觀點」延宕了「庶民經濟」的正常化!

 政府的數據顯示,全國失業率已由前年中的百分之六點零七逐步下降到今年三月份的四點四八,下降了一點五九個百分點,大約是新增了十六萬人的就業機會。然而別說就業的內涵,就連這個數據也高於周邊競爭國家在今年初的表現:韓國百分之四點二、香港三點六、馬來西亞是三點二、新加坡二點二,泰國更是一,我們不能得意太早;尤其列於四小龍之末,令人難堪。

 當然,政府在各地努力辦理「就業博覽會」,企圖做好媒合工作來促進就業。各地就博會也都熱鬧非凡地順利舉辦,廠商使出渾身解數招攬新員工。然而,許多高科技廠商卻找不到合用人才,眾多求職者也經常抱怨看來不錯的工作卻「看得到、吃不到」,工作還是在那裡,但就是沒有適合的人才可以被「媒合」。

 兩個明顯的現象透露了就業市場的問題:一是高雄市日前招考公車駕駛,一百五十五個缺額卻來了一九四七人報考,每十二點五人才能錄取一人,不到百分之七。要考上這個職位談何容易?先要有難以獲得的大客車駕駛執照,再通過嚴苛的開車穩定度測試,為了就是穩定的收入和福利。另一則新聞是日昨中油、台電、台水聯合招考九二六人的職缺,卻來了五萬多人報名,實際到考的也有三萬一千人,錄取率約在百分之三。原因無他:這些公營企業的待遇較高而且穩定,一考上就是三萬六千元月薪,四年後調到四萬六千元,外加穩定的福利!

 換言之,目前就業市場的不平衡,在於求職者希望獲得一個稍微好的待遇,加上穩定的福利制度。這種條件公共部門可以提供,當然招來大量的求職者或轉職者,每次都造成新聞、引起轟動。然而,如果是可以提供類似條件的企業,其要求的求職者本身條件就相當嚴格,多數的求職者都無法具備。因此,在眾多就博會中釋出的工作機會多半是業務工作,就是要雇員辛苦地去推銷產品,而待遇和福利卻都不令人滿意,如何能媒合成功?

 要解決這種就業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在大環境的營造上,政府必須讓國內外企業願意在台灣投資,而投資環境就涉及了各種各樣的條件。由於外勞和本勞掛勾,許多企業認為台灣工資太高不願意在此投資,東南亞使用外勞卻可和本勞脫勾的,其「投資環境」自然被認為優於台灣。所以保障本地的外勞人權,當然就惡化了投資環境,台灣如果繼續堅持這種高標準,就必須付出代價。另外,十年來周邊國家都陸續地自由貿易,不必在出口時繳付關稅,台灣在出口還要交外國的關稅,使得出口相對困難,也影響各種投資,這當然也是投資環境惡化的因素之一。加上環保制度不健全,使得廠商即使通過環保標準,也不能保障未來的營運不受地方和民眾的干擾。這是政府過去環境影響評估貪圖「便宜行事」造成的後果,現在正在付出代價!

 在大環境能夠解決之前,內部就業環境的改善其實幫助有限。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教育,開放太多低品質的高教機構下,教育出來的大學畢業生沒有受過嚴格的要求。少子化之下又為了搶生源而不敢淘汰劣質學生,其結果是造成大量沒有品質的大學畢業生,當然無法符合企業的需要。這些過去不負責任的教育部高層,目前卻都在私校獲得高層主管職位的「回饋」,政府也無能為力,連監察院都不管!

 最後,各地的職訓機制其實能量太小,無法提供足額的訓練給需求者。政府必須大幅度地提高訓練能量、改善內涵,也許可以獲得部分的改善。總之,失業率仍然很高;而失業率就算有下降,有品質的就業仍然有限,政府可別陶醉在「失業率下降」的迷思中!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沒有同理心的依法行政 台灣時報 專論 2011.4.23

沒有同理心的「依法行政」    杜震華

 朝野立委本周四( 四月廿一日 )在立法院質詢農政官員:屏東一顆高麗菜十元、絲瓜和瓠瓜一斤五到八元、茄子 一公斤 三到五元、小黃瓜 一公斤 十二元,加上紙箱、肥料、套袋、人力及農藥都漲價,菜價已經低於成本,為何還不啟動「九五機制」(農產品市價低於成本時政府以直接生產成本的九五折收購),難道要農民自生自滅?農政官員回應「九五機制」還沒啟動是因為價格還沒有跌到政府監控的成本價。這種回應民意的方式正是目前官僚體系「依法行政」的最佳「典範」,完全沒有吳敦義閣揆所宣示「庶民經濟」的精神。如果政府是以這種態度來回應民怨,不能體恤民情、思考如何有效提高農民收益的話,無論如何努力做為,第三次政黨輪替看來大概是逃不掉的!

 台灣的農業在大官們的眼中是個沒有前景的行業,但其實在不少先進國家的農業都還在成長,但是台灣官員們卻認為只要花大錢提供「老農津貼」、補助「休耕」、將農業關起門來不要讓境外農產品進來「擾亂」,就是對農民的大功德。這種心態下,農政官員只會因循舊制、得過且過,不去思考如何才能讓農民種植高價值的農品、如何能夠讓新品種快速地推廣到最多的農戶去發揮最高的價值、如何避免「菜土菜金」的價格波動現象。於是,我們看到的是:雖然各地的農試所經常有新品種發表,但是沒有誘因將它們推廣到大量的農戶去種植,雖然有不少的新品種問世,但是農業總生產或種植總價值卻不會提高,台灣的優良品種日復一日地往中國大陸移動,迄今沒有任何因應計畫,來預防未來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可能對農業的衝擊!

 同樣在這種心態下,農政官員才會在反映民意的立院質詢下,只會回應說:「不到監控的成本價之下,無法啟動九五機制」這種官僚、無同理心的答案。從政府機構必須「依法行政」的制度面來看,農政官員的這種回應可能沒有問題。但是想想:農民辛苦種植了幾個月的蔬菜,已經低於實際銷售衍生的成本之下,卻因為沒有低於官定的「直接成本」,只能眼睜睜地讓血本無歸,並且淌血,眼看、耳聽官員們這種無血無淚的回答,能夠讓人不心寒嗎?

 就算在「依法行政」下,農政官員無法立刻啟動九五機制,難道不能回應說:「我們研究一下,政府的成本監控機制是否符合農民實際的成本支出,若已經不符合實際需要,我們會盡快改善!」此外,政府可以表達將側面要求大陸海協會協助,要求來訪的對岸大官們前往產地購買產量過剩的蔬菜,也可以設法幫助過剩產區將蔬菜銷往日本或港新。甚至在未來研究設立更有效的「農產品價格預警系統」,來調節農民的蔬菜產量、避免過量生產,甚至考慮將各地農試所的獎金和調薪和負責地區農產總價值掛勾的做法。諸如上述種種,難道農政官員都不能說出來、嘗試推動一番,讓農民朋友們感動說:「揪感心!」嗎?

 如果「老X真得變不出新把戲」的話,我們建議改組高層農政官員,讓真正有心為農民打拼,有能為農業擘劃新未來的人才出線,來提振農政機構的士氣,也許台灣農業還有機會。否則,說不定「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出現在農業,而不是環保!(作者為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到大陸訪問請保持格調 (蘋果日報 論壇 2011.4.19)

到大陸訪問請保持格調(杜震華)


2011 0419


 


兩岸日前簽署了ECFA架構協議,交流進入了更有規範和秩序的階段,相互的接觸將會更頻繁。然而,兩岸的交流卻產生了一些令人憂心的狀況。如果這是市井小民的言行,我們不會過於在意;但如果是朝野高層人士,就會令人膽顫心驚,甚至讓部分國人難以認同,使得兩岸政策的走向在台灣內部更難齊一,反而不利兩岸未來的交往!


 


過去許多的案例暫且不談,就以現在進行式的「博鰲論壇」而言,等於代表台灣前往與會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 錢復 先生所發表的言論就讓人不敢苟同。依據媒體,錢顧問在「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中說到:「台灣對大陸(含香港)輸出1147億美元,輸入375億美元,出超772億美元;假如沒有這塊市場,我們是入超500多億美元,平均每位台灣民眾要負擔2300多美元!」





這種類似說法的謬誤根本不需經濟學的訓練就可以參透,正如另一種極端說法「沒有大陸市場,台灣也不會被邊緣化」一樣荒謬。然而,這種論調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許多國內外的場合。特別是在少數執政黨人士前往大陸訪問時,幾杯「祖國」黃湯下肚、幾盤「中原」佳餚上桌,這些人就「忘了我是誰」,說出一些不符身分、貶抑台灣的言詞;如果台灣同胞知道這些人士在大陸的言行舉止,不管藍綠大概都會「鳴鼓而攻之」!


 

兩岸發言避免誤解


 


連路邊賣菜小販都知道,當蔬果在早市賣不掉時,就必須到午市去賣;再賣不掉就換到黃昏市場去賣;最後收攤前趕快以大特賣出清。沒有大陸市場時,我們當然會尋找其他市場,它的價格也許稍微差些;而若其他市場的胃納不夠,我們可能就會減少生產,因此進口的原材料和零件也會減少。因此,沒有大陸市場的結果,我們進出口都會減少、貿易總順差和經濟成長率應該會下降,失業率也會提高;如果這被定義為「邊緣化」,的確可說「沒有大陸市場台灣會邊緣化」。但誇張地說沒有大陸市場台灣就會「入超」,「每位民眾要負擔2300多美元」,如果不是無知,就是要刻意討好大陸;這可獲得對岸歡心而再三地被招待「國酒」,但卻禁不起任何考驗,不適合擔任「最高顧問」!





兩岸分離了60年,社會制度和特質差異已相當巨大,規模的懸殊更令人不安,難免讓部分國人憂慮交流互動會不利台灣而想維持獨立或現狀。但在大陸思維現況下台灣要獨立或長遠維持現狀都要付出巨大代價;反之要進行融合或任何型態的統一也都是艱辛無比的工程。不管是何種政治立場的人士,都必須戰戰兢兢、戒慎恐懼地「摸著石子過河」,沒有任何的「模式」可依循。因此,任何對兩岸關係的發言,都應該客觀、務實、謹慎,以免引發國人憂慮、誤解,反造成對立而內鬥沉淪,不利國家社會發展。屬於執政黨的高層人士要特別留心;身為主席的馬總統更有責任告誡同志,以免傷害了兩岸長遠的良性互動!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能源政策該重新檢討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4.18)

能源政策該重新檢討

 國際貨幣基金(IMF)上週一宣布:今年全球平均油價估計為每桶一七美元,明年則為一八美元。由於石油市場需求強勁而供給無法跟上,IMF最新油價預測比先前提高了百分之二十。IMF認為價格如果持續在目前水平,對全球經濟成長只有「輕微影響」;但如果繼續出現意外的油價飆升,經濟會則有下滑的風險!

 事實上,IMF去年秋天預測今年平均油價為每桶七十八美元。但受到北非和中東政治動盪的衝擊,今年一月油價已飆升到每桶八十九美元,並持續飆升到目前現貨價一一二美元。IMF預測若今年油價漲到二○○八年的每桶一四七美元高峰,但在明年回落,先進國家經濟成長率將下降百分之零點七五,而目前經濟成長率預測為百分之二點五,這將是三成的衰退。面對高油價的時代,再加上日本核災變、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的衝擊,我國未來的能源政策不宜「以不變應萬變」,必須前瞻地重新規劃發展方案,以免未來因為二氧化碳減量問題遭到國際社會的抵制,或是反過來因能源不足而影響經濟發展。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去年出版的「能源科技遠景」中預估:二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比二○○七年成長百分之八十四;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為二○○七年的兩倍。IEA以最低成本和低碳能源技術為機制,規劃出二年的全球節能減碳目標為:能源需求比二○○七年僅增加百分之三十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二○○五年「減少」百分之五十。由於歐盟對於環保的重視,未來對於出口到歐盟的產品要求「碳足跡」標籤,否則將會課徵「碳關稅」。如果我國對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標準仍然維持目前的低標,未來可能會因調整不及而嚐到苦果。

 事實上,國內石化、鋼鐵、水泥、造紙等四大產業的耗能比例不斷提高,平均每年都耗用全國能源消費量百分之三十左右,但這些產業占國內生產(GDP) 的比例長期都低於百分之四點五,二○○八年甚至只占GDP 的百分之三點八六。如果無法調整台灣的產業結構,持續以這些高耗能、低貢獻的產業來拖累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的耗用,則台灣未來在全球化之下的國際經濟處境將會極為悲觀。

 原來,核能發電被視為二氧化碳減排的一劑良方妙藥,但是在日本核災變之下,已經變得無力承受這種責任矣。在石油價格上漲下必須抑制石油使用,但轉向使用還是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的天然氣和煤礦之下,全球可能被迫要加速發展「碳捕捉封存」的技術,並加速風力、太陽能、潮汐、海浪、地熱、生質、鹽差、溫差等新能源的發展,甚至於海流、路壓發電都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研究,以解決核能受阻所產生的問題。

 台灣目前設定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是在二一六到二年間回到二○○八年的排放量,二二五年回到二○○○年的排放量。這種減碳設定標準之低落,顯示和先進國家的距離相當遙遠,而新能源占發電的比例在我國原來設定為二年達到發電總量的百分之三,但在看到先進國家都訂為百分之十到十五之後,才改為百分之十一;但是目前完全看不到如何達成這項目標,更別說和丹麥這個設定百分之五十為目標的國家相比較了!

 鑑於我國是國際貨幣基金明列的「先進經濟體」,不太可能從節能減碳的國際要求中豁免。政府必須在目前的全球能源巨變中另起爐灶、早日規劃、調整產業結構、投入節能科技、新能源和碳相關科技的發展,否則未來將付出巨大代價。

 在核能問題上,由於台灣處於太平洋地震火環帶上,中長期而言不應該冒著核災變的風險,必須以非核家園為目標來追求,因此設定各個核電廠的除役年限,加速解決無核或少核下的能源來源,以及節源生活模式的推展,都無法逃避。最後,由一家公營而沒有新能源企圖心的台電公司來承擔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責大任,可說是太過沈重也造成了績效不彰的後果。因此,能源供應的產業結構必須調整,並透過管制和誘因來處理長期能源問題,台灣才有希望解決能源問題!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瘦貓能抓老鼠嗎? (台灣時報 專論 2011.4.16)

曾幾何時,我們的立法院成了「私家偵探社」,專門以「抓肥貓」為職志:平常審查法案時拖推拉,甚至一遇到「陽光法案」就變得軟弱無力、奄奄一息;但是一旦偵測到「肥貓」,立刻精神抖擻、鬥志昂揚,群刀飛舞,將這些目標看成整個社會的「愛滋病」,必須將其碎屍萬段,否則大家就會像「鐵達尼號」沈淪毀滅一般!

 然而,那些被立法院逮到的所謂「肥貓」,其實以國際標準來看,稱為「瘦貓」並不為過,頂多也只能稱為「健美貓」,距離真正的肥貓還差得遠呢!立法院無法管到民間企業,於是天天拿著顯微鏡在官府、財團法人、社團法人之間猛照,一照到「肥貓」就如同發現了新大陸、選票可以多出幾萬票一般,非得召開個大型記者會,先將其工作貶得一文不值,再認定這樣的薪資是「浪費公帑」,宛如正在全民公審十惡不赦的江洋大盜!

 然而,我們的官府卻經常像暗地作弊的小學生,被抓到之後百口莫辯、臉色蒼白、畏畏縮縮、支支吾吾;多半承諾「立刻改善」,將所有「肥貓」的薪支都砍到「部長的月薪」-每月不超過十八萬元新台幣,甚至更低!可是,部長到處演講的「兼差」收入、住宿舍用公車的「非現金收入」、退休後到大學兼校長、副校長、講座教授、社團負責人的「好處」、將來寫回憶錄的「回饋」等「預期效益」,或者一個月十八萬元的薪資是否合理(新加坡部長月薪超過台幣一百萬元!),都不是立法院關心的。只要現在抓到你有超過十八萬元的月薪,你就是肥貓,你就是社會的寄生蟲,你就是「不愛台灣」!

 如此這般地玩下去,一些具有特殊專長的公共部門專家,等到身價非凡時立刻跳槽到民間企業-公部門反成為民間部門的「職業訓練所」!而即使「身在曹營」,卻是「心在漢」,白天在公部門任職,晚上到民間部門兼差,無暇精進正職的技能或視野;甚至上班時間假公濟私、利益輸送、官商勾結,來「彌補」待遇和貢獻不相稱的「損失」!長期下來,我們的官員們、 公校的 教授們就任之初不輸於任何國家的競爭者,但是長期下來「貢獻度」每下愈況,到最後只等著退休拿月退和十八趴,我國的競爭力和生產力逐漸疲弱不振!有能力和國際關係者,每每被高薪挖角,跳巢到新家坡、香港甚至中國大陸高就,這種損失不只已經發酵,而且正在逐日擴大!部分新成立的國家級財團法人,所長級的職務懸缺兩年也找不到人,只能以資淺人員暫代,這豈是國家社會之福?

 沒有人可以保證公共部門沒有肥貓,但也沒有人可以一網打盡所有的「高薪者」都是「肥貓」,今天這種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月薪超過十八萬元新台幣者就是「肥貓」的戒嚴心態,已經成為我國公共部門提升績效、協助民間部門發展的重大障礙。其實,要抓老鼠需要智慧和體力,沒有將它們養得肥一些,會有體能去抓老鼠嗎?更何況,台灣這些以國際眼光看來都屬於瘦弱級的小貓,如何勝任國家社會的重責大任?如果無法去除這種怪象和亂象,人才將會反向淘汰而國家將會沈淪無望!

 既然在選舉之下政府無膽或無力處理這種亂象,一個可行的辦法是由領導人出面,邀請具有崇高聲望的社會人士來帶領一個「公部門薪酬革新委員會」,客觀地研究我國的競爭者,提出一套具體的建議之後,再由政府的人事部門進行「革新」。這樣的革新可能是為目前的「瘦貓」加薪,也可能將某些沒有實質貢獻的肥貓淘汰,但比起目前的亂打一通要高明多多。

 我們建議由中研院前院長 李遠哲 先生出任這個委員會的召集人,給這個委員會一些經費和一年的時間,好好研究一番來打通公共部門的「任督二脈」,否則「公不聊生」之下,民間也會遭殃! 李遠哲 先生在「教育改革」上曾經做出貢獻,但卻被教育部高層拿著他的尚方寶劍「自我圖利」,讓 李 先生揹了黑鍋。但放眼國內, 李 先生仍然是藍綠大體都能夠接受,也有這種高度的人選。這也可以表現出領導人沒有藍綠,只為國家社會尋求光明出路的胸懷。事不宜遲,請儘早進行,以加速國家發展!


作者為台灣大學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大官只對得起汽車老闆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1.4.11)

大官只對得起汽車老闆(杜震華)


2011 0411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生效上路,擺在眼前的是全面的「貨物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的嚴峻諮商。由於大陸市場正由世界第二邁向全球最大,我們採取何種策略、獲得何種結果將決定台灣今後的經濟前途,政府和產業界對此應該嚴肅以對,而非滿意於架構協議這道「前菜」!





在亞洲金融風暴下的1998年,泰國的汽車年產量為14.3萬輛,台灣當年產量為39.9萬輛,是泰國的2.8倍;當時,大概沒幾個人會認為泰國的汽車產業未來會超越台灣。可是十年後的2008年,泰國汽車年產量為140萬輛,台灣卻變成了18.3萬輛,台灣反倒為泰國的0.13倍;泰國僱用了20萬人在汽車產業,而台灣只有1.7萬人。這種發展大概讓所有的經濟專家全都跌碎眼鏡,ㄚ捺ㄟ這樣?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減少管制讓市場自由化,撤除保護來吸引國際投資。泰國在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汽車業開放外國投資者股權的獨資型態、撤除「自製率」規定,讓廠商自由決定零組件如何搭配,加上東協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對東協區域減免出口關稅,於是大量外來投資進入這個產業,沒幾年就將泰國打造為「東南亞的底特律」,產量僅次於日本和韓國。泰國雄心勃勃,設定在2014年成為全球十大汽車生產國之一。





泰國的鄰國馬來西亞和台灣很像,兩國都比泰國富裕,但一心想扶持「本土」品牌,以高關稅、進口配額來保護國產的兩個品牌,如今和台灣一樣面臨困境,產量不上不下,眼看著泰國如明日之星而自己卻還要靠保護來維持局面,真是情何以堪。台灣比馬來西亞早30年發展汽車,1953年成立裕隆公司,57年開始生產吉普車,到今天還要靠20%的關稅和「關稅配額」來求生存,更應該汗顏才是。

 


應從大陸走向世界


 


兩岸貨物貿易協定即將諮商,如果能夠記取教訓,讓受保護的產業藉此完全自由化(沒辦法,農業除外),並爭取對岸相互的完全開放,將會是台灣再次起飛的大好機會。台灣非農產品的平均關稅率只有4.5%,若以十年平均調降關稅,則每年不過是0.45%,對競爭力強大的台灣製造業不會構成問題。大陸非農產品關稅率達到8.7%,只要雙方都開放,我方當然相對獲利較大。但如果還是要保護東、保護西,造成貨物貿易協定的相對開放程度受限,到最後連向世界貿易組織申報都要考慮半天的話,就會喪失百年難遇的良機。





在服務貿易協議上,更要靠這個機會將大陸市場變成台灣服務品牌鍛造為全球品牌的機會。如果可能,當然也可以從世界走向大陸,但沒有幾家台灣企業有此能耐;由大陸走向世界的確是眾多台灣服務企業的良機。只是,許多大陸省市和地方縣市政府在法令解釋和執行上差異極大,如何在協議的條文上和相關的經合會小組中妥善解決台商在投資和經營上的相關困擾,是諮商部門最大的挑戰之一;不應該在事後再來悔恨未能預防各種「眉眉角角」。



幾十年來,台灣消費者為汽車付出了大約外國2倍的價格,買到的汽車品質卻遠遠不如外國。在兩岸經濟協議完成之後,如果情況還是一樣,我們將會大聲質問:大官們,你們除了對得起汽車老闆以外,對得起台灣人民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台灣的產業政策該改弦易轍了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4.5)

台灣的產業政策該改弦易轍了

台灣的產業政策還停留在「開發中國家」,重量不重質,只重視出口,疏忽消費層次,生活品質提升有限。

 雖然我們對台灣經濟發展的狀況並不滿意,特別是對所得分配的不均感到不滿,然而國際間還是將台灣視為一個重要的「先進經濟體」,將台灣和其他三十二個經濟體共同列入國際貨幣基金的「先進經濟體」名單的資料中。這顯示單純地以經濟發展水準來看,台灣已經和其他先進國家類似。更令人驚訝的是,台灣去年經購買力平價調整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已經超越日本和法國,達到三五八○○美元,雖然我們平均的工作時間較長,其它的發展也許較為落後。

 然而,身為「先進經濟體」的一員,台灣的產業政策卻維持在一種「開發中國家」的水準,無法和先進國家的政策看齊。這些「開發中國家」的產業政策特質包含了:重視工業發展超過了服務業、重視策略性產業超過了一般性產業、重視大企業和「高科技業」超過了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重視出口產業超過了進口產業。其結果是:出口產業大幅超越進口產業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品質相對難以提昇;大企業和「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但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卻難以成長和維繫;服務業的人才和研發都相對落後,雖然數量成長但品質卻相對難以提昇,更難以進軍國際、和先進國家競爭;策略性產業受到特別保護,且經常耗用大量資源,但卻成為發展的包袱!

 看看我國的汽車產業就可以獲得印證:台灣的汽車產業從一九五三年設立第一家汽車製造廠裕隆公司開始,一九五七年起和日產公司技術合作,開始生產吉普車迄今,已經超過了半世紀五十四個年頭。然而,五十年來消費者付出的代價不可說不高車價維持在外國的一倍半到兩倍的價格,而品質卻遠低於國外的水準。但是到今天,汽車業還是維持百分之二十的關稅,一年的產量只有三十到四十萬輛,就業人數只有一萬七千人!

 然而,東南亞發展程度明顯低於台灣的泰國,在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的汽車產量為十四.三萬輛,十年後的二○○八年卻已經成長到十倍的一四萬輛,雇用了二十萬人在這個產業!台灣會不如泰國嗎?他們又是如何辦到的?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放棄政府主導,以「市場開放」讓廠商自由投資、決定如何生產,並以自由貿易來吸引外來投資。由於泰國在二○○○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汽車業百分之百的外來投資,加上撤除自製率規定,讓廠商自主決定採用何種零組件,又有東協自由貿易協定加持,於是吸引了大量外商前來投資設廠,在此生產後出口到東南亞各國,自然打造了泰國成為東南亞的汽車生產中心。目前,泰國更是在東協自由貿易協定之下調降汽車關稅率到零,讓早泰國數十年發展汽車產業,但目前卻還要靠百分之二十的關稅來苟延殘喘的台灣無顏以對!

 台灣汽車產業的發展,告訴我們在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中,只要政府採取自由開放的策略,加上基本的產業條件適合,廠商就會投資生產、產業就會發展。施加一堆的優惠政策,但卻有重重的投資和行銷限制的產業政策,絕對不是一個成熟經濟體的適當策略。如果台灣今天還不能參透這個道理,以為事事都要靠政府來主導新產業才能發展,那麼廣大的台灣消費者在過去五十年間為汽車付出的高昂代價可就要白白浪費了!

 這個個案給我們的最新啟示,就是未來在兩岸經濟協議的諮商談判中,應該談出一個真正的「自由貿易協定」,不要又提出種種的說詞來保護產業、又要求對岸「讓利」!只要維持一個自由的環境,台灣的廠商必然可以調整應對,政府對最弱勢的廠商只要提供必要的協助來幫助其調整即可。如果因為要求各種保護而得不到對岸市場的開放,只會拖垮台灣產業的長期競爭力,不是在幫助產業發展。台灣的電子業相對上獲得的保護較少,關稅一向較低且外資普遍,但卻發展得很好,已經足以說明相對開放的產業競爭力較強的道理!

 想想,如果台灣目前的汽車業也能雇用二十萬人,足以讓失業率下降約兩個百分點,也就是由目前的四點七降到二點七,在全球先進體中僅次於新加坡的二點二錯誤的政策,果然比貪污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