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油價和通膨威脅下的台灣自處之道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2.25)

油價和通膨威脅下的台灣自處之道

茉莉花效應將使油價上升,更帶動通貨膨脹,政府除了要規劃節約能源政策外,還要積極研究替代能源,以因應未來的衝擊。

 最近,由於突尼西亞民眾要求民主所展開的「茉莉革命」已經向中東、北非地區的回教世界蔓延開來。除了突尼西亞和埃及因此變天以外,葉門、巴林、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伊朗和利比亞的示威活動此起彼落。利比亞是全球前十大產油國,該國東部地區已多半由革命派占領,但主政超過四十年的領袖格達費上校卻在軍方支持下,揚言戰到最後並威脅炸毀位處東部的主要油管。雖然國際石油的供需基本上目前維持平衡,但是在局勢不明、動盪加劇、恐慌心理升高之下,油價漲聲連連,倫敦北海布崙特原油四月期貨在二月二十三日已經漲過每桶一百一十美元,為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最高價,迫使國際能源總署放話將釋出戰略儲油。在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威脅加劇之下,又面對了這樣的新局面,台灣應該如何自處,不管是企業或政府,都應該早做預備、妥善因應。

 其實,利比亞的石油儲量占全球百分之四點四,日產量一六萬桶,還不是特別重要的石油國家。國際間更擔心的,是儲量占全球百分之十二點九、日產量三六萬桶的伊朗,如果也步入利比亞的後塵,那麼全球石油市場的夢魘才會真的開始。然而,伊朗會走向那個地步的機會還不是很高,石油的恐慌性飆漲應該會逐漸地緩和,國際貨幣基金預測全年的石油價格也只在每桶九十五美元,應該不會造成災難式的後果。此外,其他商品的價格其實是漲跌互見,並非全面上漲:廿二日紐約黃金期貨價格每英兩漲破一千四百美元,銀價也飆漲到卅年最高水準;但是小麥、玉米、大豆等農產品的商品價格卻是暴跌的,顯示市場上也擔心油價過高導致景氣下滑後,消費者將無力購買的狀況。這種擔心也發生在其它的金屬,銅、鉛、鋅、鎳以、鋁和錫等金屬價格也全數大跌。

 處於這種混沌狀況下的台灣其實相當尷尬,因為這種輸入型成本上漲的舒緩之道有限,除了國營企業緩漲、降低或除免除關稅、打擊囤積居奇、消弭獨占勾結以外,多半要從長期面著手。如果依照風險驅避或分散的原則來看,有幾種策略可以選擇:一是讓能源和原物料多元化來降低風險;二是多使用替代品來降低對它們的依賴;三是更節約地使用能源和物料。我們分別來思考這些策略:在能源多元化方面,台灣目前做得很差,因為油和電力幾乎都是政府獨占,它們沒有誘因來進行能源的多元化,結果到目前比中國做得還差。民間也沒有動力來進行,因為政府設定的收購價格也沒有誘因。因此雖然台灣「綠色能源」設備的生產能力不錯,卻只能出口給外國使用!而在原物料方面,台灣耕地面積有限,就算恢復休耕的農地,自給率的提升有限,但短期內也不能不開始規劃復耕方案。只要是在成本和價格上的考量上是明顯有利可圖的就可以恢復生產,來降低未來更大的供應風險。

 在替代品方面,長期上我國應該透過工研院、國科會、大學院校更加鼓勵材料科學的發展,來減少各種礦物的使用,或找到其他新的替代品,以減少目前逐漸稀少的礦物使用。另外在短期上也應該發展新的製造技術,來節約各種礦物在生產上的使用量。此外,應該提高對礦物和原材料、物資相對豐富的國家的生產面投資,包括在海外的礦業開採和租地來進行農業生產活動以掌握進口來源。中油公司過去長期地進行這種工作,最近在查德也有些斬獲;但總的來說,其績效並不顯著,必須強化或以誘因鼓勵民間企業來進行。

 最後,我國應該將資源和能源的供應和掌握,提升到一個國家安全的層級。雖然國家安全會議和行政院也都有相關的設置,但是國家對於這個問題的重視還是不夠,除了少數的研究計畫以外,並沒有適當的研究機構配置,乃至於無法形成有效率的能源和資源政策及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經濟規模不小,在全球排名為二十左右。目前已經是仿效大國設立能源或資源研究所,以及戰略研究所的適當時機,才能更深入而周全地研究和規劃應對這個越來越複雜的國際現況。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請別再騷擾新加坡 (蘋果日報 論壇 2011.2.22)

請別再騷擾新加坡(杜震華)


2011 0222 蘋果日報


 


曾幾何時,「到新加坡觀摩訪問」已經成為台灣政壇的怪異現象。每一位新上任,或要推動「新政」,或要參加選舉的官員或百姓,只要想要建立一點形象、推展一些新政、獲得一些新點子,就要到新加坡朝聖,進行一趟「學習之旅」、「觀摩之旅」、「請益之旅」、「選前之旅」。彷彿到新加坡一趟,就可以鍍一層金、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有前瞻、有魄力、有辦法、有品德的領袖人物。如果能夠獲得李光耀資政的接見晤談,那更是金袍加身,大有魚躍龍門、躋身全球政壇A咖的加持效果。


 


於是,不管是要考察廉政、促進投資、學習公共住宅、舉辦都市更新、提升市容美化、研究博弈事業、改善基礎設施、提升政府效能、提高全球化、鼓勵生育率,我們的大官、小官、縣市長、小代表,一天到晚、絡繹不絕地往返星國,今天到經濟發展局拜會,明天到市政府作客,後天到政策所訪問,煞有介事地問東問西、點頭稱許,但回國之後幾乎都是虛應故事,寫份報告存參了事。





經過多年的折騰,新加坡政府官員一看到台灣「朋友」又來訪問,心中充滿著疑問:為什麼一樣的議題訪問又訪問、觀摩又觀摩,但是幾乎沒有一樣學會!筆者20年前訪問星國時,對於星國某位官員那種無奈又狐疑的表情,到現在仍然印象深刻;如果該官員尚未退休,想像中其表情現在應該更加難看才是!

 


成為官民消費對象


 


然而「訪問新加坡」還是有其極為正面意義。不管是否學到東西,至少可以提高國際化、消化預算、犒賞媒體或朋友、彰顯自己的「上進」,順便觀賞一下美麗的機場和充滿鮮花的道路、重溫一下夢幻的烏節路、逛逛吃吃牛車水美食,現在還可以到新賭場賭它一把試試手氣;玩膩了香港和澳門的話,到新加坡換換口味絕對是正確的選擇。





新加坡何其有幸,成為台灣永遠的膜拜對象;新加坡又何其不幸,成為官民一體的消費對象!但這些行為舉止,除了讓人家看不起以外,老是在「拼新加坡的經濟」,為他們的公關部門增加就業,卻改善不了台灣什麼狀況。最好是由行政院定下規範:5年內各政府機構不得以相同的理由訪問新加坡。而立法院也應該嚴審預算,審計部要落實決算,以免「朝聖團」越來越大,而兩國差距卻也越來越大。



其實,新加坡的成功之道,台灣上下了解得太清楚了。20年前的《天下雜誌》就有一本《新加坡專刊》,全本介紹新加坡的制度和特質。坊間介紹新加坡的成功發展,以及李光耀成功祕訣的書籍可說是汗牛充棟;新加坡政府的各種措施在網路上唾手可得。但是我們就是學不會說穿了是不肯學、不能學,因為學了對很多人都會「難過」。因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去新加坡也不是去學習,是去旅遊、去消化預算、去鍍金罷了。



所以,每一次看到又有人要去新加坡朝聖,我和一些朋友就會胃痛。拜託,行行好,別再騷擾新加坡的朋友了,好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如何讓福斯投資案起死回生 (蘋果日報 論壇 2011.2.17)

如何讓福斯投資案起死回生


 


2011 0217 蘋果日報


 


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加持下,政府準備出國大力招商之際,卻傳來德國大汽車廠福斯公司規劃在台設廠投資案已破局的消息,不僅澆了行政院一大桶冷水,也讓關心台灣經濟前途的人士感到扼腕!


 


報載福斯投資案所以破局有三大原因;一是原來期待ECFA早收清單可以列入整車,那麼福斯就可到台灣設立組裝廠,以免關稅出口到大陸,突破目前大陸高達80%以上的汽車關稅;但卻因未能如願而大失所望。二是原來希望台灣可以提供充分的租稅優惠,但沒想到台灣的優惠卻是周邊國家中最差的。三是原來也希望台灣可以設立外勞或陸勞專區,讓他們使用外勞來生產,但也是未能如願。目前福斯已在馬來西亞和大陸兩處投資,到台灣來的機會渺茫;只是,又有說法表示該公司其實還在評估之中。





這些發展所顯示的,極可能是該公司透過管道放話,來爭取台灣較優惠的待遇,因此應該還沒有完全放棄,目前是在看台灣如何回應。筆者認為,自從上次德國拜耳公司受到台灣部分環保人士過當杯葛放棄設廠轉往上海之後,已經多年沒有任何著名的歐洲大廠到台灣來,福斯的確是歐洲廠商近年來的指標性大案,應該受到政府高度重視,理想狀況是將它轉變成正面的指標性案例,造成外商投資台灣的示範,產生「投資台灣」的良性循環,為黃金10年奠定基礎

 


審酌比照租稅優惠


 


最簡單的做法,是向該公司宣布:政府會在今年春天展開的ECFA全面性諮商談判中,全力列入整車的關稅免除。由於馬總統曾經要求財經部門務必在今年談出ECFA的貨品貿易協定和服務貿易協定,因此最晚在一年後,汽車的整車調降關稅就會開始,和是否列入早收清單並沒有太大差異。當然,諮商時會較辛苦;但自由貿易協定本來就是要將絕大多數商品列入的,這原來就是我們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其次,對於福斯要求的租稅優惠,可以了解周邊國家提出的優惠,審酌我國是否可以比照。如果考量其「預期效益」明顯大於「成本」,由於是具有強烈示範效果的特殊案例,可以由行政院個案審查後比照提出優惠,並考量是否以通案的辦法或法律案來處理,藉以吸引其他可能產生類似效果的少數跨國企業仿效前來投資。我國對這種特殊的外來投資案的優惠的確相當僵化,行政部門沒有什麼權衡空間,特別是「圖利罪」的桎梏嚴厲;然而,沒有「圖利罪」的話,我國極「聰明」的官僚可能也會「圖利」地一塌糊塗;這個困境目前難以解套,只有在這種少數特例下,以行政院的集體決策來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並且共同擔負責任。至於陸勞或外勞能否為其開放,目前台灣失業仍然顯著,勞工部門又十分堅持不能和本勞脫鉤,為免治絲益棼可能暫時別碰為妙。



相信依照上述模式處理之後,福斯在台灣投資的可能性還是很高。只是,在去年ECFA「早收」談完之後,整個行政團對似乎就「大功告成」了,還有哪些部門在為後面的「正餐」在努力?為將來和其他國家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預作準備呢?如果有,依照上述邏輯福斯一定會來,不是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台灣經濟即將鎖進中國嗎?(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1.2.14)

台灣經濟即將鎖進中國嗎(杜震華)


2011 0214 蘋果日報


 


馬英九總統日前參加2011年大陸台商春節團拜暨聯誼餐會,希望藉由兩岸在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經濟合作」規範,聯手開拓其他合作領域,擴大兩岸經濟協議的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據媒體報導,馬總統強調台灣不是只重視中國市場,與新加坡及其他亞太國家也正積極洽談類似的經合協議;「……與周邊國家洽談的不一定是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議,而是經濟財稅方面的合作,這些國家的興趣已大為增加」。



這段話的意涵相當值得思索。在國際間,不管是稱為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議,或是其他名稱,只要是依照世貿組織第24條規範而簽署的區域整合協議,都是世貿組織認定的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也就是一般認定的自由貿易協定;而其內涵目前也都會涵蓋商品貿易的自由化及服務市場的開放。我們不知馬總統的用詞是否精準,或只是在表達涵蓋範圍將會更廣;但如果只是要和周邊國家進行「經濟財稅」方面的「合作」,而不是一般以商品貿易和服務市場的自由化為主要內涵的協定(或協議),那麼在野黨念茲在茲的「台灣經濟即將鎖進中國(或大陸)」的疑慮可能很快就會發生,台灣的經濟和政治風險也的確會快速提升,馬總統似乎有必要加以澄清,否則極可能成為下次總統大選的熱門辯論題材,甚至成為馬總統能否連任的關鍵!



從原來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充滿疑慮,到後來基本上是支持的,民眾是信賴馬總統和政府的說法,台灣不會只和中國大陸簽署協議;而且形勢比人強,沒有和對岸簽署時,很難突破現狀和其他國家簽署。

 


僅星國願與台諮商


 


然而,現狀是只有一個規模有限的新加坡宣布將和台灣諮商,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表達和台灣簽署或諮商的意願;對於廣大的台灣民眾而言,這距離理想狀態是相當遙遠的;亦即若沒有其他類似的自由貿易協定,台灣經濟繼續快速地和中國大陸結合,並衍生越來越高的政治風險的情境,似乎正在快速成形中。在兩岸現況仍起伏不定的情況下,可能連藍營的支持者也無法接受這種風險,即使他們願意看到兩岸進一步交往!





要突破經濟鎖入中國大陸的困境,有兩項困難要突破:一是依照 胡錦濤 先生說法的引申,要和對岸取得共識;二是要說服台灣民眾,開放市場、有取有捨,才能在諮商者妥協下簽成協議。第一個條件是高層必須解決的,我們無以置喙,但相信並不困難。但第二個條件如果要能成功,必須要做足功課才能讓民眾放心、接受開放的挑戰。然而,目前國內似乎只有經濟部和自由貿易協定有關係,其他部會都是「西線無戰事」,樂在一邊納涼休息。以這種態度混日子到面對其他國家開始諮商開放之時,必然遭到國內各種產業之反對;屆時只會和一個影響有限的新加坡簽成,但民眾卻會看成是北京的「策略性放行」,不認為是一種突破,經濟還是會被鎖進大陸,屆時政府可能會再次輪替!



馬總統曾說:各部會螺絲應該鎖緊,看來要鎖緊螺絲的還包括馬總統本身!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復甦為何「無感」又如何「有感」?(台灣時報 社論 2011.2.13)

復甦為何「無感」又如何「有感」?


 


    去年(2010)的經濟成長率依照政府的推估,達到百分之十點四七,創二十三年來的新高。但是,大部分的民眾和企業似乎都感受不到「景氣復甦」的狀況。為何如此「無感」?如果數據正確,又如何讓它「有感」?恐怕是所有關心此議題的人士,特別是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以瞭解並謀求對策的。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2008年沒有成長,加上前年(2009)負成長百分之一點九三,在基期較低的情況下才有的表現,其實不足為奇。然而,如果統計沒有太大問題,去年人均國內生產一萬八千五百餘美元,不管是和前一年的一萬六千三百或是再前一年的一萬七千三百相比,都是一兩千美元的增加,不是太小的成長;如果大部分人都沒有感覺,必然有深層的現象需要瞭解,才可能讓未來的復甦或成長成為「有感」!


 


其實,今天的經濟結構和十五或二十年前已經不同,導致了過去只要經濟成長,大部分人就會「有感」而今天卻會「無感」的結果。這些結構變化有明顯和隱晦的部分,有些可以用政策加以矯正,但也有難以撼動的地方。唯有認清真相才可能對症下藥,讓經濟的成長成為全民共享的果實,而非看不清、摸不到的官方宣傳品!


 


依照行政院主計處的國民所得統計,早在一九五一年時,台灣家庭收入中來自「受雇人員報酬」的部分只占百分之四十四點六,其它來自於財產及企業所得。易言之,在當時的經濟結構下,過半的家庭收入是經營企業或自家擁有的各種財產衍生所得到的。隨著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的相對需求越來越大,這個「受雇人員報酬」的比例逐漸攀升,到一九八一年超過了百分之七十一,和先進國家相當接近。這個比例維持四年後就緩慢下降,但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以前都維持在百分之六十九以上;之後就明顯下降,到二○○九年已降到百分之六十四。換句話說,目前家庭收入靠薪支的部分已經相對減少,如果沒有財產和經營企業來協助,要提高家庭收入相對上越來越困難。


 


另外,一般國家的服務業占經濟生產的比重越來越高,新型態的服務業因為變化快、風險高,越來越需要「彈性生產」,其雇用模式越來越傾向「非典型就業」。由於雇用情況不像過去穩定,其福利和待遇就不如過去。再加上東亞和南亞的後進國家快速興起,鯨吞蠶食了較先進國家的市場,使得較先進國家的勞動需求沒有過去旺盛,即使有「成長」,但在前景不確定下企業也不太敢立刻增加雇用正式員工,乃至於亮麗的數據無法像過去立刻伴隨失業減少或薪支提高。這些比較深層的原因,一般人較難體會。


 


比較明顯的因素,是容易看出的部分:包括房地產的「泡沫」如果快速堆積,當然會反映在生產增加,但其效益只有房產的出售者或擁有者才會感受到。股市的榮景會帶來財產所得,但大部分的民眾或「菜籃族」在「內線交易」、「幫人抬轎」之下,大部分無法獲得榮景的利益,利益歸諸少數翻雲弄雨的大戶炒手、分析名嘴之手。若加上原物料或商品供需不順時,立刻有中間商哄抬炒作、巧取豪奪,當然使平民百姓只感到物價上漲、任人宰割,卻無法「感受復甦」!加上媒體唯恐天下不亂,競相報導富豪的奢華消費,更使得平民百姓的「相對被剝奪感」日益強烈。


 


理解這些淺層和深層原因,有志之士和政府當然可以做些事來加以矯正:強化證期會和公平交易委員會的效能,有效揪出內線交易者和囤積居奇、勾結串連、哄抬物價者;經濟政策應避免造成壟斷獨占,以免企業產生超額利潤;廣泛提供社會住宅和土地供應並消弭「養地」現象以避免不動產狂飆;避免強力貶低新台幣以免造成輸入型通貨膨脹;以適當的產業政策讓雇用勞工相對較多的傳統產業獲得均衡發展;改善投資環境讓國內外企業增加投資並雇用勞工。


 


最重要的是,上位者要隨時深入基層,傾聽基層的聲音,才能真正瞭解「庶民經濟」和民眾的甘苦,念茲在茲地為民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