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及早確認ECFA敏感產業 即刻展開產業升級 (台灣時報 專論 2010.5.1)

及早確認ECFA敏感產業 即刻展開產業升級   杜震華

 政府堅持在六月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其中會涵蓋一個「早期收穫計畫」,將雙方願意提早進行貿易自由化的產業列入,立刻進行貿易自由化。筆者認為,政府對於敏感的弱勢產業應該儘早確定名單,並提出有效的輔導措施,展開敏感產業的升級計畫,以應付未來ECFA的衝擊,並化解業界阻力。

 由於東協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在今年元旦完成降稅程序,東亞其他幾個自由貿易協定的諮商也在進行之中,台灣在東亞地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可說是無法逃避的選擇。然而,如果沒有適當的產業政策配套,協助弱勢產業藉此進行升級,極可能讓弱勢產業萎縮,無法獲得適當訓練的勞工失業。甚至,在持續見不到政府配套政策之下的弱勢產業,可能發動激烈的示威遊行來反對ECFA,衍生大量的社會成本,政府必須高度重視﹗

 原先,在中華經濟研究院的GTAP模型的模擬研究中,在兩岸市場完全開放之下,顯示了電機電子、蔬菜及水果、其他運輸工具、木材製品、其他製品、成衣等產業受到負面衝擊。但這個模型有基本上的限制,包括充分就業的假設,使得有產業受惠時必然有產業受害,產生了電機電子業成為「受害者」的令人驚異結果。另外,其產業類別只有五十七個相當粗略的分類,無法進一步確認更細的產業衝擊。後來,我們看到經濟部初步認定了織襪、製鞋、內衣、毛衣、毛巾、寢具、袋包箱、泳裝、成衣、石材、陶瓷、家電等十二項後,又加上了中草藥、農業用藥、印刷製品和木材製品等四個產業,希望爭取其在十年之內不調降關稅。但是,如何確認這些產業是弱勢產業,卻從來沒有一種客觀的挑選方法,令人懷疑是否還有遺漏的產業,或者是不應該列入的產業,只因為和經濟部「關係好」就可以擠身在行列中,享受未來的「輔導」﹗

 另外,則在預計九百五十億元的產業調整經費中,規劃了三百四十億元進行「輔導振興策略」、二百七三億元進行「體質調整」、三百三五億元進行「損害救濟」。但是經濟部卻說「希望體質調整和損害救濟的經費是備而不用」。這又讓我們質疑經濟部是否有誠意利用政府規劃的資源來進行相關的配套,提出適當的產業輔導措施來協助產業度過難關,只想以「爭取不調降關稅」來拖延問題。如果政府繼續不提出配套措施,想以既有的舊措施來濫竽充數的話,弱勢產業的未來極令人擔憂﹗

 我們建議經濟部用比較客觀的方法來挑選弱勢產業。在兩岸間一般而言,台灣具有比較優勢產業是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弱勢產業是勞力密集的產業,這種指標可以由五年一次的「工商及服務業普查」中獲得每員工固定資本的金額高低來獲知。然而,部分產業是靠設計、創意等非固定資產來形成競爭力的,這可以由每員工平均薪支來反映。如果這兩項都相對很低的話,就可以確定是台灣勞力密集又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值得列入加以輔導。

 在這種原則下,大部分電機電子業的薪支並沒有低到可以入列的程度,而紡織品製造又必須列入才對。易言之,經濟部的弱勢產業名單有必要以比較科學的方式重新篩選,否則難以服眾。而中草藥會被列入相當奇怪,難道這是台灣的弱勢產業,而未來將不進口大陸的中草藥嗎?

最後,目前除了少數一兩個方案是真的針對弱勢產業而設計的以外,根本沒有新提出的方案。經濟部如此敷衍、延宕的結果將會延誤時機,讓問題逐漸嚴重,無法讓危機成為轉機。我們鄭重呼籲政府要高度重視這項問題,絕對不可認為辯論結束就「無事一身輕」﹗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副教授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新加坡聯合早報和台灣蘋果日報對版主ECFA的訪問 2010.4.26

ECFA议题与蔡英文上电视辩论 马英九展现气势占尽上风


2010-04-26


沈泽玮 台北特派员


  台湾总统马英九和在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昨天针对台湾60年来最具争议性的公共政策之一ECFA(两岸经济架构协议)唇枪舌战。


  马英九在电视辩论台上展现出气势和格局,明显占上风,相信有助于他推动与大陆洽签ECFA;蔡英文则陷入细节和技术性项目的争辩,无法拉大格局,但长期而言,其理性和专业的作风可为自己加分,也有利于民进党争取中间选票。


  而真正的输赢,还看年底的五都选举;至于台湾民众最终选择要跟谁走,还得看2012年总统选举。


  电视辩论昨天下午2时在公共电视台举行,历时约140分钟。


  这是台湾史上首次在非大选期间进行的朝野党魁政策大辩论,话题性极高。不过,双方两个多小时内就ECFA仍各说各话,没有交集。


  马英九自信满满地大谈政策理念,展现总统要带领台湾走出困境的高度和格局,气势如虹。


  他一改过去温和作风,不断猛攻蔡英文,辩论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对于蔡英文提出数据上的质疑和关键性的失业问题,却选择不回答。


  在ECFA的议题上,他成功定下了执政与在野党的差别,是国际化vs边缘化勇气vs恐惧做得到vs讲空话的分别,并用台湾加入WTO的经验说明,台湾可以渡过与大陆签署ECFA的冲击。


  外界关注台湾与大陆签署ECFA后,能否与其他国家签署FTA(自贸协定),马英九加重语气表明,将亲自领军推动台湾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洽签FTA,并大声呼吁中国大陆不要阻挠,收尾漂亮。


受访的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副教授杜震华认为,马英九是一面倒地获胜,成功激发了民众对他的信赖感。


  接下来,社会要求公投的压力估计会减少,支持ECFA的中间选民估计增加,但如果国民党因此轻敌,年底五都选举依旧充满危机。


  杜震华也高度肯定蔡英文的理性作风,虽然是太理性了,但这样的朝野互动模式立下了典范,日后也可循此模式,讨论其他重大议题。


  蔡英文昨天意外地采取有别于民进党人传统的做法。她不去打最容易打的意识形态问题,不去挑起统独的议题,不打国民党或马英九卖台,也不打公投问题,展现了一个国际经贸学者的高度专业和理性。


蔡无法拉大格局


  不过,也因为太拘泥于实质数据的追问,同时也背负民进党八年执政的包袱,她无法拉大格局。


  至于民进党的替代方案,她认为现有的WTO框架就足以应付,而且台湾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走,不会因为要在ECFA之后被迫面对10年的开放期程,而把经济调增的步骤都掌握在中国手上。


  她多次强调,台湾要有自己的时间表,要循序渐进,而马政府则是冒进,对自由化持浪漫想法。


  受访的世新大学口语傳播研究所所长游梓翔指出,蔡英文在辩论上丢分,但整体而言是有加分的,特别从战略而言,她的表现能够争取到中间选民的支持,因为民进党一直过去给人乱党、暴力的感觉。


  ECFA议题在台湾纷扰一年多,马政府有意今年6月与大陆签署,但台湾内部依旧意见分歧。


国民党坚持ECFA可以创造约26万个工作机会,但反对党指马政府快速倾中,开放市场让大陆廉价商品进来,将造成上百万台湾人失业。


  虽然马政府从上而下,几乎全体出动四处宣传ECFA,近日还频频接受媒体专访,找来国际竞争力专家背书,但民意支持度一直无法提升。


  被视为较能反映趋势的《远见》民调显示,赞成ECFA的仍只有46.2%,低于马政府希望看到的60%


  蓝绿电子媒体昨天都针对ECFA的民意支持做了调查,但因为各有各的立场,不一定准确。待时间沉淀之后,ECFA的民调相信将是重要的观察指标。


  一般认为,在野党接下来将大力诉诸于公投,并继续通过街头和文宣,强调ECFA的负面效益,把ECFA当作1127五都选举的主要议题。


《雙英會》 「ECFA溝通不能停」


學者盛讚雙英理性 各擅勝場互有迴避

20100426蘋果日報


羅暐智、林巧雁、黃馨儀台北報導】馬英九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進行辯論,學者認為,雙英透過辯論釐清立場,各自達到目的,也有助社會了解ECFA內容,但可惜沒有具體結論,呼籲馬政府應繼續加強對民眾的溝通,包含對弱勢產業的照顧政策等,不能因辯論結束就不了了之。


對這場雙英辯,工商團體認為,雙方準備都算充分,商總理事長張平沼認為,馬英九成功將數據、跟基層的互動與接觸意見表達出來,值得讚許;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沒有鎖國的本錢,未來一定要以盡速洽簽ECFA為目標。


政府應做更多說明


台灣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認為,馬英九在辯論上,沒有詳細解答蔡英文的部分提問,政府事後應該提供更多說明。他支持馬英九的論點指出,台灣應有面對挑戰的勇氣,不然機會愈來愈少,他也稱讚蔡英文提出的都是專業論點,沒有提出好問不好答的公投議題。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贊成應盡速簽署ECFA,他說,台灣目前被國際貿易所排擠,簽署ECFA才有機會參與區域貿易,尋求貿易上的突破,談判本來就「有得有失」,不可能全贏。


料增ECFA公投阻力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杜震華認為,馬英九這場辯論佔上風,展現很強的進攻,也凸顯對此議題的嫻熟,反觀蔡英文「太過理性」,讓蔡居於下風。馬的結辯強而有力,可讓一些有疑慮的中間選民增加信賴感,增加政府簽ECFA的支持度,相對民進黨來說,推動ECFA公投的阻力也就加大。杜也推崇這場辯論是很好的朝野溝通模式,雙英理性辯論,展現民主風範,若以後遇到朝野對立的議題都循此模式處理,台灣還有前途。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表示,雙英辯主軸很清楚,藍批綠鎖國,綠批藍冒進,針鋒相對,也有助社會了解ECFA,但缺乏對服務業衝擊評估與國際投資效應這兩部分,比較可惜。


蔡攻決策監督不足


而辯論內容上,雙方各擅勝場也各有迴避,童振源舉例,蔡英文批馬英九「冒進」,提出東協加一對台灣影響有限的數據,馬改變基調,改說應未雨綢繆,這點馬不如蔡;馬批蔡沒提出替代方案,只想以拖待變,該怎麼讓台灣不被孤立在東亞經濟圈?這點蔡沒回答,蔡不如馬。童說,蔡強攻馬政府的決策過程,社會監督不足,馬回應稍嫌不足,至於談判策略,童認為馬自暴底線,疏於準備,居於劣勢。


 


為世紀辯論做註腳 (蘋果日報 論壇 2010.4.26)


為世紀辯論做註腳(杜震華)


 


20100426蘋果日報


 


由公視負責主辦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雙英辯論」已經在昨日順利舉辦。朝野雙方理性詰問、攻防激烈、各擅勝場。總的來說,馬英九總統表現出十足的自信,又對蔡英文主席的不少質疑做出令人驚豔的回應,加上總結時拉高推動ECFA的層級到親自帶領、要求對岸不得繼續杯葛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的氣魄,使得辯論結果十分清楚,也使得這場辯論成為ECFA由困境走向坦途的分水嶺﹗


 


然而,這並不代表ECFA的未來就沒有問題,也不表示民眾就會一面倒地支持ECFA。其實,辯論的雙方都還是無法用簡單清晰的語言向民眾說明ECFA未來大致的完整內涵,特別是蔡英文主席不斷提出的幾項質疑,並沒有獲得馬總統清楚的回應,是馬總統在辯論中沒有獲得「滿分」的地方。





只是,蔡主席的這幾點質疑,不應該隨著辯論的結束而消失。馬總統或政府應該在適當的時機,有耐心地向質疑的民眾釋疑,才能夠提早化解將會不斷由質疑勢力所發起的反對運動。如果以為辯論的勝利將使得「西線無戰事」、ECFA「輕舟已過萬重山」,將極可能誤判情勢,累積更多的阻力!



蔡英文主席的幾點質疑如下:一、政府再三告訴人民不簽署ECFA的話,台灣出口到對岸的產品將面臨9%的平均關稅,但事實上WTO的統計顯示大陸2007年實際關稅率只有1.95%。如果馬總統的幕僚夠認真的話,應該去WTO的網站去確認這項資料;筆者查證過正確數字是4.5%,而台灣2008年對大陸交付的實際關稅率約5%,都遠高過蔡主席所提的,當然構成了對台灣極為不利的貿易條件。但台灣智庫弄錯、蔡主席錯誤引用、馬總統幕僚忽略、民眾沒人弄懂,馬總統也只能逃避問題!


 

未明確回應四質疑


 


蔡主席第二個沒被馬總統回答的疑問,是270多個自由貿易協定都能在WTO過關,不代表台灣的ECFA如果未達成九成產品免關稅,同樣可以過關。在邏輯上這是正確的質疑,因為台灣是國際貨幣基金會認定的33個先進經濟體之一,目前周邊鄰國又虎視眈眈,不太可能讓台灣「蒙混過關」。但是,馬總統的幕僚應該了解,WTO並未設定農產品和工業產品都要達到九成自由化才行;因此,我們將一成的排除產品集中在農產品並沒有問題,所以830項不開放的農產品可以持續禁止進口,不僅是十年內,十年以上也一樣!至於這樣做對台灣農業前途其實是不利的,則是另一個問題。





蔡主席第三個質疑,是大陸產品回銷台灣的衝擊,政府如何來應對。馬總統再三提到有950億元的基金來協助產業和勞工,但蔡主席是在問「具體的方案」何在?
馬總統只能按照經濟部提供的答案回應,說有三類的措施來協助產業,但是這些措施都是目前已經存在的,怎能應付未來更嚴重的情況?



經濟部迄今沒有提出具體的弱勢產業輔導方案(如幫助陶瓷業、毛巾等產業選送人才出國學習設計等),其實是在陷馬總統於不義,無法回應這項質疑!第四個質疑還是農產品無法獲得保證永遠不開放,前面已經提供解答,而馬總統的確沒有回應。無論如何,我們樂見這樣的朝野政策辯論,希望這種模式能促使雙方理性討論,將台灣帶往更光明的未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東協加一」確實衝擊台灣 (蘋果日報 論壇 2010.4.15)

「東協加一」確實衝擊台灣(杜震華)


 


20100415日蘋果日報


 


《自由時報》日前援引財政部統計資料,以我國今年首季出口總值創下歷年同季次高,顯示並未受到「東協加一」在今年元旦「生效」的影響;該報認定這種事實「戳破馬謊言」、「打了馬政府一巴掌」!


政務委員尹啟銘駁斥這則報導,指出東協加一不是在今年元旦「生效」,而是2002年簽署「架構協定」、2004年簽署「貨品貿易協定」後陸續發酵影響,從2001年到2009年台灣出口東協比起中國大陸成長4.7倍、新加坡成長1.5倍,我國只成長1倍可佐證。





尹政委的看法是正確的。許多人誤以為「東協加一」是在今年元旦生效,其實對500早期收穫計劃清單的產品是在2004年元旦到2006年期間完成降稅,20057月全面性地對其他自由化產品展開降稅,到今年元旦「完成降稅」程序;台灣受到的影響早就發生,各種統計數據都清楚顯示出這種負面發展,成為部分人士「不願面對的真相」,在看到部分台灣的正面發展時,就沾沾自喜引為證據,認為沒有受到衝擊!


 

台灣出口恢復活力


 


出口表現恢復活力,不表示沒受到「東協加一」的負面衝擊。由於全球景氣恢復,若台灣出口恢復的情況沒有像其他競爭者那麼優異時,就有可能是協議完全生效產生的衝擊。我們可以引用競爭國家的出口數據來深入探討這個議題
根據經建會彙整的今年前兩個月和去年同期比較,我國和周邊競爭國家的出口成長率來看,台灣成長了54.0%,的確超越了競爭對手:韓國37.4%、新加坡36.9%、香港22.6%、中國31.4%、日本44.5%。但是,各國去年在這段期間經歷了不同的出口萎縮:台灣-37.2%、韓國-26.4%、新加坡-35.0%、香港+5.3%、中國-21.1%、日本-38.5%。如果去年跌得很深,今年爬起得多也沒什麼了不起;因此,比較客觀的簡單評量是看去年同期每跌一個百分點時,現在爬上來幾個百分點。我們獲得下列的數據:台灣1.5、韓國1.4、新加坡1.1、中國1.5、日本1.2。而如果是以去年全年每跌一個百分點時,衡量這兩個月爬上來的百分點,則又是另一套數據:台灣2.7、韓國2.7、新加坡1.8、香港1.9、中國2.0、日本 1.7





從這兩套數據看來,的確讓人放心一些,表示台灣在今年前兩個月出口恢復能力和韓國在伯仲之間,領先其他幾個競爭對手。但這並不能證明「東協加一」對台灣就沒有衝擊。如果去年以來,台灣沒有受惠於中國經濟持續成長、「家電下鄉」、「赴台採購」、「兩岸直航」、「開放陸客觀光」等方案的實益,則台灣目前出口的恢復力道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矣!



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報,身負提供正確資訊的責任。但是當台灣出口大減時就怪罪是經濟和中國靠攏所致,出口大幅提升時不僅不提是受惠於中國經濟成長和嘉惠措施,還撇清說是「沒有被邊緣化」,不需要以ECFA來改善貿易環境。這種態度只會激化國人對立,對於尋找台灣出路並無幫助,殊為可惜!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推動ECFA 要誠懇認真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0.4.12)

<經濟人語>推動ECFA 要誠懇認真(杜震華)


20100412蘋果日報


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雙英會」即將展開,兩位台大法律系的高材生,分別頂著哈佛和倫敦政經學院博士的光環,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還是展現出政治的爾虞我詐,全台灣,全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都在看!


執政黨擁有龐大的行政資源、眾多優秀的人才、願意「讓利」配合演出的北京政府,卻還是讓支持ECFA的民眾在短短幾個月內下降了1/10,距離吳揆要求的7成多數民意支持的條件愈來愈遠,實在令各方跌破眼鏡!


應付了事爭議更大


民眾無法支持ECFA的原因,可以總結為「雙不」:政府不夠「誠懇」與不夠「認真」。不夠誠懇造成面對質疑以避重就輕的態度應對;不夠認真造成許多亟待處理的問題懸而未決,乃至於民眾逐漸失去信心。面對一項無可逃避的重大政策,竟然演變成這種狀況,任何有識之士都會扼腕!
質疑的民眾有四大疑問:其一,為何要以一個全面性的協議來代替風險較小的漸進式分項協議,讓台灣全面依賴大陸?這個論調不斷地被前立委郭正亮提出,電視上的「名嘴們」卻無力澄清。其二,既然北京無法承諾「不杯葛」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貿易協定,政府有何應對之道?其三,既然有「早收計劃」,就會有「早衰」的產業,政府給它們的「牛肉」在哪裡?而且在「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之下,M社會如何解決?其四,WTO規定過渡期只有10年,10年後大陸勞工、農產品將源源不斷進來,農民將會破產、勞工工作不保!
這些質疑絕非「為反對而反對」的無理取鬧,必須由主張簽署協議的執政黨,甚至是「概括承受」的馬總統親自處理,不斷地透過說理、討論、記者會等多管齊下的耐心說明和澄清,甚至為電視名嘴私下「補習」,傳遞相當艱澀的專業知識,才可能澄清誤解、解開心結、扭轉民意。任何閃躲、應付,都只會讓爭議愈演愈烈,反對者窮追猛打、地下電台渲染抹黑,造成社會不安、選舉失利的後果!
其實,上述民眾的每一項疑惑都「有解」:首先,漸進式的分項協議根本無法實施。因為我國加入WTO時,已經放棄「開發中國家」的入會立場,現在就無法利用「授權條款」來簽署具有排他性的分項協議,只能利用一般自由貿易協定中,可以先簽署「過渡性的協議」(就是「架構協議」)來帶出「早期收穫計劃」,獲得雙方適用、排除其他會員國適用的協議效果。


應逐項解說除質疑


其次,政府如何防止中國繼續杯葛台灣繼續和其他國家簽署協議,必須有清楚的對策。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在「架構協議」之後,下一個「貨物貿易協議」之前,政府會和其他主要貿易國家簽署協定,否則不和北京繼續談判完整的協議。其三,可以保證弱勢產業的詳細協助計劃將在3個月內公布,並利用行政院預備金立刻上路實施。完整的所得分配改善計劃也將在3個月內提出,保證所得分配不會惡化。其四,保證協議中沒有農產品擴大開放、陸勞來台之規範。
如果多次、逐項地向民眾解說,並保證做不到時「馬總統將放棄連任」,筆者不相信民眾還會質疑政府!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為台灣成立中性智庫之必要 (台灣時報 專論 2010.4.9)

為台灣成立中性智庫之必要


杜震華


 


    台灣過去幾十年來的發展,已經產生了大量的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散佈於台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且大量被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所雇用。如果能夠善用這些人才的智慧,理論上說,台灣應該足以應付許多當前的重大難題才是。然而,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是:研究或處理公共事務的人才,幾乎都是由政府或政黨,或是政治立場清晰的企業所設立的機構所使用,其立場通常會偏向當時的執政黨或某種特定的意識型態。如果人才是在真正的「民間」,那麼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除了屬於公益性質以外,大概都不屬於公共政策的性質。


    這種現象產生了一種嚴重的後果,就是每當有重大社會議題產生時,沒有任何政府或政黨所屬的「智庫」所做的研究,能夠受到社會各界的信賴,成為大眾據以形成意見或看法的重要參考。案例之一,就是最近對於ECFA的研究,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評估報告,完全不受到質疑人士的尊重,認為這份研究是「御用」研究,是完全為了「政策需要」所做出來的;甚至還懷疑其「修飾」其結果!


    這種現象在先進國家就不太一樣。無論是在西歐或是北美,都存在著許多享有聲望、深受信賴的民間智庫。它們的性向也許偏向保守,或者傾向自由,但不管是主其事者,還是所聘用的研究人員,都是受到社會尊崇的學界人士,其研究成果廣受各方重視,發表的論文和報告經常成為大學和研究所學生學習研究的對象。例如美國的布魯金斯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胡佛研究所,加拿大溫哥華的侯艾研究院等。


    台灣雖然平均的名目所得不算太高,但是經過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平減後的每人國內生產已經達到三萬美元,列入國際貨幣基金會統計資料中的三十三個「先進經濟體」之一,距離歐盟的平均也只有兩千美元。理論上言,應該要進步到擁有幾所具有社會公信力、公正客觀的研究智庫,其研究成果受到各方信賴和重視的情況才對。這種研究智庫,可以由企業捐助成立,但看來台灣的企業對此並無太大的興趣。早期長榮集團成立的「國策中心」有這種影子,但當時該中心存在某些問題,目前功能也已經萎縮;其他的智庫或者個人色彩太重,或主事者存在某種意識型態,或者研究人員素質無法負荷需求的高度,相當可惜。


    然而台灣社會目前遭遇的重大困境,包括兩岸政經問題、台灣產業發展問題、台灣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台灣的國土開發規劃問題、台灣的所得分配問題、政府再造和行政效率問題等,在在都需要超越意識型態、高視野、具前瞻性的研究,沒有這樣的研究智庫,會讓台灣的知識界和社會各方停留在相互質疑、空轉虛耗的狀態,顯然非社會國家之福。這樣的研究智庫可能還是需要由整個社會來設立,它應該由全社會來「擁有」,在學術完全自由的情況下,給予適當充裕的經費,嚴謹地為台灣社會找尋各種出路。只要其研究人員水準高、客觀中立、具前瞻性,其研究成果自然會受到社會重視,並且可以消除許多無意義的爭議。


    筆者建議,由執政的國民黨和在野的民進黨協商公推一位可以被雙方接受的新智庫董事長,董事會成員也在由雙方提出半數、相互認可同意之下任命,再由董事會聘任能被全民接受的執行長,由國庫提供一年約五億元的經費,成為一個擁有大約五十位高水準研究人員的智庫,和國際間的著名智庫有密切的往來,能夠自由客觀地展現其高水準的研究成果,逐步扮演台灣「政策仲裁者」的角色。


    當然,這個智庫不是要,也不可能會壟斷重大政策的研究和決策,但至少可以成為一個「標竿」,影響其他的智庫都能夠往中性客觀的方向去努力,即使無法完全超越意識型態的影響,但至少可以讓立場不一定一致的各方加以尊重和重視。如此,台灣公共政策才有比較光明的前途,擺脫目前「打混戰」的狀態。


    有心為台灣前途著想的各方,應該努力為這樣的全民智庫催生!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簽署兩岸經濟協議之我見 (台灣時報 專論 2010.4.2)

簽署兩岸經濟協議之我見   杜震華

 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第二次協商正在台灣舉行,各方都高度重視這項談判。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在開會前夕接受媒體訪問,提出了「讓利五保證」來爭取台灣各方的支持。所謂「讓利五保證」是指:一、早收降稅清單無論是金額還是比例,大陸都會少於或低於台灣;二、大陸對台灣降稅的產品,將惠及台灣中小企業和基層民眾;三、大陸希望台灣降稅的產品,將不影響台灣弱勢產業;四、大陸不要求台灣擴大進口大陸農產品;五、大陸不對台灣出口勞務。

 這五項保證澄清了台灣民眾對於ECFA的部分疑慮,特別是大陸勞工不會過來、大陸不會擴大農產品來台,這也幫了馬政府一個大忙,因為這兩項一直是部分台灣人民強烈質疑馬政府無法做到的承諾。現在有了對岸的「保證」,至少心理上安心了不少。

 然而,部分民眾還是相當懷疑,三個重大的質疑如下:一是中國對台灣向來懷有「領土野心」,一心想「併吞台灣」,會對台灣「讓利」,難道不會「包藏禍心」,想以這些魚餌來誘使台灣上鉤,在協議中陷入「一中」的框架?二是中國會不會在簽了協議之後,繼續杯葛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乃至於經濟上被「鎖入」中國經濟,將來無法脫身?三是進一步和中國貿易的結果,台灣獲利產業和受害產業之間的所得差距不是會繼續擴大,造成M型社會更加明顯?

 筆者對於前兩項政治性的疑慮倒不會特別擔心,反而是第三項經濟性的憂慮會比較憂慮。對於是否會陷入「一中」的疑慮,由於在野勢力的質疑聲浪極大,筆者認為兩岸將來會模糊處理,也許會以「民族性」的一中來代替「政治性」的一中,讓雙方都能夠互相交代、各取所需。

 對於是否會因此被中國經濟「鎖住」的問題,筆者認為要中國以文字或口語明確說出不會杯葛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協議對中國而言可能會有所困難,而且台灣的國際交往由中國來表達類似「允許」的意見也有些奇怪,不如由台灣自己主動積極地和其他國家,如新加坡、日本,快速完成談判諮商,再於兩岸簽署ECFA之後立即簽署。由於ECFA之後兩岸還會繼續諮商完整的「商品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因此這兩個協議就可以成為我們和其他國家簽署協議的籌碼,除非對岸要放棄和我方的協議,否則將不會杯葛,而這就會成為慣例,我們也不必恐懼是否會被中國經濟「鎖住」了。更何況,我們還有一個「退場機制」作為殺手?﹗

 反而值得我們憂慮的,是政府是否有意願或能力處理所得分配可能惡化,以及弱勢產業如何協助轉型的問題。所得分配可能惡化是每一個經濟體隨時都必須處理的問題,只要務實地實施所得政策,就可以解決問題。倒是弱勢產業和勞工的協助,迄今沒有公布令人滿意的作法。政府在各種壓力之下,目前已經承諾將在十年之內編列九百五十億元新台幣來協助產業轉型和勞工救濟,但是其細節如何迄今沒有進一步的宣布。這個議題從去年被各方質疑到現在已經超過半年,但是還是霧裡看花、模糊不清,沒有人知道政府會端出什麼菜出來,但也因此增加了許多人的疑慮。日前某著名媒體進行民調,支持簽署ECFA的民眾比例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十一個百分點。這可能和這個案例表現出來的施政能力受到質疑有關,民眾無法無條件地支持兩岸經濟協議,因為害怕政府沒有能力處理因此衍生的問題。

 然而,筆者也看不出來,如果不簽署ECFA,台灣還有其他的任何替代方案,能夠獲得更好的出路。有人認為可以和對岸一項一項簽署協議來解決目前的諸多貿易困難。然而,身為WTO實質上的已開發會員體,世貿組織並不准我們簽署局部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只有開發中國家才得以引用「授權條款」來簽署這種協議,因此這種思考其實無法突破問題。

 誠如電視名主持人于美人做出的比喻:簽署ECFA的狀況,國內的強勢和弱勢產業就有如兩個人,不簽的話兩個都死,簽的話強的獲利而弱的受害。我們的選擇已經不是要不要簽,而是如何讓那個弱的還可以也活下去。而這是政府和業者必須合作努力解決的難題。我們的責任在於督促政府提出有力的解決方案,並確保有機會公平地和其他人簽署協議﹗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副教授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