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如果我是經濟部長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0.1.11)

如果我是經濟部長


杜震華


台大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近日媒體民調部會首長的知名度,四成首長成為「一趴部長」。即以負責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有責任和民眾溝通的經濟部長,居然也只有三趴的知名度,令人相當訝異。


    如果我是經濟部長,由於這是國家重大經濟方案,我會密集購買主要電視台的廣告,簡單地將ECFA的主要內容完整地呈現給全國觀眾,讓他們一目了然!我會在每週末上電視節目的重要時段,完整地介紹政府的規劃和應變方案,並回應疑問。我會立刻提出對於每一種弱勢產業目前規劃的調整方案,包括設立個別的「策略聯盟平台」、「技術研發中心」、「設計訓練中心」、「人才培育中心」、「人才海外深造方案」、「國際大師研習方案」、「資金融通輔導中心」,清楚列出每一個產業中心和方案的基金規模、運作方式,務必讓中小企業主及勞工都成為基金的主要決策者之一;讓弱勢產業清楚政府完全站在他們身邊,和他們一起面對新的競爭局面!我會帶著這些合計九百五十億元的方案,和勞委會的領導人親自參加每一種弱勢產業自行舉辦的說明會,直接面對業者和勞工溝通,以誠意和資源、規劃,面對疑慮和挑戰!


    如果我是經濟部長,我會立刻和農業部門並不重要的新加坡和日本展開秘密諮商,並將諮商結果按兵不動;等明年春天和中國簽署ECFA之後、「貨品貿易協議」簽署前後、「服務貿易協議」簽署之前,立刻以WTO身份和兩國簽署協議;並且在ECFA的內容中明列「終止條款」做為籌碼,以保障台灣和其他國家的簽署自由,並讓國內質疑者安心。


    如果我是經濟部長,我會立刻研究大型跨國企業尚未在東亞設立重要據點者,或設立據點但尚未設立總部者,派遣專人前往說明兩岸新形式之發展、其在台灣設立據點之利基、我國將提供不亞於新加坡的優惠,請其考慮前來設立營運之可行性。等ECFA一旦簽署,我會發動「為新亞洲-投資台灣」(Investing in Taiwan - for the New Asia )的全球計畫,親自走訪這些企業,攜帶各種有利競爭條件分析和政府的全面配合計畫,以誠意打動其前來投資。因為我知道,在新加坡成為第二大雇主,曾雇用近兩萬人的硬碟大廠希捷(Seagate),就是被李光耀親訪的誠意打動而前往投資的,這讓台灣的硬碟機產業一蹶不振!


    如果我是經濟部長,我會立刻詳細瞭解每一種產業和產品,包括農業,實際的生產成本和我方有意簽署貿易協議各國的成本比較,為後續的自由貿易協定做出周全的準備。並說服行政院對農業研發、資訊化和推廣大量投資,讓農業脫胎換骨、農民充滿信心,有能力在數年之後面對開放挑戰,並準備搶占各國高價農品市場!


    如果我是經濟部長,我會要求行政院設計方案,讓縣市政府得以招到外商投資者按投資額的一成撥給「地方招商獎勵」,由地方政府自由使用於地方建設。經濟部將釋出台糖大量土地來配合縣市發展需要,讓全國動起來。接近城市的土地則撥給內政部規劃為新市鎮建築用地,推出數萬戶每坪十萬元左右之平價國宅,搭配捷運聯絡都會,提供無殼蝸牛申購,為行政院分憂解勞!


    如果我是經濟部長,台灣經濟成長率不到全球平均時,我立刻辭職以示負責!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對陳博志教授文章的再回應 (2009.12.30 尚未正式發表)

「工資被拉低」還是怪論


杜震華


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博士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教授在蘋果日報論壇回應了作者的投書(原題為[ECFA不會拉低台灣工資]但被報社定題為「陳博志董事長的怪論」),其重點有四項:一是他主張「國內存在的爭議並不是要不要和中國貿易,而是要不要簽ECFA」;二是「若考慮所得重分配問題,甚至公平的自由貿易也不見得是好的」;三是「台灣工資會被拉近,即使不會相等」;四是「孟岱爾的文章是在說國際投資有一樣的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我國大量到中國投資正是近年工資上漲率下降和失業率上升的重要原因」。陳教授還舉個毛巾生產和免關稅的範例,支持台灣工資將會「下降」的現象!作者一一回應如下:


    首先,作者非常清楚國內要不要簽ECFA的爭議何在;但是,要不要簽ECFA和要不要和中國貿易是兩回事。作者原文是在辯駁「和低工資的中國簽署ECFA之後,台灣工資會因為和中國貿易增加而下降」這個論點;這是一個經濟議題,應該服膺於經濟推理。至於中國是否會在簽署之後繼續杯葛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是否要策略性地要求中國「保證」台灣繼續簽署的自由,才和它簽署,這完全是另一個問題,不必加以混淆!


    事實上,正是因為瞭解國人有此擔心,作者才在經濟部第一場說明會(三月二十九日)中,提出必須在架構協議中的「生效條款」中加入「退出條款」,作為對北京的最終壓力。在其他有機會遇到對岸專家的學術場合,作者也都要求對方宜以適當方式表達「樂見在兩岸在ECFA之後,以WTO或其他雙方有共識的模式,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態度;甚至建議執政黨透過所謂的「國共平台」,對北京高層產生影響力,表態以化解國人疑慮。但是,這些策略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完全不相關。


    其二,如果考慮在所得可能重分配,而「自由貿易不見得是好的」,那麼台灣在2002年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個以追求自由貿易為目標的組織(或論壇)之前,陳教授或台灣智庫應該站出來反對,或至少要求政府要保證所得分配能夠改善(或不惡化)之下,才可以加入世貿組織-這才和目前的論調一致!但我們從未看到陳教授或台灣智庫有類似的主張;只看到經濟接觸的對象是中國時,他們就會出來反對。當然可以反對,但經濟或政治的理由要釐清!


    其三,陳教授以台灣毛巾在免關稅,中國得以低價出口到台灣時,台灣毛巾的工資就必須壓低為例,論證低工資的勞工會受害。但是,陳教授先前使用的「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中,勞工這種生產因素是被假設為同質的,沒有所謂「低技術勞工」和「高技術勞工」。陳教授繼續舉出克魯曼研究的美國「低技術勞工」可能「受害」多少,也和該定理無關。更重要的是,台灣高科技產業會因比較優勢掌握對方市場而成長,資源應轉往高科技產業移動。當然部分產業和勞工會因無力轉移而受害,故政府當然有責任照顧。在作者多次批評之下,政府也將三百億的調整補貼基金擴張到九百五十億元,難道作者會不知這種厲害關係?


    其四,孟岱爾教授在1957年的論文中,第二段一開始的翻譯如下:「在某些嚴格的假設之下,產品對因素的替代(作者註:指國際貿易替代投資和勞工移動)將會是完全的」。請問這難道不是在說:如果兩岸可以自由貿易,在原作者的嚴格假設條件下,貿易可以完全取代到中國投資嗎?


    韓國和新加坡二千年後對中國大陸投資增加速度絕對在台灣之上,卻以自由貿易協定來吸引大量外來投資。台灣這段期間在和北京進行政治鬥爭,無力突破經濟被封鎖狀態,導致今天付出經濟代價;雖然責任在北京,但如果有智慧地避開正面對抗,善加利用其統戰意圖,拉長時空戰線,難道不是台灣較佳的選項?


    陳教授強調作者為「國民黨智庫」學者,暗示作者是為執政黨服務。其實作者並無黨籍,只是短期受邀指導執政黨智庫而已。作者在更長期間為偏綠的南部報社撰寫社論,立場一向公正,可以面對藍綠公評。陳教授又強調作者擔任副教授「很久」,其實正是受到部分立場偏頗的教授打壓,刻意將作者優異的教學和服務項目打到不及格分數所致;這早已被校申訴會平反,但卻被校方和官僚繼續偏執欺凌。陳教授有幸在藍軍執政下面對公平的升等待遇,作者衷心祝賀與羨慕;也願意對台灣智庫傾囊相授,一起為台灣的前途尋找出路!


提供陳博志教授的回應文章給讀者參考 (2009.12.30)

別亂否認工資會被中國拉下(陳博志)


20091230蘋果日報



根據市場力量,毛巾價格降低將導致工資減少。圖為毛巾業者抗議大陸毛巾傾銷。資料照片


國民黨智庫的杜震 華副 教授投書說我講的要素價格均等化是怪論,說我曲解理論。然而他的論點暴露了他既不了解學理,而又要拿似是而非的說法來誤導人民。


他說沒有重要的經濟學家反對和低工資國家貿易。這句話可能沒錯,但我也沒反對和低工資國家貿易。目前國內存在的爭議並不是要不要和中國貿易,而是要不要簽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而只能和中國卻不能和其他國家更密切的經貿往來。 杜副 教授分不清楚這一點,很多質疑都是在打他自己編的稻草人。
國際貿易是不可免,也很少人反對的。但完全自由的貿易卻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和中國這一類有種種政府補貼及不公平政策干預的國家完全自由貿易,更像是赤手空拳和拿刀的人比賽一樣,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一向主張若要和中國簽ECFA而進行自由貿易,必須要先和中國談判,要他們拿掉對其產業不公平的補助和對進口的非關稅貿易障礙。


自由貿易不見得好


若考慮所得重分配的問題,甚至公平的自由貿易也不見得是好的。例如國內外常用的教科書,Caves, Frankel, and Jones 的《World Trade and Payments》 第1027~29頁就說明了自由貿易會對一部分人造成傷害的道理。教科書和論文中這類的道理和例子不勝枚舉。通常說自由貿易是好的,除了假設是公平競爭之外,真正的學者也都知道要假設得利的人會補償受損失的人,才能說貿易對整體有利。 杜副 教授擔 任副 教授已很久,不該連這種大學部學生都能知道的條件也不知道。
而貿易造成最令人注意的所得重分配作用,就是高工資國家的工資或工資上漲率很可能被拉低。這也就是 杜副 教授要批評的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這作用其實是簡單而常見的市場力量。

若我國毛巾原來一條賣100元,其中老闆可付勞工40元工資,則低工資國家同樣的毛巾以一條90元在台灣賣,而使台灣製品也只能賣90元時,老闆能付的工資就只剩30元。若免除關稅而使毛巾降價至80元,則老闆就只能付20元工資。這道理很簡單,有點腦筋的人都能懂。


ECFA恐拉低工資


杜副教授和一些反對的人卻咬住Samuelson所證明的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來批評。其實這定理只是一個特例,他的條件是兩國工資會完全相同的一種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而且即使他的假設未完全滿足,通常高工資國家的工資仍會被往下拉。像 杜副 教授這樣說Samuelson的假設不成立,所以工資不會被低工資國家拉下的人,就像是說因為空氣阻力,所以從高樓跳下會往上飄一樣荒謬。 杜副 教授引克魯曼的教科書說Samuelson的假設不成立所以定理不成立。其實人家說的是「不會相等」,而不是說不會拉近。克魯曼最近有一篇「Trade and Wages, Reconsidered」(Feb. 2008)即明講不能忽略工資被拉低的作用,他並用一個模型試算出美國低技術勞工工資會大幅降低的結果。
杜副 教授又說 孟岱爾 教授指出自由貿易可以取代國際投資,所以兩岸簽自由貿易協定即可不去投資。這說法不只一個錯誤,在此只指出一個,孟岱爾在《美國經濟評論》(June 1957)這文章乃是說,國際投資和自由貿易有一樣的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換言之,過去我國大量到中國投資,正是近年工資上漲率下降和失業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杜副 教授和其他人士對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眾多批評多是像這樣錯的離譜,篇幅有限無法在此一一駁斥,有興趣的讀者請上台灣智庫網站,看更多詳細的批駁。政府和政府相關智庫人員用很多錯誤的說法要求否認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這恐怕不只是因為這些人學識的問題,而是恰好證明政府很怕人民知道簽ECFA會使工資進一步被拉下去的真相。


作者為台灣智庫董事長、曾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陳博志董事長的怪論 (蘋果日報 論壇 2009.12.29)

陳博志董事長的怪論(杜震華)


20091229蘋果日報


在台大學生會舉辦的ECFA論壇中,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以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推論兩岸簽署ECFA之後,因為大陸工資、土地等生產要素低,將拉低台灣工資水準,反對簽署兩岸貿易協議。陳董事長為經濟學者,過去教授國際經濟學,卻不知為何要曲解經濟理論,令人好生納悶!


不必深入探討該理論,只要看看所得最高的國家(如美國或瑞士)有沒有重要的經濟學家在反對和低工資的國家進行貿易,就知道這個理論是否可以直接適用在實務上了。


「貿易協定是好事」


從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到大衛李嘉圖,乃至於新古典的赫克夏及歐林等經濟大師,一再告訴我們貿易對參與的國家都是有利的,因為透過專業分工,大家就自己最拿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生產,可以讓餅做得更大,大家都可以分得更多的餅;而小國可以獲利更大,因為貿易條件(相對價格)會傾向大國,使小國的獲利空間較大,這稱為「身為不重要者的重要性」。因此,和中國大陸貿易,台灣是獲利較大的一方!
如果高工資的國家真的會因為和低工資的國家貿易而降低工資,則目前所有先進國家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都嚴重失職,因為他們放任或鼓勵和低工資國家貿易,會「拉低」自己的工資率。而主張必須在中國同意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下才能簽署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綠色」學者,也同樣犯錯,因為根本就不應該和工資幾乎都低於台灣的東協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更別提中國大陸了!
去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曼,在訪台回答記者訪問時,曾說「凡是國家簽訂任何自由貿易協定,多少都會犧牲國家的自主,但簽署這樣的協議還是好事,也是一件應該做的好事,這種事我們一直在做。」
換言之,克魯曼認為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是「好事」,美國一直在做,而他也贊成。陳董事長的言論,是在挑戰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奇怪的是,當時他為何沒有跳出來質疑克魯曼:老兄,你錯了!依照「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美國不應該和其他低工資的國家貿易,更不能「自由貿易」!
其實,導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的諾貝爾獎得主薩繆遜非常謹慎地設定了十幾個假設條件,才得出這個讓經濟學界覺得相當「有趣」的定理;但沒有人認為它有任何的實務價值,因為隨便一個假設不存在,其結論就無法獲得。克魯曼特別在他著名的國際經濟學教科書中寫道,三個最關鍵的假設在現實世界中都不會存在:一是必須只有兩個國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二是兩個國家的技術水準相同;三是貿易會使得兩國的產品價格相等。其實更大的問題是,這個定理奠基於靜態的模型,沒有動態的投資和其他行為。
在真實的世界中,貿易的利得會被再投資,轉為更高的所得,參與的國家經濟都在成長,沒有人所得會下降!


ECFA假設待檢驗


陳董事長以物理上「非真空狀態下」由高樓往下跳還是會有事,來比喻這些假設不成立時,還是會產生類似狀況。這完全是錯誤的類比,如果真要抬槓,可說高樓間有很多攔截物會攔住你,甚至一股風(如投資)將你吹得更高!國際經濟學還有一個理論,是由歐元之父孟岱爾提出的,在一些嚴格假設之下,自由貿易可以完全取代國際投資!陳董如果如此相信「理論」,應該更支持兩岸自由貿易呢;因為如此一來,綠營擔心的台商對大陸投資現象就會消失,不用再擔心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貿易組召集人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 2009.12.25

版主基本上同意這位大陸學者的看法 提供讀者參考


 


ECFA对大陆弊大于利,应当缓行


2009-12-24


张录强


  仅仅为了谋求那么一点点至今还无法确定的利益,以及基本上是望梅止渴的政治好处,就要大陆承受不匹配的经济损失和风险,实在是得不偿失。大陆应该尽快打消在现阶段签署ECFA的念头。


  ECFA(编按: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英文缩写)其实就是两岸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为回避敏感问题,取了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招惹了不少麻烦和误解,但这并不影响ECFA的本质。两岸签署ECFA后,双方互免关税,台湾有保障地获得了大陆的巨大市场,这对于台湾这个外向型的岛屿经济自然有颇多利好。但是,大陆是远大于台湾的经济体,两岸自由贸易对大陆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相反,它可能带来的伤害却不可小视。总体而言,ECFA对大陆弊大于利,应该缓行。


  台湾反对ECFA的声音不绝于耳,陈云林登陆台湾更是招致一波又一波的抗议浪潮。从大陆方面,我们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并不代表没有人反对,也不代表ECFA对大陆有利无害,或者ECFA对大陆可能的伤害没有人能够认识到。我作为地地道道的大陆人,有义务把ECFA可能对大陆造成的伤害说清楚。这当然不是要催生这些伤害,而是期望大陆能够慎重思考,周密安排,趋利避害,保护好大陆人民的利益,促进两岸双赢。


大陆谈判准备不足


  首先,谈判的时机不成熟。大陆政治热情有余、而谈判准备不足,此时谈判不利于保护大陆利益。台湾来自在野党的激烈反对,既促使马英九政府更加谨慎地处理ECFA的原则和细节,也增加了台湾在ECFA谈判中的筹码,这显然有利于台湾在ECFA谈判中争取更大的利益,付出更小的成本。但是,在统一思想和顾全大局的大陆方面,不但没有反对党,就是连反对的声音都发不出来,而且ECFA谈判本身又凝聚了过多的大陆一厢情愿的政治色彩,在具体操作层面更加不透明和黑箱操作,所以,在这种外在压力不足、政治热情有余而细节准备欠充分的条件下,贸然谈判或签署ECFA,出于政治考量做出不可预知后果的过度让步都有可能,这对于有理、有力、有节地保护大陆以及大陆民众的利益非常不利。


  另外,中国东盟(亚细安)自由贸易协定从201011正式生效,届时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税将降至接近0的水平。中国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来自东盟企业的更加直接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在短时间内再度实施新的自由贸易协定,避免加剧大陆企业应对竞争的激烈程度,给大陆企业以喘息的机会。大陆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大陆民众的利益同样也需要保护。


  其次,ECFA很可能成为大陆产业升级的障碍。大陆的高科技产业本来尚处于需要保护的幼稚阶段,一旦签署ECFA,这些幼稚产业将不得不以裸体的方式应对渐趋成熟的、挟台资优惠和关税优惠的台资高科技产业的严峻挑战。很有可能,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将从此走上不归路。这种可能最好不变成现实,但是它一旦变成现实,大陆将被更加严格地限制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很难再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大陆民众也就只好永远享受勤劳而不富有的农民工生活。


  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台湾商界已经为两岸经贸合作画好了蓝图:两岸经贸合作,优势互补,台湾向产业链的高端迁移,大陆产业链低端迁移,两岸实现产业链整合。依靠几十年来台湾积累起来的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台湾将在与大陆自由贸易过程中,汲取更多的附加值和商业利益,而大陆将更加深陷无技术工业化和耗竭性工业化泥潭,更多的大陆白领和蓝领将成为台湾利益的创造者。


这其实也不是天方夜谭,曾经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民主化、言论自由和思想解放对台湾软实力的影响巨大;不能小看台湾近几十年来人才、技术储备和文化进步;只是台湾天地过于狭窄,他们没有用武之地;一旦放虎归山(大陆市场),大陆能否招架得住,很难预知。


ECFA或让大陆民众雪上加霜


  第三、利益输送式的亲台卖中路线寻求签署ECFA,得不偿失。有台湾学者建议,胡锦涛应该给台湾更大的让利,以确保ECFA顺利过关。这种要求实在很过分。胡锦涛向台湾让利,他没有什么利益可让,他出让只是大陆民众的利益,继而造成对大陆民众利益的伤害。这些学者其实是在鼓动中共慷大陆人民之慨,通过向台湾输送利益换取台湾签署ECFA,这是不折不扣的亲台卖中路线。大陆没有人希望政府以出让人民利益、慷人民之慨的方式向台湾输送利益、亲台卖中。ECFA对于大陆并没有重要到非签署不可的程度,推动ECFA只是大陆的示好举动。如果台湾确实不具备签署ECFA的条件,也完全可以不签。等待条件成熟后,再做考量不迟。仅仅为了谋求那么一点点至今还无法确定的利益,以及基本上是望梅止渴的政治好处,就要大陆承受不匹配的经济损失和风险,实在是得不偿失。大陆应该尽快打消在现阶段签署ECFA的念头。


  第四、ECFA不能成为压垮大陆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大陆底层民众的生活与处境实际上已经十分艰难了,每年数以万计的群体抗争事件和不计其数的个人抗争,已经描绘出大陆底层民众绝境挣扎的众生苦难相。与台湾签署ECFA后,大陆资本的生存环境会进一步恶化,缺乏创新和创富能力的大陆企业家,维持利润的最可能的手段,毫无疑问地是挤压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工人,尤其是农民工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生存条件。大陆民众没有理由希望台湾的资本及商品大举进入大陆市场,挤占大陆产品的市场份额、抢夺农民工的饭碗,加剧他们的痛苦。


  腐败官僚、官商勾结的利益共同体等集团已经是压在大陆人民头上的几座大山了。大陆没有人希望台湾借签署ECFA之机成为大陆民众头上的另一座大山,以及压垮大陆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台湾的利益不应该建立在伤害大陆民众利益的基础之上。大陆民众需要互利双赢的合作,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任何双边或多边合作,都必然缺乏人民支持的合法性。


ECFA对台湾其实也有风险


  ECFA一旦实施,大陆的廉价产品很有可能如潮水般涌入台湾市场,与大陆产业链重叠的台湾低端产业必然遭遇冲击,并引发成规模的失业(中华经济研究院估计为265000人以上),主要影响低收入人群。也就是说,台湾签署ECFA,虽然长期利好值得期待,但短期的阵痛几乎不可避免。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如果台湾产业界的梦想未能如期实现,也就是说两岸台湾占据产业链高端和大陆位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格局未能如愿以偿地形成,台湾有可能失去整个产业链。这种可能性虽然很小,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选举政治具有短时特征,台湾也不例外。再加上民进党鸡蛋里头挑骨头的精神和只要好处、不接受负面影响的癖好,一旦签署ECFA,发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后果,就有可能加剧台湾社会的动荡和陷入激烈的政党纷争。在台湾没做好产业升级准备,台湾朝野尚未达成共识前,最好不要急于签署ECFA


  建议大陆有步骤地为签署ECFA做准备。首先,尽快清理外资外商优惠政策;其次,设定和落实投资、兴业、生活、学习等全方位的公民优先原则,优先保障大陆公民的权利;第三,保护和扶持国内幼稚的高端产业,使其逐渐具有抗冲击能力等等。等条件成熟后,再行考量与台湾签署ECFA事项。我想到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双赢。这个时间大约需要20年。


  FTA在亚洲就已经签署了50多个(当然不包括台湾和朝鲜),还没有看到哪一个经济体的政党或民众,对自由贸易协定秉持像台湾这样极端挑剔的态度。他们只想得到ECFA的好处,而不想接受硬币的另一面,甚至把消除负面影响的责任无厘头地推给大陆。我总觉得这是一种匪夷所思的怪现状。


总而言之,在台湾朝野尚未形成共识,大陆还未做好准备之前,贸然签署ECFA,只会加剧双方的民怨,造成双输。要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好事做好还需要把握时机和尺度。所以,大陆既没有强求的必要,台湾也不必勉为其难,ECFA缓行有利无害。建议双方用10年时间做准备,10年时间完成谈判,最终用20年时间签署ECFA,到时候肯定会实现双赢。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版主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ECFA相關議題

ECFA是整合也是博弈


2009-12-15


沈泽玮 台北特派员


  第四次江陈会下周二在台中登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没有列入协商议题中,预定明年才启动正式协商,但它目前已成为台湾内部最重大的公共政策辩论。


  台湾总统马英九已表示愿意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针对ECFA辩论,扰攘了大半年,双英会若成事,将大大推高议题的宣传。


  ECFA,简简单单四个英文字母,引发台湾内部众多纷扰,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十分深远。它将是两岸分治6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谈判。


  超越了人流、物流和金流,ECFA等于设立两岸之间的自由贸易,它将牵动两岸经贸整合,推动两岸产业分工。未来十年,台湾的经济、人才、文化和工作机会都可能因新型的两岸关系而出现变化。


ECFA到底是什么?


  政府没说清楚,好些受访学者和业界人士就直说,它其实就是两岸之间的一种自由贸易协定(FTA),只是两岸关系特殊,不能叫FTA。另外,为了避免与香港与大陆签署的CEPA发音太接近,造成香港化的联想,名字也从CECA改成了ECFA(台语谐音,会再发(财))。


  就如ChaiwanChina + Taiwan,大陆加台湾)让韩国面板竞争对手感到威胁,ECFA启动后,大陆市场和低廉人力+台湾的人才和技术,这个方程式估计将成为两岸产业分工的走向。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副教授杜震华在受访时指出,两岸产业会循比较优势而进行分工,劳动密集的产业会往大陆移动或转型,高科技的产业会往台湾来,就像台湾到美国硅谷投资一样,是希望学习美国的产业技术,大陆一样也希望到新竹科学园来投资。


  而好的一面是,杜震华指出ECFA签署后,台湾与大陆互免关税,产品卖到大陆不课关税,台湾将可成为大陆内销的免税地带,有了这个零关税的优惠,外资也会有兴趣到台湾投资,好利用零关税之便进军大陆市场。


不过,杜震华不讳言,在台湾产业转型或升级的过程中,会有就业的问题,失业率,这是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必须把促进创业的机制推出来,吸收传统产业或密集劳力业出走后出现的剩余劳工。而在整合过程中,台湾经济会逐渐转向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型经济。


  其实,即便还未签署ECFA,两岸之间的经贸交流已不可阻挡,只差没有一个经济协议来规范。


  台湾四成的出口是外销到大陆去,近一年来,大陆的财团更是一团团来大买特买,展现强大的购买力,上个月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还亲自率领3000人来,采购金额据说超过30亿美元。最近,为鼓励陆资来台,台湾政府原则上同意放宽大陆商务人士多次出入境许可申请,预计年底就可实施。另外,目前仍被列为限制西进大陆的面板,预料在12月就可放行登陆。  


  马英九认为,两岸去年的贸易额高达1360亿美元,却没有任何经贸架构协议,提供贸易商和投资者安全保障,所以签署ECFA非常重要。


  不过,受访的台湾经济研究院国际事务处副研究员洪财隆则认为,就是因为过去很多的限制都在松绑了,两岸大量贸易和投资往来的情况正在发生,所以政府应该扮演一个比较平衡的角色,而不是快马加鞭,去促进经济的整合。此外,订下签署ECFA的时间表,等于是把底牌都亮出了。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簽訂ECFA的必要性 (頻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9.12.14)

<經濟人語>:簽訂ECFA的必要性(杜震華)


20091214蘋果日報


馬英九總統昨南下嘉義訪視本土產業,努力為簽署ECFA「消毒」。寶智華攝


從今年春天石化業刊登廣告,呼籲政府正視「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將在明年元旦完成降稅、嚴重衝擊台灣出口,引發了ECFA爭議以來,悠悠乎竟已過了半個年頭。但這項對台灣經濟攸關重大的議題,迄今為止大多數人對它卻還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並淪為政治炒作的議題,真可說是現代奇譚!


簡單來說,ECFA就是一項「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自貿協定就是要讓會員體之間的貿易自由化,免除進口品的關稅和服務市場的管制-也就是讓會員間的「國際貿易」變成「國內貿易」的一種協定。


協助推展自由貿易


這種協定的來源,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經濟學理認為在「自由貿易」下,各國會自動尋找生產成本最低、最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去生產,再將生產的剩餘出口以換回逐漸放棄生產的產品;其結果將使各國消費水準提升、福利增加。但各國皆有政治包袱,難以自行達成自由貿易,1947年成立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1995年後改稱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是以多邊國際諮商和規範,協助各國推展自由貿易,透過專業分工來促進全球經濟福利。
WTO
2001年展開「杜哈回合」諮商,但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遭到嚴重挫敗,各國了解WTO無力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紛紛尋求對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獲取自由貿易的效益。這種努力促成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大行其道;WTO統計目前實施中的協定有230個之多,並且在快速增加中!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了解ECFA功能和效果。原來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市場就像兩個相鄰的大、小市場,各有其市場獨有的競爭狀態;兩個市場的臨界處以柵欄相隔,只有向對方付出關稅的貨物可以越界銷售。
另外,部分廠商可以在對方允許下,越界進行投資和提供服務。現在,ECFA就像一把利刃,將這個柵欄消除,使廠商可以自由越界到對方市場去銷售產品、提供服務、進行投資;但由於各自的競爭力不同,要透過「諮商」來稍微保留極小部分的貿易和投資「障礙」,以免「潰不成軍」;另外再談出一些規則,讓柵欄消除之後立刻潰敗的廠商可以有「喘息」的機會,但在「喘息」之後,還是要繼續下一回合的競爭。
台灣的貿易對手在過去10年間紛紛消除了市場柵欄,如中國、韓國、日本都簽署了大約10個協定,新加坡更簽署了15個協定,令人驚悚地包含了中、美、日、韓、東協等主要貿易對象,這迫使台灣不得不積極去尋求突破,免除目前出口成長在東亞墊底的窘境。


把握優勢將成轉機


但是要了解,在這個市場擴大的狀況下,廠商和政府如果不夠努力,目前看來開放似乎對我方「有利」的產業,過一段時間之後可能轉為有利於對方;但如果能夠強化優勢,極有可能在掌握對方市場之後,發展成世界級的企業。
因此,就像吳揆所說:ECFA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它既是危機也是轉機,但如果沒有它,其他競爭對手在市場擴大後發展出來的更大優勢,將會把台灣狠狠踹扁,台灣經濟將一敗塗地、沒有翻身的機會!
因應ECFA的挑戰將是一場劇烈的「全民運動」,東亞已經紛紛加入這場經濟大戰,我國的廠商和政府絕對不可小覷,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版主上電視啦

版主將在本週日13號下午五點上中視沈春華小姐主持的電視節目中和經濟部長施顏祥、台大財金系教授黃達業一起討論ECFA。另外,當晚十一點在非凡電視台和經濟部次長林聖忠先生談論ECFA。下週六晚上十點民視異言堂節目談論ECFA。有興趣的部落客可以看節目來瞭解這個比較專業的議題。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改革國營企業獎金此其時矣 (蘋果日報 論壇 2009.12.4)

改革國營企業獎金此其時矣(杜震華)


20091204蘋果日報


國營企業須客觀評估績效,圖為台電員工昨上街爭取權益。 黃世宏攝


國營中油公司的年終獎金原本被核定為4.6個月,由於該公司去年大幅虧損有礙觀瞻,被刪減了2個月。石油工會結合了五家國營事業工會上千員工到經濟部陳情抗議,認為去年因為配合政策導致虧損,不能怪罪中油員工。於是經濟部又陷入兩難;事情如何解決仍有待觀察,只是會吵的小孩應該是會有糖吃的!
然而,這個問題已經延宕數十年矣。經濟部長期以來不願意以一套簡單明瞭的客觀評估標準來解決問題,老是想保留主觀裁量空間,享受當「老闆」的癮頭,導致問題一年拖過一年,其實是說不過去的。如果監察院真的負責任的話,應該要處理這個議題,以免歹戲拖棚、年年浪費社會資源,並且佔用版面、污染視覺!


盈餘難以衡量效率


其實,要解決問題相當簡單。由於國營企業經常要肩負「政策」責任,因此真正的績效難以用一般的盈餘來衡量,必須改弦更張。如果套用經濟學的理論,生產的四大要素是:土地、資本、勞動和企業家精神,因此可以用這些生產因素的生產力來衡量國營企業的效率,一方面和利潤脫鉤,二方面激勵其使用資源更有效率。
也就是說,如果採納此法,可以設定公式,將國營企業一年的總生產,分別除以土地、資本和勞動(企業家精神可免,因為它不會變動;而資本可以改用資產來替代),可以得到三種生產力,再簡單或加權平均,獲得總生產力。如果難以決定何種平均法較佳,也可以將使用的三種生產因素的價值設算出來,直接由總生產來除。再以今年的生產力和去年相比較,就知道成長了多少。如果超過了當年的經濟成長率,表示績效不錯,可以給高一些的獎金,否則給予一般獎勵,或完全不給。如此一來,國營企業才會珍惜土地、資本和勞動的使用,不會冗員、冗地、冗產充斥!

一個問題是,「總生產」應該用「總銷售值」還是「總生產量」?由於總銷售值又會陷入被「政策」影響的情況,因此當然要用總生產量。而產品可能有多種,可以加以設算加總。另一個相關問題,是如果用總產量來計算生產效率,可能引發國營企業盡可能增產來設法提升「效率」,甚至因增產而賤售到海外。因此,要有配套讓這種行為不會招致總利潤減少。


獎金問題年年上演


這個簡單可行的方法,只要找幾個會計和經濟專家合作,幾天之內就可以為經濟部提供一套明確辦法。筆者在18年前已經為文提出此種方法,既可客觀評估國營企業的績效,授與合理的獎金,亦可產生誘因讓其生產效率自動提升;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一晃近20年,而國營企業獎金的問題還是年復一年地上演,令人嘆息!如果經濟部的行政效率如此,如何寄望這個政府會有效率?馬政府口口聲聲「準備好了」,我們就來看看經濟部如何「準備」吧!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