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台灣需要茉莉花革命? (台灣商報 商論 2011.3.21)

台灣需要「茉莉花革命」?



 


    在「茉莉花革命」的衝擊下,施明德先生等人日前發起了一項名為「我心未死」的「政治思想運動」,將要求藍綠總統候選人針對「國家認同、政府體制、兩岸關係、國家安全」提出具體主張。運動將經由臉書號召十萬人連署,再透過網路凝聚共識,並預定在五月召開「台灣國民會議」,為台灣的未來找出路。這項運動的未來並不排除形成「第三勢力」,甚至「組黨」來影響未來的立委和總統大選!


 


    茉莉花革命促成這場「我心未死」的台灣政治運動,其實並未對台灣的政治問題對症下藥。台灣目前的政治,雖說不少人對於藍綠都不滿意,但是這種不滿意主要並不是來自於對於台灣未來政治前途的不確定,因此需要由施明德等人的虛擬「第三勢力」來要求藍綠表態,標示其對於台灣政治前途的明確定位。由於對岸的經濟極為動態,其對政治的影響為何沒有人可以說個準,因此也沒有一個政黨會將台灣前途說死,目前都只能說「由台灣人民決定」,這也是不得不然的說法;而台灣人民也極具智慧,「維持現狀」成為多數人的當前選項,未來如何發展當然看以後的發展,沒有必要完全定下,以免被「套牢」而付出太大的代價。


 


    其實,台灣選民最關切的,還是內部政治的清明與否,以及藍綠勢力到底誰比較能夠約束其從政黨員維繫一個有效率的政府,而非「說一套,做一套」的口是心非的官僚。執政的國民黨 之所以在進來的地方選舉節節敗退,也是因為其執政之後的各種表現,遲遲未能讓民眾感受到「準備好了重新執政」的新氣象,才會以選票讓在野黨「做做看」;大多數民眾絕對不是因為執政黨無法提出更明確的台灣前途定位,才選擇在野黨的。施明德等至政治人物如果無法參透台灣人民的這種心理,這次的「我心未死」運動,可能會得到一個和「倒扁運動」完全不同的結果,施先生等人應該要謹慎從事。


 


    事實上,台灣並不是沒有第三勢力發展的空間,過去的新黨、親民黨都曾經有機會擴張勢力到形成第三勢力的程度;但是形象極為清新的新黨太執著於兩岸政治關係而限縮了發展的機會,親民黨則是領導人「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經常出現不合時宜的言詞,加上選制變化的不利因素而快速萎縮,也步上了新黨的後塵。施明德等人如果想成為台灣的第三勢力,就必須跳脫新黨和親民黨(台聯則是新黨的對照政黨)的模式,先由「提昇台灣民主品質」著手,讓民眾感受到高品質的政治人物操守和言行,形成一種新的氣象來揚棄舊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氣息,等打下了大片江山之後,加上對岸的政治走向較為穩定之後,再來形塑其兩岸政策,或要求其他兩黨明確其政策,才不會因基礎不深而風大牆倒。


 


    台灣的政治前途當然重要,但內部政治的清明與否更加重要;前者影響到未來,後者影響到現在。聰明如施明德等人,應該有足夠的智慧才是!


政府還能做什麼來穩定物價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3.21)

政府還能做些什麼來穩定物價?

 
 在石油價格頻創新高之下,各種原物料的價格也紛紛上漲。台灣民眾發現麵粉、糖、中藥、魚類、雞肉、鮮花、衛生紙的價格統統漲得一塌糊塗,但是政府卻總是拿出數據說物價上漲並不嚴重。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政府還應該做些什麼來面對全球物價上漲的趨勢,其實是強調「庶民經濟」的行政院應該更重視的;絕不能因媒體焦點已轉移到日本地震、核災就認為風頭已過,並鬆懈下來!

 物價的決定因素不外乎供給面和需求面。需求面一般是政府較能控制的,因為它有兩大工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只要在財政上減少政府支出,就可以減少社會總需求讓物價穩定。或在貨幣供給上採取緊縮措施,如提高央行重貼現率(即央行對一般銀行的借貸利率)、提高存款準備率(將銀行可以拿存款去放款的比例降低)、公開市場操作(在市場上出售政府公債來收回貨幣),都可以讓流通的貨幣數量減少來降低社會總需求,達成穩定物價的效果。但是,兩三年前的「金融海嘯」衝擊下,各國都在需求面上反向操作,擴張需求來刺激經濟景氣,現在似乎還捨不得降低需求。

 在供給面上,政府能做的比較有限。因為在全球化下,貿易互通有無的情況已經非常普遍,難以靠開放進口來平抑物價。事實上,進口來源價格上漲後,國內廠商只好反應成本、提高價格。然而,消費者卻經常發現,一個麵包的物料成本可能只是三、五元,但在麵粉漲價後,其價格卻漲了更多,是否商家在藉機獲取「暴利」而政府卻毫無做為?難道政府不能限價來抑制物價上漲?

 經濟學理論認為,只要維持一個競爭市場的環境,讓廠商充分競爭的話,其價格的變動就不需政府的介入。就麵粉和麵包而言,製作麵包的是為數眾多的麵包坊,只要他們沒有透過公會來協調聯合漲價的話,政府沒有立場介入消費者有足夠的選擇自由,不會構成問題。至於製作麵包的麵粉,就要看是麵粉的零售商或上游的批發商。零售商通常很多,不太會形成人為炒作,但上游的批發商較少,如果藉機囤積或聯合壟斷來提高價格,就是人為炒作。因此,政府必須隨時查訪批發商價格,特別是聯合進口的大宗物資業者,以免他們藉機抬高價格牟取暴利。

 這種上游批發商聯合抬價的情況其實相當普遍。不久以前,台灣幾家面板廠商因為韓國三星向歐盟密告而以聯合勾結壟斷被罰款兩百多億元台幣,就可以看出事實就如同經濟理論所預測的,寡占的市場極易產生勾結現象。而既然面板業有這種現象,誰能排除國內幾家大型的電器業者、汽油業者、大宗穀物進口業者、沙拉油業者不會幹同樣的事呢?公平交易委員會平日對於這些業者的稽核程度足夠嚇阻它們不勾結嗎?國內公平交易法並沒有像歐盟含有「窩裡反條款」(勾結者密告後可以免除全部或大部分刑責),因此會有更高的誘因彼此勾結!

 另外,政府還可以做很多事來穩定物價:在部分產品漲價的同時,還是有不少東西是降價的,例如二月份的番石榴和木瓜都跌價近三成、高麗菜兩成、菠菜和大蒜一成,政府可以更積極地告訴民眾去消費哪些降價的產品。中央銀行不必為了促進出口而刻意讓台幣貶值,這可以讓台幣的國際購買力提升,降低進口成本;提高國民的生產力和收入,讓薪資的上漲超越物價的上漲。降低關稅及簽署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讓原物料的進口成本降低,到後進國家租地投資於原物料的生產來確保貨源的穩定,這種做法韓國和中國大陸早已在非洲和東南亞進行!

 總之,穩定物價可以多管齊下,且態度可以更積極。政府迄今的作為過於被動和消極,距離「庶民經濟」的理念極遠。加上所得分配逐漸惡化,政府更應鎖緊螺絲,以免政權不保!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所得分配是兩岸共同面對的施政挑戰 (台灣商報 商論 2011.3.16)

「所得分配」是兩岸共同面對的施政挑戰



 


    北京剛結束全國人大與全國政協的第十一屆四次會議,也就是俗稱的年度性「兩會」。會中通過「第十二期五年經濟計畫」,這個計畫的重點是要藉由「國富轉民強」的手段,營造一個具有「幸福感」的社會。我們對這樣的政策宣示感到鼓舞與欣慰,也期待台灣更加努力,營造一個真正的「幸福社會」!


 


大陸政府在這樣莊嚴的目標下,當然會帶動各種各樣的方案出現。目前已經看到的是各省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已經大幅提高,來面對通貨膨脹率飆高的經濟難題;並藉由工資提高、出口成本和對外報價提高來面對海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最新的作法包括家戶所得稅的起徵點將提高,免稅的低收入受惠民眾將會增加。我們樂見這些政策的轉變,但是改善所得分配狀況仍然是個極為嚴峻的挑戰,不僅是大陸必須謹慎面對,海峽對岸的台灣也必須高度重視;否則大陸隨時會面對「茉莉花革命」的挑戰,而台灣政權更迭的可能性也會逐步提高!


 


    事實上,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經濟競爭變成全球性的;加上資訊透明使得「贏者全拿、弱者全輸」的效果益愈顯著,所謂「M型社會」乃成為當今所有政府的嚴峻挑戰。大陸在「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不均衡區域發展策略下,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更加顯著。一般經濟學家認為,衡量所得分配不均的「吉尼係數」如果超過0.4時,政府就必須加以處理來緩和民怨;而如果超過0.5時,政府就隨時要面對「政權更替」的挑戰。依照官方和國際機構的資料,中國目前的吉尼係數約為0.41,到達需要政府注意改善但仍未達到「危險」的境界。然而,由於統計方式不同,依照中國社科院專家的估計,中國大陸真正的吉尼係數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超過0.5,而且還在惡化之中。因此,連北京中央都已經感受到這麼嚴重的所得分配不均,如果不加以處理的話,極可能為中國社會的不夠民主添油加薪,讓星星之火演變成燎原巨災!


 


    反觀對岸台灣,在中國內戰後遷台的國府,由於實施了成功的「土地改革」和「中小企業」政策,使得所得分配逐步改善,竟使得台灣在1970年代末期成為全球所得分配最好的五個國家之一,超越了絕大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成為西方所有經濟發展教科書中的典範,被譽為「成長」與「分配」雙優的特例,其成就超越了南韓。然而,在1990年代以後,主政者逐漸和財團掛勾,所得分配缺乏有效制度,乃至於今天的分配已經不如當年平均,社會的不滿正快速累積。以全球的標準來看,台灣目前0.34的吉尼係數似乎仍屬不錯,但已經不如多數的歐洲國家,也不如自己在1970年代末期的0.28!這個議題幾乎確定會成為在野黨明年立委和總統大選時的主攻議題,執政的國民黨如果無法提出有效的政策加以矯正,提供社會大眾更安心的「幸福社會」感受,則前陣子吳揆提出的「庶民經濟」概念將無以落實,政權也將搖搖欲墜矣!


 


    我們樂見北京政府追隨英國和法國高舉追求「幸福指標」做為施政的主要方針,更強烈呼籲台北政府要加大施政力道,僅以一個效果有限的「奢侈稅」就想填塞民怨,恐怕是低估了分配不均下的民怨,海峽兩岸都必須加油!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快移除自由貿易路上的大石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1.3.14)

快移除自由貿易路上的大石


2011 0314


 


報載印度表達願意和台灣諮商自由貿易協定,並且已由雙方智庫簽署可行性研究的備忘錄。這是繼新加坡和我國共同發表諮商自由貿易協議的意願之後,國際間對於台灣表達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意願最為正面的回應。





然而,印度不是新加坡,其他我國有興趣諮商的各國(東南亞各國和紐澳、美、日、韓)也都不是新加坡,它們基本上都有一個相當大的農業部門;台灣想和它們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就必須面對、處理農業部門的開放。然而,到農委會的網站去了解一下當前和未來的農業政策、方案、措施,居然沒有一項是為了因應未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所設計的,你就會驚訝於我國政府單位對於未來國家的重大目標,竟然是如此地輕忽和怠惰,彷彿一定要進入諮商談判的程序後,面對對手要求開放某些農產項目,而農民齊聚農委會和行政院大門丟雞蛋施壓抗議時,才要來設計、規劃各種補貼、調整的方案!如果農政單位是以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來應對未來的自由貿易協定,恐怕將來除了和新加坡的貿易協定可以簽成(星國幾乎沒有農業)以外,台灣將無法和其他任何國家簽成一個協定!



日本農業成本高於台灣,但看看它們在貿易協定上對農業做了什麼讓步:在和墨西哥的協定中開放了300項農產品進口,包括每年8萬噸豬肉(關稅率2.2%)、雞肉10萬噸、6500噸柑橘;在和菲律賓的協定中,以低關稅或零關稅的配額開放菲律賓的香蕉、鳳梨、雞肉、糖漿;對智利的協定中逐步去除對智利葡萄酒的17.6%關稅,免除鮭魚和鱒魚的關稅,大幅降低豬肉和牛肉關稅;對泰國出口的97%,包括蝦子、芒果、榴槤免除關稅;對越南的協定中對23項越南領先出口的農產品免關稅:包括蝦子、榴槤、胡椒、甜玉米、烏賊、章魚、咖啡和茶葉。

 


農業部門反應遲緩


 


如果連農業成本如此高的日本,都必須在各種自由貿易協定中對農業做出這些讓步才得以簽出協定的話,生產成本低於日本的台灣想必無法逃避更大規模的農業開放,才得以簽成協議。我們想請教農政單位,如果目前不展開農業調整方案,積極協助農民轉向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逐步放棄台灣未來無競爭優勢的產品、以各種誘因對農業試驗單位施加更大的農產輔導責任、輔助農民更有能力獲得和使用各種價格和種植預警機制的話,難道要等到火燒屁股時才來開會應變?而行政院也要等到農政官員拍拍屁股走人「負責」時,再來夜宿農村撫慰農怨?





我國農業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即長期積弱不振,但如果過了五年的調整期還是如此,就令人難以置信。前年農業產值負成長3.0%,去年在10.82%的經濟成長率下,農業竟然還是負成長0.89%!反觀韓國在大力自由貿易之下,2000-08的農業產值還能獲得年均成長1.7%的成績,另一個急先鋒智利的農業產值居然年均成長5.6%,連新加坡都是正成長2.3%,可見「有沒有心」才是關鍵!



面對未來自由貿易的艱鉅挑戰,我國農政單位卻依然故我,拿著馬總統頒授的兩岸協議「農產不開放」的尚方寶劍混日子,如此的台灣農業前景何在?自由貿易協定的前景又在哪裡,能不令人憂心嗎?請趕快鎖緊螺絲、戒慎恐懼,快快移除自由貿易道路上的大石!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日本超級大震的影響與啟示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3.13)

日本超級大震的影響與啟示


 


    日本東北部宮城縣附近三月十一日中午發生了八點九級的超級大地震,引發了海嘯和大火;兩座核能電廠受到波及,輻射外洩的狀況仍未明朗;震波影響日本全國,海嘯並傳遞到太平洋沿岸的國家。目前已知超過千人死亡,損失將遠遠超過一九九五年的阪神大地震。全球高度矚目此災害之發展,正在瞭解災情並提供各種必要的援助。在此鄰國發生重大災難之時,我們謹以嚴肅悲憫的心情表達深沈的哀痛,並且冷靜思索這件重大災難對我國和世界造成的影響,以及如何面對未來更不可預期的環境。


 


    在災難發生之後,立刻有台灣的產業分析師認為,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將會有「轉單」的正面效益,言下頗有沾沾自喜之意。然而,這種評估失之簡化,因為只有相互競爭的廠商才會獲得短期的轉單效果。事實上,日本災情嚴重地區的大部分製造廠商是在生產台灣高科技業的機械設備和零組件,如果這些廠房受到波及,對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將有不利的後果,其詳情將會逐漸明朗,答案尚非如此清晰。


 


    比較明確的影響,是日本短期的生產設備受到破壞,石油的需求量將會減少,使得世界的石油市場受到打擊,而事實上石油市場也已經反應了這種效果。而日本被破壞的大量建築設備將需要重建,這將會嘉惠一些和建築有關的產業,如建材、鋼鐵等。而日本的生產減少將會影響民眾的所得和消費能力,台灣對日本的消費出口品多少會受到波及。而短期內會受到最大影響的,可能是來自日本的觀光旅客會減少,因為日本受到地震災害的民眾將因為財產減少而刪減支出,類似旅遊這種奢侈性消費將會首當其衝!當然,在滿目瘡痍之後,以日本為目的地的國人赴日旅遊也會大量減少,經營日本線旅遊的企業也會受到影響;而赴東南亞旅遊者將會增加,短期內替代的現象將會十分明顯。


 


    雖然短期內的影響逐漸會弱化消失,但這次災變的中長期影響其實非常巨大。因為自然環境近年來的變化越來越大,人類將會對這種變大的風險做出反應:未來所有建築對抗各種風險的安全係數將會大幅提高,其成本將因此大增;而耐震、防火的建材也會受到學校和科研機構的高度重視。此外,這幾年鹹魚翻身的核能發電的安全性會受到重新檢驗,核能發電的成本會大幅提高,使得其他新型的替代能源(如風力、太陽能、海浪)更加重要。而選擇郊區居住來避免人口密集區的地震風險的民眾也會增加。


 


    各國政府都會更重視對災變的應變,不管是各種防災的設備要求或是民眾對災變的應變訓練,大概都會成為常態性的事務,甚至於成為一門學科而在學校就必須學習。防災的建築和設備的材料應該會成為顯學和重要的產業。高地震頻率的國家會受到衝擊,不管是國內或海外的投資都會產生迴避的現象;可以想見的是,日本比較不耐震的高科技製造產業可能會顯著地外移,而台灣是否可以接收到部分來自日本的外移投資還有待觀察,因為台灣也在地震帶上。


 


    受到這種影響的,包括台灣未來的投資地點管制會更加嚴格,所有的斷層帶上未來都更難以核准設廠,現有的廠房標準可能也會提高,使得製造產業的成本更高。再加上雲嘉地區的地層下陷,未來台灣的製造業前景受到了負面衝擊。但是,不管是中國大陸或是越南,各地都有不同的風險,台灣不見得馬上會有產業外移的影響,除非近期內也發生類似的大地震。


 


    災變已經如此頻繁和巨大之下,必須將其納入國家安全的範圍之內:國安會除了過去傳統的研究題材之外,有必要納入各種巨大災變的對應,才足以面對全新的自然環境。上自府院,下至家庭,人人都要以「災難隨時就在你身邊」的心情來面對未來及生命,大家加油!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數據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3.11)

數據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


 


    隨著經濟發展的提升,政府官員的教育水準越來越高;加上專家學者不斷地調教之下,官僚體系對於現代經濟數據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越來越強,不管是「國民生產」、「國內生產」、「購買力平價調整」、「人均購買力所得」或是「吉尼係數」等專業術語都越來越能朗朗上口;「數據施政」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這當然是件好事。然而,這種現象也極可能是一刃的兩面,有其科學之處但也有科學數據的盲點;決策官員如果在數據的支持和掌握下充滿信心而「自我感覺良好」,極易失去對真正社會民心的理解,到最後可能是如何下台、如何失去政權都會感到莫名其妙!


 


    許多數據的確可以提供有用的資訊,協助官員和研究人員理解現實的狀況。但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許多數據的真實意涵已經改變,如果官員們還是以十年或二十年前的「定義」來理解這些數據,並據以擬定施政方案,當然就會落入陷阱,完全和社會及民眾脫節,甚至於在民眾怨聲載道之下,還以為「治績良好」、「功在黨國」;等到選票開出來之後,才發現「理論」和「現實」差距極大;說穿了並不是兩者有所差異,而是對於「理論」的正確理解不夠!


 


    舉個明顯的例子,「失業率」是個現代社會極為重要而敏感的數據;失業率一提高官員們就緊張不已,一下降就寬心雀躍,因此可說時時刻刻緊盯著失業率數據。然而,目前的就業型態已經改變,所謂的「變型工時」雇用型態越來越多,特別是連鎖加盟便利店的雇用產生了許多表面上就業,但事實上是工作內涵無趣且辛苦、薪支所得極低、福利津貼趨近於零的工作,這種狀態的就業增加、失業減少,難道真的會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然後轉變為「選票」嗎?隨便一個路人都知道答案!


 


    再舉一例:去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十點八,官方喜孜孜地宣揚表功,外界要求內閣「有感改組」也就變成了「無感補缺」。但實際上迄今為止沒有人知道「所得分配」到底如何。如果經濟成長多半是由出口造成,使得金字塔頂端的富人更加富裕,眾多的上班族既無加薪又強烈感受到「相對被剝奪感」的提高,其結果當然是高成長率反而伴隨著「不幸福感」的提高!如果有一個「幸福指數」的調查,其結果可能會讓官員們跌破眼鏡,滿地找碎眼鏡片!


 


    因此,天天盯著數據來治國的政府官員們,其實應該多多深入民眾,瞭解民眾真實的感受來彌補數據的不足和盲點。特別是在諸多數據綜合起來應該要影響到民眾的「幸福感」時,一種綜合性和多元化的「幸福指數」調查,是絕對有必要的。英國和法國政府去年都已經要求其內閣要進行這個指標的各季調查,來協助其政府施政,但是國內迄今為止還不認為它重要,不管是中央或是地方都沒有類似的調查,不僅相當奇怪,也令人懷疑官員們的治理能力。


 


    如果台中市早就有這種調查,就可以瞭解民心早已不滿,也許施政上就會比較用心,「執行力」會受到更高的重視,而這次的火災也許就能夠避免,胡市長和幾位政務官也就可能不會面臨下台風暴,執政黨在未來的選舉中也不會受到牽連而影響選票。其利害得失竟然如此之高,如此之大,依數據施政的執政黨大概從來沒有想過!


 


    因此,不管是執政黨或是在野黨,必須瞭解數據是重要的,但數據並不是絕對的;必須謙卑地深入基層瞭解真相才不會被數據欺騙,甚至想以過於簡單的數據來欺騙民眾!否則,民眾一定會用選票告訴執政者:這才是真相!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讓利讓利何讓之有?(台灣商報 商論 2011.3.4)

「讓利」「讓利」 何「讓」之有?


杜震華


 


兩岸經合會最近閉幕,海峽兩岸同意設立貨品、服務、爭端解決機制、投資、產業合作與海關合作六個工作小組,ECFA後續三項協議談判正式啟動,將在本月中旬前展開第一回合的談判。由於後續的這些談判比起「ECFA早收計畫」的談判更為困難,如果雙方觀念有所偏差時,極易讓諮商鬧僵、停擺,因此願意在此諮商尚未啟動之時提出一項重要的觀念,期望能夠對未來的談判諮商有些助益。


 


在兩岸ECFA早收談判後期曾經為了工具機等幾個貿易品項是否要列入早收清單而陷入僵局,到最後列入之後台灣大感欣慰、到處表功;而大陸也極力宣揚顧全大局、對台「讓利」。只是,依照經濟邏輯來看,其實並沒有所謂「讓利」的情況。大陸政府認為對台灣施惠、讓了利給台灣,應可博得台灣民眾的好感;台灣政府也認為因為大陸「讓利」而「獲利」,可以向台灣民眾交代,也有助於未來的選舉競爭。


 


但是,這種讓利的看法,完全只看部分上游廠商,完全不看下游廠商和消費者的觀點,卻有極大的問題。試想,如果台灣和大陸談好對兩百種貿易商品相互免除關稅,而大陸額外對於另外兩百項商品給予台灣免關稅的話,大陸人民或下游業者就會獲得四百項來自台灣免關稅的產品,而台灣卻只有兩百項來自大陸免關稅的產品,在大陸會使用這四百項產品的消費者和下游業者都會因為進口的(完稅)價格下降而獲利;而台灣使用大陸進口品的消費者和下游廠商卻只能在兩百個品目上因降價而獲利,這其實是誰讓利多,誰才是多獲利的一方!


 


因此,我們觀察先進國家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是將所有的產品全部列入自由化免除關稅的範圍,幾乎沒有例外,就是因為「讓利」越多者「獲利」越大。他們談判的重點通常是在討論要如何開放,也就是不同產品開放的「時程」,而不是在談什麼項目應該開放、什麼項目應該保留-沒有什麼應該保留的!我們看看中國和東協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其實範圍也涵蓋了所有的項目,只有極小部分沒有將關稅降到零而已。


 


今天,台灣還沒有和北京談判之前,就在研究哪些項目要「排除在外」,如果不是不瞭解自由貿易的精神和效益,就是完全沒有魄力和勇氣來面對少數上游產業界的壓力。全世界的自由貿易協定其實都面臨相同的壓力,但台灣政府面對壓力的勇氣似乎最弱,這會讓可能和台灣簽署的國家看在眼裡、擔憂在心理,要爭取其他國家簽署會變得很難。而如果北京政府也陷入這種迷思,認為比起台灣開放的項目多、不對等,就是對台灣讓利,那就非常奇怪,因為大陸的壓力小於台灣,而越讓利其實就是越獲利的一方!


 


明乎此,北京就應該在後續的諮商談判中採取一種恢弘的氣度,台灣要開放的通通都給,就像新加坡一樣,造就了一個高度競爭但是發展快速的經濟;台灣不願意開放的也無所謂,反正受害的是台灣自己,就像韓國保護比台灣高,到現在物價水準遠遠超過台灣。越保護自己廠商的一方,越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消費者或下游廠商就必須支付高的價格;這如果稱為「獲利」,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