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為何民眾對景氣回春沒有感覺 (台灣時報 社論 2010.10.29)

為何民眾對景氣回春沒有感覺?

 政府經建部門對於今年的「景氣回春」甚感得意,但是又面對民眾對於經濟的感受不佳感到困擾,頻頻徵詢專家意見,既想為本身的工作績效增添光彩,又想為執政黨的五都選舉增添助力。然而問題出在何處卻似乎仍搔不到癢處!我們願意提出一些看法,為政府相關單位解惑,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景氣的確對「一般人」而言還沒有「回春」。雖然今年前兩季的經濟數字亮麗,成長率達到百分之十三左右,讓各種全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都達到百分之八或九,但是經濟成長的來源主要是出口和投資,而目前的出口和投資行為,主要集中在少數的高科技產業,和一般人民的關係不大,當然不會讓一般民眾感受到「景氣回春」。其次,比起金融海嘯發生之前的經濟狀況,現在的經濟情況仍然沒有超越,失業率還是高於海嘯之前,許多民眾的薪資甚至還低於海嘯之前,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不可能感受到景氣已經「回春」。

 其三,目前的景氣狀況的確是在緩慢回升,這也反映在股市的步步升高上面。只是,產業復甦的情況不一,景氣較好的產業通常從業人員較為忙碌,被電訪到的機會就比較少。進行這種調查的單位經常是商業雜誌,不像主計處這種極為專業的機構,能夠克服調查上的盲點,導致調查的結果極可能是偏誤的。例如,景氣較好的高科技產業和餐飲業、計程車業,其從業人員不只白天上班,大概晚間都還要加班到深夜,如何讓電話訪問能夠接觸到這些景氣恢復時首先受惠的族群呢?坊間的商業雜誌調查克服這種統計盲點的能力其實令人懷疑。其四,是所得分配的問題。如果所得分配越來越惡化,那麼景氣回春受益最大的極可能就是那些少數的高所得人士,高所得人士不定都是高科技業者,像台北是的百貨公司似乎業績都已經顯著回升,但獲利的可能是它的老闆,連雇員的薪資可能也還沒有提高。因此,眾多在所得分配末端的民眾當然不會感受到景氣回春。

 如果要讓一般民眾感受到景氣真的回春,我們有幾種看法:首先,經濟必須持續改善,讓所得提升的「乘數效果」持續擴散到一般民眾。由於目前國際經濟回春的力道不足,各種景氣指標似乎又有下滑的跡象,政府應該緊密監督擴大內需方案的各種執行成效,以免公共部門的效率欠彰影響到經濟表現。其次,吸引台商回台和吸引外資流入的工作要更為重視。目前經濟會正全力到境外招商引資,但是吸引台商回流的層級、誘因規劃和投入的力道似乎不夠。眾多台商多次指出必須讓外勞和最低工資脫勾的政策一直沒有解決,其實可以規劃幾個「經濟特區」的工資自由化,但規劃本地勞工必須進用相當的比例,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來擴大台商回流的現象,改善失業率的問題。

 我們也必須指出,對於許許多多當前經濟問題的研究,政府都沒有適當的掌握,乃至於許多「藥方」其實不是對症下藥因而幾決不了問題。例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台灣「奧肯係數」(經濟成長率每百分點對就業的效果)偏低的問題,政府到現在沒有適當的掌握,當然也無法提出有效的對策。而這又牽涉到政府的研究能力和委託研究的制度性問題。由於中央經建部門極為忙碌,基本上無法進行深入研究,多半是委託研究智庫。但政府的研究預算越來越少,這和對岸中國或競爭對手韓國完全不同。若經建部門有一些可以靈活運用的經費,視政策需要隨時委託研究單位或個人,短期內全力投入某個課題的研究,就可以快速獲得較可信的答案,對症下藥加以解決。目前我們看到的是:在平面媒體提出問題,並做出簡單的分析討論之後,相關政府機構趕快找一些專家開會瞭解問題、提出解決藥方。這種決策模式相當危險,因為受邀專家連自己的發言也沒有多少把握,卻必須以「專家」的身份快速做出分析和建議﹗以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為例,中國商務部自己的研究中心有八百人的規模,直接研究人員達到四百位,我們的主要智庫卻只有十人上下在研究這個議題,如何和他們在談判桌上競爭?

 景氣回春人民感受不到?先瞭解如何能夠有效讓景氣回春再說吧!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高教國際化刻不容緩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0.10.25)

<經濟人語>:高教國際化刻不容緩(杜震華)


20101025蘋果日報



今年年初,大陸昆山「美國杜克大學昆山校區」動土興建,明年這所大學將是中國繼英國諾丁漢大學寧波校區、蘇州西交利物浦大學之後,國際頂尖大學在中國設立的最新分校。這個占地佔地約台大校總區八成大小(80公頃 )的校園,將陸續建成商學、醫學、工程、法律、公共政策、環境與地球等學院,成為中國甚至是亞洲的頂尖學府,向全球招納六千位學子!


 


類似這種「教育國際化」的各種型態,早已在亞洲如火如荼地發生:印度海德拉巴市的印度商學院是和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賓大華頓商學院及倫敦商學院合作創辦的;卡耐基美倫大學也和印度斯利那達爾大學設立合作項目,以低廉和較短的時間獲得雙聯電腦碩士學位;哈佛大學計劃在孟買展開合作培訓,除了提供高教外也將為官員和工商領袖提供管理課程。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更是中國、歐盟合作的典範,其全英文授課的企管碩士學程名列全球前25名。


 


星馬廣設英美分校


 


就在9月底,馬來西亞宣布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將在馬國雪蘭莪州設立醫學院,馬國和美國投資者將投資180億元台幣,配置600個床位和研究設備,藉以發展醫療旅遊業。然而,新加坡卻是全亞洲最熱中發展國際高教合作的國家:東亞管理學院5年前和英國威爾斯大學展開合作,讓100名英國學生前來深造;目前進一步合辦該校的亞洲分校,藉雙語教學優勢計劃在五年內將學生數提高到3000人,相同學程讓學生節省在英國的7成學費。事實上,東亞管理學院兩年前已和英國瑪格麗特皇后大學合作設立英國的首座亞洲分校,計劃招收6000名學生;隨後來自中國、印度和越南的學生立即迅速增加。在此之前,美國內華達拉斯維加斯大學所屬的威廉哈拉旅館管理學院早已在星國設立境外第一所分校。





新加坡的「世界級大學」計劃是在1998年展開的,十年內透過提供校舍設備和較大的管理自主權等優惠,計劃引進至少十所世界一流大學到新加坡開辦課程、進行研發、開辦分校;陸續引進了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法國INSEAD商學院、賓大華頓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紐約大學、杜克大學、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等大學開辦各種學程或分校。


 

吸留學生增競爭


 


和國際一流大學合作培訓學生的結果,一方面確保星國的人才領先全亞洲,另方面為新加坡帶來大量外國留學生,建立一個穩固的區域教育中心和教育出口產業,也為星國的國際人脈網絡打造了堅強的基礎。優秀的留學生還可以獲得獎學金,並以服務年限規範來留住他們,最後以永久居留權將其轉化為星國最優質的人力資本來和全球競爭!為了顧及本地學生權益,限定外國學生數量在兩成之內;然而,目前已經有五萬名外國學生赴新加坡留學。





看看亞洲鄰國的企圖心,以及陸續流失的台灣青年菁英,你認為台灣的高等教育未來會如何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台灣匯率政策走向正確嗎?(台灣時報 社論 2010.10.10)

台灣匯率政策走向正確嗎?


 近日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隨著亞洲貨幣升值而大幅升值,成為金融市場上的重大事件。外銷廠商關切它對出口競爭力的影響、經建會主委認為應該尊重市場,呼籲廠商要習慣匯率的波動、吳敦義院長說他信賴7A的央行總裁…。到底新台幣兌美元的匯率升值的後果為何?對台灣經濟是好是壞?央行的匯率政策走向是否正確?我們願意為不熟悉這個議題的讀者解惑。

 所謂匯率,就是一種貨幣用另一種貨幣表現的價格。當新台幣兌美元升值時,就是以美元表示的新台幣價格上升;反之就是新台幣貶值。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後,使用美元進口的廠商會獲利,因為用一樣多的台幣可以換到更多的美元;但台灣出口廠商會受到不利影響,因為一樣的出口收益會換到比較少的台幣。因此,一般認為貶值有利於出口而不利於進口,而升值反是。

 由於早期台灣外匯極端缺乏,因此幾十年來的產業政策一向鼓勵出口、抑制進口以創造外匯盈餘。雖然七○年代後台灣的貿易順差帶來日益增加的外匯,但央行還是希望藉由「管理」的浮動匯率讓台幣貶值,以創造貿易盈餘和外匯存底。

 只是,外匯存底被央行(或銀行體系)匯集的同時,央行也同時釋出新台幣,因為它必須一手交出新台幣給出口商,另一手才能收進等值的美元。如此一來,隨著央行掌握的外匯越多時,市面上的新台幣也越來越多,造成通貨膨脹的後果或壓力;除非央行出售手上握有的附利息政府公債,來減少流通的貨幣數量。而且,貿易帶來的外匯存底反映本國為外國生產的東西超過了外國為我國生產的東西,外匯一直增加表示我國在為外國「作嫁衣裳」。雖然日後這些外匯可以用來進口外國的生產,但這等於目前我國免費借出資源給外國使用,不是明智國家該有的作為,也顯示國內沒有適當的投資或消費管道,只好將大量資源暫時供外國,而不是用來進行投資進口或適當消費來提高生活品質!

 傳統上,經濟學家認為一國只要保有三個月進口所需的外匯就夠,太多外匯存底就會產生上述問題。台灣去年總進口金額為一七四四億美元,但去年受金融海嘯嚴重影響,我們改用前年進口值二四○五億美元為基礎,三個月即四分之一應為六百億美元。這表示在一般情況下,台灣只要六百億美元外匯就足以供一般進口之需。如果考慮目前國際游資頗多,需要更多外匯以備不時之需,則加上一倍也只要一千兩百億美元。但目前台灣外匯存底達到三七二○億美元,高居全球第四,遠遠超過國際經濟活動所需,連應付國際炒家的狙擊也綽綽有餘!我們難以想像,央行迄今還保持「重商主義」思想,三不五時就單方干預新台幣匯率,硬是讓台幣貶值幅度加大或升值幅度減少,來人為造成台幣偏低以製造貿易順差,卻還經常大言不慚地說:「新台幣匯率由市場決定!」

 先進國家也會干預匯率,但通常是在匯率變動過大,已危害到一般經濟運作時才會如此。但我國央行如此過度貶抑台幣匯率、協助出口產業的結果,是讓台灣產業和資源過度集中在出口,經濟成長的效益也偏向由出口商、特別是高科技產業享有。而這卻是以大多數人民犧牲了對高品質進口品的消費、無力到海外旅遊消費、進口商每每受貶值傷害為代價所換來的。

 其實,當資源問題日益嚴重之際,我國應該仿效對岸,使用部分外匯存底積極到全球各地去投資能源和礦業,以確保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這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過多的外匯存底,減少新台幣過多的壓力,也可以發展更好的國際關係,提昇台灣的國際化和影響力,並間接營造「台灣品牌」的國際形象。

7A的央行總裁容易獲得,但國家長遠的整體利益更為重要,台灣廣大的民眾有權利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