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沒經濟自由化 就沒FTA (蘋果日報 論壇 2010.5.24)

沒經濟自由化 就沒FTA (杜震華)


20100524蘋果日報


 


目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的諮商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為了不被「鎖進」中國經濟,有識之士要求政府必須在ECFA的架構協議之後盡速展開和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諮商,以分散台灣的經濟風險。只是,台灣真的準備好和其他國家簽署自貿協定了嗎?


 


自由貿易協定不是「友好協定」,它要求簽署國將貨物和服務貿易相互自由化,對廠商「去蕪存菁」讓資源使用更有效率,社會福利達到最高。因此,簽署國消費者和部分產業會獲利,部分產業則必須讓出市場!雖然全球都狂熱地尋求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廠商卻必須接受市場開放的嚴厲挑戰!





這種挑戰是全面性的,從絕大多數被貿易的商品,到各式各樣的服務市場;先進國家除了商品貿易的自由化達到九成以上,服務市場也都在WTO的基礎上更大幅度地開放。許多國家藉自由貿易協定「在國內外」和國際競爭者無障礙地公平競爭,將生產力提升到國際水準,讓人均國民生產攀升到先進國家的水平!


 

讓出市場公平競爭


但是在我國,大眾對自由貿易協定的認知卻很畸形。由於北京願意在ECFA的諮商對台灣「讓利」,台灣許多民眾認為和其他國家簽署之後,台灣的出口也可以大幅提升、服務業進佔對方市場,政經關係大幅提升,一切都「豁然開朗」!沒有多少人了解必須同時對對方開放市場,讓他國產品也免關稅進入國內市場;國內服務市場也要開放,讓大家公平競爭。豈止是一般民眾,不少部會高層也都懷有此心,一談到對外「開放市場」,可是「門都沒有」!





更諷刺的是,在後ECFA時代,如果要和經常被提出的美國、日本、新加坡、紐澳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話,它們不僅不會對台灣「讓利」,還會馬上要求我們「讓出市場」,讓大家公平競爭:包括美國有興趣的玉米、牛肉、內臟等農產品,日本有興趣的汽車、家電產品,新加坡和紐澳有興趣的教育、牛羊乳品等等。



它們相對都是開放的國家,早就習慣於國際競爭,我國卻可能「吃這也癢,吃那也癢」,到時候諮商人員汗流浹背,國內各部門政府機構和市場競爭者卻都堅持不開放,請問這種「自由」貿易協定如何簽得出來?台灣未來又如何自由化?執政者有魄力即使「失去選票」,也要做「對的事」嗎?



觀察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諮商的過程,不少駐台外國機構相當懷疑,台灣的這種封閉心態,未來如何和他國諮商自由貿易?馬總統和吳院長應該親自督導教育部,讓美國最傑出的麻省理工或史丹佛大學在台灣(合作)設立一所分校,紐西蘭或澳洲的牛羊和乳品出口到台灣,在台灣的雙方合資廠商加工後出口到東亞,藉以打通任督二脈、鬆綁台灣法規,才可能簽成下一個自由貿易協定。
目前國際間先進國家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都屬於「高品質」的協定,也就是自由化的內涵極高,不像具有兩岸特色的「這個不開,那個不讓」協定。



馬政府如果無法提早自由化,不待中國使力杯葛,內部的抗拒自然就會讓下一個協定簽不成──經濟被「鎖進」中國可能性極高,政府可得好好準備接受在野黨的無情砲火!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分散風險是最高的投資準則 (台灣時報 社論 2010.5.23)

分散風險是最高的投資準則

│孤注一擲係賭博的心態,分散風險才是投資的行為,有智慧的人不會將所有資源全部投入股市。

 台灣股市在上周大幅下跌五百三十五點,創下金融風暴以來單周第二大跌幅。若由五月份起算,跌幅更超過七百六十六點,幾乎為市值百分之十。如果由今年一月中旬起算,股市下跌更達到一千點,超過百分之十二。僅僅在五二○,股市市值就大舉蒸發了一點三五兆元,平均每位股民荷包縮水了十六萬元!

 近日股市下跌的原因不少:歐盟會員國希臘債務問題嚴重,歐盟國家必須大力支援而影響歐洲股市;美國金融海嘯復甦情況不明,有可能發生二次蕭條;冰島火山爆發,歐洲空運和經濟影響不小;泰國政情動盪,周邊國家多少受到影響;南北韓情勢緊張,有可能爆發戰爭…。易言之,全球目前的財經狀況受到各種政經風險衝擊,在全球化之下相互影響,幾乎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免於受到外部環境的波及!

 身處於台灣的投資股民,心情之鬱卒可以想見。好不容易從金融海嘯的漩渦中逐漸恢復一點元氣,原想在逐步攀升的股市中獲得一些利益以彌補過去的損失,但是卻莫名其妙地被連番重跌搞得心情鬱卒。如果是自有資金,也許還能夠咬牙力撐,要是資金是借貸而來、甚至是失業下的僅存麵包錢,就有可能要典當售屋、甚至鋌而走險,造成嚴重的社會安全問題!

 這次的股市崩跌並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卻極有可能是一些初入社會的年輕族群者的人生第一次。也有可能是社會歷練豐富,但卻還是不信邪,想要一次「翻身」者的第N次經歷。就像媒體報導「最牛」的遭詐騙者,非得要六個警員以幾近綁架式的方式勸阻,最後才免於向詐騙者匯款的命運。而幻想在股市創造「美麗人生」的芸芸眾生,可就沒這麼幸運,絕大多數成為以內線交易炒作股價的「大戶」、「公司派」、「名嘴」等的祭品而不自知。台灣曾經被外國媒體譽為「賭博共和國」(Republic of Casino),就算澎湖以公投擋下了「博弈事業」,但股市這個最大的合法「博弈事業」,卻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光明正大地吸去社會大眾的血汗錢,造成許多人傾家蕩產、妻離子散、殺人越貨的後果!

 因此,我們還是要鄭重地呼籲社會大眾:如果能適當配置資產在股市的話,它就是一種投資,可能為我們的資產帶來源源不斷的穩定收益,就算崩盤也可以逐步恢復元氣。但如果孤注一擲地想在股市「海撈一票」,那就是一種賭博,其結果經常就是上述的悲慘境界。因為台灣的股市就像賭場,眾多沒有受到懲戒的「內線消息」製造者,以這種「出老千」的手法不斷地「詐賭」。經常依照「消息面」而決定進出股票的社會大眾,雖然爾而會吃點甜頭,但長期下來,只有不斷地受騙上當,不止是老本將被啃光,連棺材本都可能賠了進去!

 對於這種現象,我們的政府似乎並不在意:只要股市旺、交易多,稅收增加,政府就樂不可支,完全不去預想股市「崩盤」時的社會問題。等到崩盤在即,就想盡辦法以社會資源來「護盤」、「挺股市」、「釋放利多」,讓這個大賭場繼續香火鼎盛,製造下一次的「賭場泡沫」!

 其實,在學校教育的階段,是有必要讓學生們瞭解:經常短線買賣股票者是賺不到錢的。資產也必須適當地分散風險,才能應對各種不同的風險。如果從小就習慣於正確的基本概念,成長之後就比較不會沈迷於這個「大賭場」,能夠從事適當的股市投資和資產經營。政府更有必要提供股市的開戶者各種投資獲利和損失的基本資訊,持續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投資觀念,而不是為淵驅魚地只想作莊抽頭!

 兩岸經濟關係又何嘗不是另一個類似案例?如果一定要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的話,至少必須時時刻刻記住為台灣分散經濟風險。務必透過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強化台灣經濟和全球的連結,以免成為中國經濟崩盤時的受害者!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股市管制應考量防弊 (台灣時報 社論 2010.5.10)

股市管制應考量防弊

│台灣是一個極容易出現弊端的國家,政府可以定出漲跌上限以穩定股市,不宜以各種基金介入股市。

 美國紐約股市在本月六日爆發恐慌性賣壓,道瓊指數在短短八分鐘內暴跌千點,等於市值蒸發了一兆美元。股市模範生寶鹼(P&G)的股價在幾分鐘內暴跌百分之三十七,九檔股票在瞬間跌到零元或一美分。隨後道瓊反彈回升了五百點以上,但收盤時還是下跌了百分之三點二。那斯達克指數則決定將暴跌和回漲的二十分鐘之間,近三百筆漲跌幅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交易視為「無效」。美國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都發表聲明,將查出暴跌元兇。我們認為,在金融管制方面,政府不宜管制過度,以免傷害市場的活力。但也不宜過度放任,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最好由市場自行運作,但設定一個合理的漲跌幅限制來避免失控或極端的情況。

 對於華爾街的這項「脫序演出」,目前出現了兩種說法:一是說花旗銀行的一位交易員將交易額打錯,出售的數量增加了一千倍引發了連動反應;另一種是說目前占了紐約股市交易七成五,由電腦程式設定交易條件的「高頻交易」才是股市暴跌得元凶。這種高頻交易的特質,是利用精密電腦演算,當某些條件符合時自動進行交易,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多筆獲利交易。這種類型的下單已經占了紐約股市近三分之二的交易量。美國證管會和紐約證交所都將詳細調查原因,不排除有人蓄意或引導錯誤交易來從中獲利!

 美國股市的這種「脫序演出」,並不是第一次發生。雖然沒有人能夠真正確定發生的原因,但是眾多的基金經理人或團隊,經常為了投資選股和脫手的方便,寫下電腦程式來設定某些條件,由電腦自動發出敲進或售出某檔股票的要求。當大部分的基金經理人都是以這種方式來設定買進和賣出股票的條件時,極可能在短期間發生連鎖而大量的買進或售出行為。如果交易所沒有設定允許漲或跌的幅度限制,就有可能如瀑布一樣一瀉千里。到了足夠低的價位時,又遇到大量基金預先設定的「買入」條件,引發大量且連鎖的買入要求,讓像吃了「瀉藥」的指數瞬間又眾股齊發地如同吃了「威而鋼」!

 在「全球化」之下,台股當天也受到嚴重衝擊,綜合股價指數迅速大跌一百九十二點。但據說是政府國安基金護盤,大買績優的台積電等股票讓指數急速上升,至終場僅小跌十二點,躲過了一場大風暴。如果這是真的(政府通常不會承認護盤),那麼台灣和美國一樣受到股市大跌的衝擊,美國是靠市場力量加以自然扭轉,而台灣似乎是靠政府那隻看不見的「黑手」直接操控股市,讓它穩定在政府能夠接受的適當價位。

 我們認為,不管是美國的「完全信賴市場」或是台灣的「讓政府為所欲為」都是「政府管制」的兩個極端,各有其不同的流弊,不是最好的政策。應該讓市場充分自由地運作,但是在市場波動超過了一個大家認為可以忍受的極限,如百分之十五或二十,就設定漲跌上限,讓大眾冷靜下來或讓「失控」的電腦程式被重新設定。目前,美國的完全信賴市場是一種極端,它不僅使得市場在脫序時帶來不必要的社會驚恐,還莫名其妙地拖垮全球股市,成為全球金融動盪的重要淵藪,全球都在付出不必要的代價。而台灣卻又在另一個極端,給了政府一個幾乎沒有設限的「國安基金」,美其名是在不安定時可以介入,但其實何謂「不安定」並無清楚界定,乃至於誰上台誰就可以視需要在「關鍵」時「操縱」股價,根本沒有「退場機制」!

 股市管制就如同一般的管制,真的是「過猶不及」,政府和立法院都應該三思。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ECFA敏感產業應再確認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0.5.10)

<經濟人語>:ECFA敏感產業應再確認(杜震華)


20100510蘋果日報


 


在「雙英辯論」之後迄今,海峽兩岸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接觸在於「早期收穫計畫」的清單確認,希望能極大化我方的出口利益、極小化進口代價。然而,如何在未來兩岸貿易自由化後對「敏感產業」加以輔導,以面對未來的開放衝擊,相關官員似乎沒有進一步的說法,令人感到憂心。


 


豈止是新的輔導方案杳然無蹤,連到底哪些產業屬於「敏感產業」也令人納悶。經濟部一開始提出了包括成衣、內衣、毛衣、泳衣、毛巾、寢具、織襪、製鞋、袋包箱、家電、石材、陶瓷等12項產業名單,不久又加上中草藥、農藥、環境用藥、動物用藥、木竹製品等5項,共計17項將加以輔導的敏感產業。雖然用意良善,但選擇標準何在卻從來沒有向社會公開。被選入的產業雖然忐忑,但好歹有個期待;自認弱勢,但卻沒被選入輔導的產業,必然對ECFA極度恐懼,不可能加以支持。





對於「敏感產業」的選擇應有一套客觀標準,以免掛一漏萬「製造敵人」,也方便政府周全地「調整體質」、應付未來開放的競爭,不宜處處想著別人「讓利」,或期待未來利用「貿易救濟」或「排除自由化」;因為未來對其他國家所簽署的協定將不會有「讓利」,貿易救濟也只能在某些條件下短期利用。唯有確認罩門所在,及早自立自強才是正辦。

所謂弱勢或敏感產業,就是競爭力較差的產業。競爭力強弱的原因很多,如產業配置的固定資本,但平均薪支的高低可能是更好的事後衡量。

 


8萬人未涵蓋


以民國95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的四位數分類細產業來觀察,若將「平均每員工全年勞動報酬」未達製造業總平均75認定為弱勢的話,弱勢產業包括:冷凍冷藏水產、水產品、冷凍冷藏蔬果、蔬果製品、毛梭織布、紡織製成品、繩纜網、其他紡織品、梭織外衣、針織外衣、襪類、紡織手套、其他服飾品、皮革毛皮整治、行李箱及手提袋、其他皮革毛皮製品、製材、合板及組合木材、建築用木製品、木質容器、其他木竹製品、紙容器、其他陶瓷製品、資料儲存媒體複製、水泥製品、石材製品、石膏製品、鐘錶、眼鏡、家用電扇等30項產業。





此外,印刷輔助、玻璃容器和塑膠日用品也都在門檻邊緣。將這33項產業就業人數合計有206000人,為政府估計10萬人的兩倍,占製造業總就業人數2694000人的7.7%;若不計門檻邊緣的3種產業也有166000人,占製造業6.2%。



以上述名單和經濟部列出的17項弱勢產業比較,發現除了製鞋、家電、中草藥、農業用藥4項以外,其他13項都和本文的認定相符。然而,依本文標準列出的卻有11項產業(紡織手套、皮革毛皮整治、繩、纜、網製造、製材、紙容器、水泥製品、石膏製品、玻璃容器、塑膠日用品、鐘錶、眼鏡)未被經濟部的名單涵蓋,其就業人數達8萬人,占製造業的3%;其中尤以紙容器(24000人)、塑膠日用品(25000人)、皮革毛皮整治(7000人)、眼鏡(7000人)、水泥製品(5000人)等5種產業最具規模。


ECFA


要從「A擱花」變成「A擱發」,顯然還有不少事情要做,千萬別搞砸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中國大陸關稅到底有多高 (蘋果日報 論壇 2010.5.8)

中國大陸關稅到底有多高(杜震華)


20100508日蘋果日報


 


在「雙英辯論」中,蔡英文主席曾經詰問馬總統,政府口口聲聲台灣面對了中國9%的關稅率,事實上依照世貿組織統計,中國整體實際的關稅率只有1.95%,顯示政府是在「恐嚇」人民,誇大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效益來獲取支持。馬總統簡單地以石化、機械、汽車零組件等產業面對了5~15%的關稅率回應,並未對蔡主席所說的這項數據做出回應,這在許多細心的觀眾心中留下了不小的問號。


 


審慎回應關稅問題


台灣面對中國的關稅率到底是9%或2%,其實真的「差很大」,會影響到簽署ECFA的急迫性。如此重大的背景資訊真相如何,政府應該審慎回應,不宜隨著辯論結束就不以理會,任由反對人士到處渲染。其實,民眾對政府的疑慮和不信任,經常就是在這些藏著魔鬼的細節中一點一滴地累積!





事實上,依照世貿組織網站公布的資料,中國大陸在2008年的簡單平均關稅率的確是9.6%;前一年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率是4.5%。兩者的差異在於:簡單平均是直接將所有海關產品的關稅率平均而來;貿易加權則是以每一種海關產品進口值的比重作為權數,將關稅率加權平均而得。一般而言,關稅率低的產品進口比重較高,所以加權平均後的平均關稅率會低於簡單平均關稅率。以大陸而言,變成只有簡單平均的一半左右。



ECFA質疑的人士常常提出另一種平均關稅率,他們直接將大陸海關實際收到的關稅收入(扣除出口退稅)除以總進口金額,認為廠商實際負擔的應該是這個關稅率。其實,這個概念不適用於台灣的出口,因為中國已經和許多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許多國家對大陸的出口已經適用「零關稅」或「減讓的關稅」,加上許多被課徵高關稅的產品進不去中國,造成進口少(或無)而關稅收入亦少的現象,這些原因造成這種「實質平均關稅率」不宜當成台灣整體面對的大陸關稅率!


 

出口退稅條件不同


若以2007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742億美元(陸委會估計)為基礎,財政部估計台灣對大陸出口交付的關稅額1047億元(32.22億美元)來計算,則該年台灣廠商對大陸交付的整體實際關稅率為4.3%,接近於世貿組織統計的中國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率4.5%。然而,必然有部分台灣產品因為大陸的高關稅而被擋在門外,無法出口來繳納關稅,因此台灣面對的大陸關稅阻礙可以說是在4.3%和9.6%之間。許多行業的毛利潤率只有區區幾個百分點,多交4%或9%的關稅率之後還有競爭力似乎不太可能!





質疑者喜歡提出一種論點,說大陸實際上有「出口退稅」,所以台商實際交付的只有幾百億元關稅。這種說法很奇怪,因拿到出口退稅的是已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和目前在台灣生產再對大陸出口的廠商是兩回事;除非它們完全重疊,否則不同的廠商如何「抵銷」?就算完全重疊,台灣廠面對的高關稅,不會因為大陸廠有退稅就對台灣的設廠沒有影響,台商早晚會撤除在台灣的投資後轉往別處!



台灣到底面對大陸多高的關稅,必須要清清楚楚;台灣的確面對高關稅貿易障礙,ECFA當然無法逃避!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