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開放陸資來台缺乏戰略又作業草率 (台灣時報 社論 2009.5.25)

開放陸資來台缺乏戰略又作業草率


 


    報載行政院長劉兆玄已經核定「陸資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待行政院核定開放項目之後,最遲將在六月初就會一併公告。我們並不反對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大原則,但是在兩岸政治尚未完全和解之前,還是要鄭重要求政府:必須臨淵履薄、寧慢勿快、謹慎從事,以免在國防安全遭到侵蝕之餘,進一步讓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都蕩然無存,那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被稱「賣台」也是咎由自取!


    在分析開放陸資項目之前,政府應具有兩個戰略上的認知。一是馬政府目前對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是「箭在弦,不得不發」的態勢。如果這是個既定政策,則在這個「架構協議」之後,當然就會談判一個完整的「自由貿易協定」。而在貿易協定之中,通常會包含三個部分:「貨物貿易協定」、「服務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而既然自由貿易協定是個「既定行程」,則此時可刻對北京大幅開放各種服務和投資是很奇怪的政策,因為這將會使後面談判「服務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的籌碼流失。如果屆時北京對台灣吝嗇給予,則台灣將沒有太多的糖果和北京討價,這種在上談判桌前將手上的籌碼大方送出的作法,絕對可以在「談判須知手冊」上記上一筆,成為著名的反面教材!


    其次,近年來國際直接投資的趨勢,已經由過去的「初次投資」轉向「併購投資」或「財務投資」。初次投資對地主國經濟通常會產生較大的正面效益,包括促進就業、投資、技術等,而且通常是長期投資,不會隨意離開地主國。相反地,併購投資的結果卻經常將被併購的公司加以整頓(包括精簡人事)或分割,並選擇在適當的時機加以出售,來獲得可觀的利潤。過去台商到中國投資,基本上都是初次投資,因此產生的效果相當正面,在中國經濟迅速崛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台灣要對中國開放投資,居然沒有任何策略上的規劃;如此一來,大量陸資將會投入併購活動,對台灣經濟的效益將大打折扣,甚至於在景氣恢復之後,立刻「獲利了結」出走。如果規模巨大,極可能形成一股「潑台灣經濟冷水」的可觀力量。這種經濟戰略思維,馬政府居然完全闕如,令人強烈遺憾與憂慮!


    至於「防禦條款」,當然是必要的。目前行政院的內定規範,竟然要開放中國國務院部委機構來台投資,只對軍方直屬企業才得加以限制,原因是這些機構都是陸資對外投資最有能力、投資最多的單位,一旦限制就會卡住大陸國企來台投資,因此排除在限制之外。我們認為行政院這種思維完全不符自己所宣稱的「先緊後鬆」原則,應該重新考慮。要知道,中國國務院所屬的部委機構雖然有能力對外投資,但是許多投資都是配合中國經濟發展之需要,不是一般企業以獲取利潤為目標;將它們視為一般企業來處理,在兩岸關係完全正常化,亦即北京對台灣完全沒有敵意之前,簡直就是「引狼入室、飲鴆止渴」!就算是為了台灣經濟的復甦,也不能採取這種過當的激烈手段。我們鄭重呼籲行政院三思!


    其四,各國對於股票市場都高度地重視,因為一個穩定成長的股市,才會有助於經濟的發展。因此,對於陸資投資台灣股市的規範,也不宜採取一般對待外資的規範。就算兩岸目前在和解之中,但除非已經和一般的外國一樣,對台灣完全沒有敵意,否則就不宜給予和外國資金一樣的對待,必須有更嚴謹的管理。


    最後,我們對於開放陸資購買台灣房地產也有疑慮。陸資過來「投資」房地產,基本上和「財務投資」類似;也就是逢低買進、逢高出貨,這種投機性質的陸資,將造成台灣房市更大的波動,不利於台灣房市的發展,不適宜在開放陸資的初級階段就進行開放。而陸資企業可以購買商辦、廠辦和員工住宅,也需要更謹慎的規劃。試想,如果這些商辦、廠辦和員工住宅就在軍事基地附近,或在國家領導人住宅附近,可以居高臨下地監視高層人士的動靜,這不是不可思議嗎?


    經濟不景氣有很多刺激景氣的方法,但是對於陸資來台投資,絕對不可無戰略、又草率,政府絕對必須謹慎以對!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台灣人民幸福指數上升 (聯合晚報 2009.5.21 A8版)


May 22, 2009 – 9:44 am


2009/05/21 【聯合晚報╱記者唐孝民】


      馬政府執政滿一周年,台灣人民的幸福感究竟有無增加?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在今年5月所做的民調顯示,與去年8月所做的民調相較,民眾的幸福感大致呈增加趨勢,由61.5%增加到66.1%,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增加約10個百分點,整體而言,在十項調查面向中,民眾對「政府施政」最不滿意。


      民調以幸福程度、家庭關係、經濟收入、工作情況、交友社區、健康狀況、宗教信仰、政治權利、政府施政與未來發展等十個面向,做為台灣整體幸福指數升降的參考指標。


      其中包括幸福程度、家庭關係、交友社區與健康狀況、宗教信仰等面向,正面回應皆大於負面回應,而經濟收入與政府施政則是負面回應大於正面回應。


      出席幸福指數民調發表記者會的台大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杜震華指出,因為上述面向指標的正面發展,才帶來人民整體幸福感受的提升。


      進一步分析顯示,在經濟收入滿意度方面,以東部離島地區最高,最低雲嘉南地區,在工作收入滿意度方面,以北北基最高,最低同樣是雲嘉南; 但與去年相較,全台僅有桃竹苗地區在工作收入滿意度上是呈現退步,顯然與桃竹苗地區受到高科技公司裁員與放無薪假有關。


      杜震華表示,在景氣低迷下,民眾對經濟收入與工作情況的滿意度比去年提升,特別是工作情況滿意度由44.6%顯著提升至52.2%,不滿意度由43.6%降低到37.7%,固然可能沒有失業的受訪者,在相對比較的情形下,感到滿意,但同時凸顯經濟不景氣對於社會的衝擊,可能不像過去大家所認定的那麼嚴重。他指出,根據這份民調,政府的施政也許不應該一面倒將資源用在減少失業率,應該撥出部分資源,改善真正關係到人民幸福感的其他面向。


      台灣競爭力論壇秘書長彭錦鵬指出,值得馬政府警惕的是,民眾對政府施政感到非常滿意的比例,仍停留在百分之二到三之間,與馬總統在大選中所得到的超高比例選票,相當不對稱,未來政府在施政上應多加檢討。


      他說明,此次民調的時間點,正好在股市大幅上漲期間,民調結果大部分反映了股市上漲對民眾感受度的影響。


      該份幸福指數民調成功樣本1090個,95%的信心水準,誤差在正負3%以內。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版主在座談會對ECFA發言的報導 (中國時報 2009.5.21 A16版 Taipei Times 2009.5.21)

防自縛手腳 ECFA應有退出條款


·          2009-05-21 中國時報 【亓樂義/台北報導】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昨舉辦「五二總統就職周年: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與會學者呼籲,政府推動與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內容要有「退出條款」,必要時才能確保台灣自身利益。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杜震華在會中指出,全球金融海嘯肆虐下,世界經濟將重整,對於部分民眾質疑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過於「傾中」,他不以為然地說,開放政策不過是彌補過去八年施政之不足,否則台灣將成為「貿易孤兒」。


     杜震華認為,兩岸簽訂ECFA有其必要,但政府準備工作不夠,內容未提「退出條款」,即雙方一旦認為協議不能滿足預期時,任一方均能主動終止,並在提出聲明六個月後自動生效,這是國際慣例,也是自保方式之一。


     另外,政府把ECFA視為重返世界舞台的敲門磚,藉以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杜震華提醒政府,不能陷入某種框架之內,迫使我方每當簽署一個自由貿易協定,都需事前徵求北京認可,這樣就得不償失。


     主持座談會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表示,他認同杜震華看法,政府推出ECFA構想之一,是由此切入國際社會,政府應排除任何「自縛手腳」的可能。


     在肯定馬政府成效之餘,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說,據民調顯示,目前仍有約三分之一的民眾,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抱持負面評價和反對立場,說明政府措施猶待補強,包括內部協調溝通,關注開放政策之下到底對哪些族群、團體和民眾帶來直接受益?或間接受益?或反受其害?並針對情況制定配套措施。


     杜震華指出,開放政策必然衝擊我國弱勢產業,不論其外移、退出市場或產業升級,政府都要有相應的配套和援助,對其照顧,以免所得分配持續惡化,造成社會問題。


 



Academics sound note of caution on ECFA plans


By Jenny w. hsu
STAFF REPORTER
Thursday, May 21, 2009, Page 4









“The previous administration felt that only through direct confrontation could their demands be heard. But in its eight years in power that tactic proved fruitless.”
— Chao Chien-min,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Deputy-chairman



 



Taiwan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China ’s growing economic strength but signing 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framework (ECFA) with Beijing without an exit mechanism could be dangerous, academics said yesterday.


Speaking at the Peace Forum sponsored by the Foundation of Asia-Pacific Peace Studies in Taipei, speakers agreed that President Ma Ying-jeou (馬英九) and his administration had made tremendous strides in improv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but must closely scrutinize a trade pact with Beijing and establish bette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pposition.

Tu Jenn-hwa (
杜震華
),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aid the government was “ill advised” if it neglected an exit mechanism in an ECFA.

While the administration said an ECFA could stimulate Taiwan ’s economy and increase chances of forging closer trade relations with ASEAN, the pan-green camp argues that an ECFA would harm the country’s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s well as its sovereignty.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custom, almost all agreements contain an exit mechanism to allow signatories’ to withdraw, Tu said.

Exceptions include the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s (CEPAs) between Beijing and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the recent agreement between Beijing and ASEAN, he said.

Tu also said it was “worrying” that any future free-trade agreements might have to be pre-approved by Beijing and that so far the government had not implemented any safeguards should industries confront problems caused by closer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

Tamkang University Professor Chang Wu-yue (
張五岳
) said that since Ma took power, the Taiwan Strait had transformed from a flashpoint to an area of peace. Cross-strait détente has allowed Taiwan more international breathing space, as shown by Taiwan ’s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he said.

“Many say the cross-strait rapprochement has been too fast. But the issue is not the speed but whether the rapprochement is right or wrong, good or bad,” he said.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Deputy-chairman Chao Chien-min (
趙健民
) said various polls have shown that Ma’s China policy was supported by most of the public.

“ Taiwan was a very isolated country and anger was brewing internally. Now, Taiwan is reaching out to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 to le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now of our existence and importance,” he said.

Speaking to a group of expatriates later, Chao said: “The previous administration felt that only through direct confrontation could their demands be heard. But in its eight years in power that tactic proved fruitless.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them is we employ engagement rather than confrontation.”
This story has been viewed 249 times.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負責的政府不能讓民眾對股市存有幻想 (台灣時報 社論 2009.5.14)

負責的政府不能讓民眾對股市存有幻想


 


    台灣股市昨日收紅,以六四八五點收盤。如果以去年底約四千點為基礎來計算,短短五個月的漲幅已經超過六成。雖然不少股民喜上眉梢,但是如果因此而心存夢想,冀望以更多的「投資」(或投機)來「不勞而獲」的話,我們就期期以為不可。更願在此呼籲政府,不能讓民眾對股市存有非份幻想,以免台灣社會又淪為「賭博共和國」(Republic of Casino)!


    其實,從去年底到目前,台灣的經濟表現並沒有什麼可以令人興奮之處。就以行政院主計處 五月五日 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看來,四月份比去年同月下跌了百分之零點四五,一至四月累計也比去年同旗下跌百分之零點一二,顯示民間消費極為不振。今年四月份出口負成長雖然減緩,但比起去年同期仍然高達負百分之三十四!加上主計處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為負百分之二點九七,而到三月份為止失業率也還高達百分之五點八一的情況下,股市的急漲令人感到憂心!


    一般認為可能有幾種因素,造成了股市的急漲:首先,可能是低利率政策驅策了低成本的資金往股市流動;其次,可能是遺贈稅調降促使海外資金移入台灣、投入股市;其三,可能是外資看好台灣即將開放陸資來台,將會有一波陸資投資的股市效果,吸引外資移入台灣來搶食大餅;其四,有人認為可能是陸資早已化身為外資,藉由各種管道進入台灣股市,助長了漲勢。不管是什麼原因,依照證交所發佈的資料,四月份全體上市公司的股票本益比已經高達四一點八一倍,遠遠高於三月底的一三點八九倍。投資人如果在目前不分青紅皂白地投入股市,極可能隨後就是「最後一隻老鼠」,成為股市的「套牢族」!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應該坐視股市在如此快速飆漲的狀況下,誘使不熟悉市場的投資人以為股市「遍地黃金」,見獵欣喜地投入淘金,等到被大戶或外資出清存貨,嚐到苦果之後才來要求政府「做多解救」!因此,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此時此刻應該不斷地提醒投資人的「風險」觀念,必須「居安思危」地分散風險,務實地獲得該有的報酬,才不會成為這個充滿投機、耳語、假消息、聯手炒作市場下的犧牲者!


    基於這種看法,我們雖然不見得贊成劉兆玄院長的每一種觀點,但對於他日前勇敢地說出「股市漲不代表經濟回春」的真話,願意給他掌聲和鼓勵。雖然這種發言可能對於股市的飆漲有負面的效果,也可能引發股民的不快,甚至澆熄了原來的漲勢,但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務官,都應該學習這種真誠、負責的任事態度!唯有政府相關官員,都培養出負責任、說真話的態度,不會隨時準備迎合民眾、建構虛幻的夢想時,國家才會安定,社會才可能幸福。


    近日有媒體報導,部分國人在許多偏頗、扭曲的大眾傳媒報導和宣染之下,早已養成了浮誇、虛假、好吃懶做的習性。即使是在失業之下,透過政府提供所獲得的短期就業機會,居然有不少人做不到多久就嫌煩累、路途遠、收入不高,隨隨便便地放棄工作。除非有更好的選擇,如進修或職訓,否則這種不務實的社會風氣簡直令人匪夷所思。但是,這顯示了的確有不少國人,已經無法踏實地接受現實,一步一腳印地去實現理想;而對於快速成功、發財的奢望,卻早已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這種錯誤思想,經常演變成社會治安的潛在炸彈,一旦無法實現願望時,就以殺人越貨來獲得不該有的報酬!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官員,努力「築巢」、少說「燕子」,並且必須不斷地提醒國人,務實地培養成功的條件,少鼓舞「一飛登天」的幻想,才是打造幸福社會的不二法門!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尋找大三通之下的空運中心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9.5.4)

尋找大三通之下的空運中心


杜震華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兩岸在三次的「江陳會」之後,大陸開放的航點由4個試點,擴張到21個城市,乃至於遍布大江南北、東西半壁的27個都會;而台灣也開放了北中南東和離島的8個對飛航點。在航班上也由36班週末包機,提升到108班平日包機,乃至於最新的270班正常班機;航空貨運也水到渠成地衍生出來。兩岸間在「大三通」之下的航空網絡已然成形,台灣在營造「東亞空運中心」的努力上,悄悄鋪陳了有力的基礎。加上陸資來台不日開放,從今以後,台灣已經成為跨國企業在選擇東亞總部時,一個無法忽略的選項!


    在兩岸政治的長期紛擾之下,獲致如此的成果的確不易。十餘年前,台灣發展為「亞太營運中心」的企圖,因為兩岸政治的衝突加劇而功虧一簣。如今,最艱難的障礙都幾乎已經克服,剩下的就要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下,我們如何經營這塊潛力無窮的市場了。


    2008年,桃園機場的出入境旅客為2,194萬人,全球排名約50名,落後4,700萬人的香港赤躐角機場和3,700萬人的新加坡樟宜機場;貨運處理量約150萬噸,全球排名約15名,也落後香港的380萬噸和樟宜的190萬噸,但排名明顯上升。目前台灣擁有86條國際航線,其中六成為東亞區域性航線而四成為遠程航線,以航線的廣泛分佈來看,有機會在新增大量的對岸班機網絡之後,成為東亞幅軸轉運的一個新選擇。


    去年台灣國際航線的總載客率為72%,桃園機場到北美的航線載客率可以達到90%左右,但在部分東南亞和東北亞的航線則低到50%60%上下,飛蘇比克灣的航線竟然只有三成左右,高雄的載客率平均更低於桃園;貨運的情況則和客運類似。在赴大陸的班機成為正常班機之後,將大陸的旅客經台灣轉運到東亞或北美、紐澳等其他地區,以及將東南亞和紐澳的旅客轉運到大陸各地的機會自然形成。如果能掌握更多的轉機旅客,將載客率提高兩成,就可以利用目前的航班,增加一年5百萬以上的旅客,以及更大幅度的貨運量,對航空業而言是一大利多,值得到東亞各國宣傳。


    其實,桃園機場在90年代就已經是菲律賓重要的轉機機場,當時一年以桃園機場轉機的人士已經超過1百萬人。只是在兩岸不通,「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失敗之下,台灣空運的發展受到限制,目前一年的轉機旅客還只有2百萬人,而且近年無論是客運或貨運都呈現遲滯或下降的態勢。兩岸間空運的班機化,就像中醫所說的「打通任督二脈」,只要循序漸進地發展,台灣可以成為中國大陸、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紐澳等周邊地區旅客和貨物轉運的新選擇,可以用更低廉的費率和港澳、新加坡進行強有力的競爭!


    香港被稱為「東方明珠」,但台灣有可能成為「東方新明珠」。這一次,「空運中心」可不能又搞飛機!