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所得分配惡化的警訊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0.8.30)

<經濟人語>:所得分配惡化的警訊(杜震華)


20100830蘋果日報


 


主計處公布了去(2009)年台灣家庭所得分配的資料,最高收入20%的家庭收入(可支配所得)和最低收入20%家庭的所得倍數比,快速地由前年的6.05倍提升到去年的6.34倍,很快會超越2001年創下的歷史紀錄(6.39倍),顯示台灣的所得分配正在急速惡化。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很可能兩年後在亮麗的經濟成長數據下,我們會弔詭地再一次看到政黨輪替!


 


政府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行政院迅速召開了「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會議,提出各種改善的策略方向,要求各部會提出實際的施政措施。它們包括:促進民間投資,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成長,提升就業水準、擴大照顧弱勢,健全社會安全網、改善產業結構,促進服務業發展、運用租稅措施,強化移轉效果、提升勞動生產力,增進所得水準、平衡區域發展,活化在地人力。


 


有效政策缺乏鐵腕


 


所得分配惡化的原因固然多元,但是在民主政治之下,全面執政就必須全面負責。綜觀這些策略,有些的確有效而有些其實無效;有效者之中既有短期性質,也有長期性的。如果無法在2012年總統大選之前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致令今明兩年之所得分配持續惡化的話,其結果會是該議題成為大選中的焦點,負面效果完全反映在大選結果,讓馬政府兩年來的努力付之一炬!





上述策略中,有效的包括:運用租稅措施,強化移轉效果、擴大照顧弱勢,健全社會安全網、平衡區域發展,活化在地人力;而在有效者之中,短期內可以產生顯著效果的只有(1)運用租稅措施,強化移轉效果;(2)擴大照顧弱勢,健全社會安全網兩種。但在兩者之中,第一種必須要增加課稅,第二種則是要對窮人花錢;執政黨對前者缺乏勇氣,對後者卻又捨不得,因此情況並不樂觀。



馬總統和經建會都認為台灣的所得分配在全球比較不算太差,客觀地說這是正確的。然而,所得分配狀況的發展無法脫離主觀的環境來談,台灣在1980年左右的所得分配在全球是最好的前五名之一,但是目前已經被大多數的中西歐和北歐國家超越,原因在於他們大規模地利用租稅和移轉的措施來重新分配所得,租稅包括所得稅和稅率在20%上下的加值稅。


 

當心「拉丁美洲化」


 


台灣若要參考,可以採用加值稅但免除生活必需品課稅,讓富人多繳加值稅而窮人則少繳;再以這種稅收支持窮人的社會安全和福利支出,當可大幅改善所得分配。由於富人較少而中低收入者多,政治上也具有足夠的誘因來實施此項措施。



目前所得分配最差的國家包括巴西、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巴拉圭、瓜地馬拉、巴拿馬等南美國家,其吉尼係數都超過0.5,導致政府像跑龍套地忽左忽右,政策難以持續、穩定。香港和新加坡雖然也在0.5上下,但「國情」特殊而沒有類似問題。台灣雖然只有0.34,但絕不可認為情況還好就不以為意。7080年代,台灣富人極少而且低調,且窮人只要想做加工或加班就有機會;目前就業困難而富人相對較多,加上高調消費且媒體恣意渲染,人民的「相對被剝奪感」較當年嚴重許多。如果只想應付了事而蹉跎了大好時光,則台灣的「拉丁美洲化」可能會就此展開!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退場機制不是毀台條款 (蘋果日報 論壇 2010.8.14)

退場機制 不是「毀台條款」(杜震華)


20100814日蘋果日報


 


施明德先生日前在報紙刊登緊急呼籲,指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第16條終止條款是「毀台條款」,必須加以刪除。他擔心如果未來政黨輪替之下不接受一中原則,北京將可運用終止條款讓ECFA失效,使得股市崩盤、資金外流、台灣經濟崩解,後果比停建核四更嚴重!施先生憂國憂民的遠見令人欽佩。然而,身為這條「退場機制」的提案人,筆者也願意提供一些看法供施先生和關心者參考。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國際之間的條約大概都有「終止條款」,提供簽約各方在持續條約的環境已經不存在時,可以退場的機制。因此,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協定都有終止條款。這些條款幾乎都相同,就是簽約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在書面通知對方要求終止協議之下,六個月後協議就會失效。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上世貿組織的網站去查閱各會員體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來查證上述的狀況。東協和中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確實沒有列出終止條款,而這是非常不尋常的;中國和香港、澳門簽署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也沒有這個條款,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港、澳已經屬於中國,理論上不會有「終止」的情況發生,但東協和中國所簽的協定沒有終止條款,雙方都必須承擔風險,未來雙方執行協定的條件變得極為惡劣時,沒有一種結束合作的機制將是極為棘手的問題。



兩岸的ECFA在去年春天經濟部研擬草案時,是參考東協和中國的版本,因此就沒有這個終止條款。329日經濟部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召開第一場對外說明會時,由於受邀的幾位人士,不斷批評這個協議將讓台灣「萬劫不復」,筆者於是建議增加這個條款;如果未來實施之後真如質疑人士所說,會讓台灣經濟陷入絕境的話,至少有個「退場機制」來依循規範進行退場。再說,雖然筆者認為ECFA可以讓台灣經濟獲得大量商機,然而經濟是動態的,沒有人能夠保證台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在一段時間之後還能保持優勢。如果未來台灣大部分產業都「落入敗部」,而北京卻不願意修改協定讓台灣喘氣的話,有這個終止條款作為籌碼也是好事。


 

終止條款是個保障


 


最後,中國有所謂的「諸侯經濟」,萬一中央承諾的開放無法落實到地方,導致「經濟合作」的結果是我方完全依循協議開放,對方承諾的開放卻讓我們「看得到卻吃不到」的話,有個終止條款做為籌碼對我方好歹是個保障。當然,有個終止條款可以讓質疑的人士緩和其反對的力道,讓這個協議早日通過嘉惠台灣經濟,當然也是重要的因素。





這些考量就是筆者當時提出這個條款的初衷,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隔日的《自由時報》。該報將這個建議列入「愛台灣」的發言之一,顯然是認同這個條款對台灣有利。施先生目前的說法,認為它將成為北京要脅台灣接受統一的「撒手鐧」,至少在當時沒有人如此認為,也不可能會是諮商談判代表的「賣台」行為。



事實上,要以這個協議來要脅台灣就範低估了台灣的意志力和實力;在北京正在國際上積極營造「和平崛起」的圖像,並認定兩岸關係已步入「和平發展」的互動時代時,尤其顯得突兀。

 


國人應對台灣的執政黨、在野黨,以及對岸領導者的智慧都多一些信心,台灣的前途才會更加光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博士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以森林化來保護環境吧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0.8.2)

<經濟人語>:以森林化來保護環境吧(杜震華)


 


20100802蘋果日報



近日由於擴張工業區徵用農地所引發的衝突,台灣內部又掀起了一波「環保」與「經濟」何者為先的爭議。隨後在麥寮台塑六輕發生了近來第二次的大火之後,馬總統總算說出「環保優於經濟」的談話;這可是政府高層首次說出讓重視環境者窩心的言詞,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是否真正重視環境保護,不是要「聽其言」而是要「觀其行」。一個檢驗國家是否重視環境的簡單指標,是看該國是否配合聯合國在200611月,於肯亞首都奈洛比舉行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上發起的「為地球種10億棵樹計劃」。該計劃迄今已經被170個國家響應,並且到去年(2009)底為止為地球種下了74億棵樹﹗



其實早在197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Wangari Maathai受到一家在美國種下百萬棵樹的企業啟發,就在肯亞推動了「肯亞綠帶運動」,前後在12非洲國家種下了3千萬棵樹,成為上述聯合國計劃的起源。結合了「去森林化」(deforestation)對人類生存威脅的認知,全球有自覺的國家早就已經如火如荼地以增加森林面積來重建環境、綠化家園。



其結果當然顯著:雖然從1990年到2007年全球年均「去森林化」的速度是0.2%,但是高所得國家卻呈現年均0.1%的「森林化」成長率,特別是歐元區的年均成長率約達0.65%,相當令人驚豔。而沙漠極多的中東和北非,居然也可以達到0.35%的年均成長率,相當不容易;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也由90年代的0.3%負成長轉為2000-20070.2%正成長。令人擔憂的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仍然以年均0.5%的速度減少森林,次撒哈拉非洲更是以年均0.65%的驚人速度耗掉森林;而南亞也由年均0.2%的正成長轉向0.1%的負成長。


 


愛護環境淪為口號


 


負面的發展主要來自低所得國家年均0.7%的超高速惡化,連中所得國家也以年均0.2%的速度繼續耗用森林。但是少數非富裕國家的睿智卻令我們推崇──糧食壓力極大的中國,在90年代居然可以以年均1.2%的速度力挽狂瀾,並且在2000-2007期間將力道加大到令人驚訝的2.1%﹗然而更不可思議的是埃及,它居然可以在這兩段期間分別產生3.0%和2.5%的年均成長率。同樣讓我們豎起大拇指的有:突尼西亞(4.1%、1.9%)、烏拉圭(4.5%、1.3%)、科威特(3.4%、2.4%)、愛爾蘭(3.3%、1.9%)、賴索托(3.4%、2.6%)、越南(2.3%、1.9%)、西班牙(2.0%、1.7%)、敘利亞(1.5%、1.3%)。這些國家巨大的差異性,讓我們只能用「決心」才能解釋它們為何成功。而耗用森林最嚴重的則是蒲隆地(-3.7%、-5.5%)和多哥(-3.4%、-4.7%),如果不改善大概20年後就會是「童山濯濯」的景象矣﹗





而台灣呢?15年來台灣的林地面積可說是文風不動、毫無長進。不管計劃多麼美好,休耕農地再多,多麼想「參與」聯合國,我們的森林面積就是如此這般;只不過,這和我們天天嚷著「愛環境、愛台灣」的口號倒還蠻一致地﹗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